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家乡的粑粑

  • 作者:周素琴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4-08 09:56:53
  • 阅读0
  •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粑粑叫作“月亮粑粑”。老人们抱着孙子,或牵着刚会走路的孩子时,总喜欢对着月亮轻声细语地唱着:“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dia、dia),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此时,老人怀中的婴儿便在轻柔的细语中甜甜地进入梦乡,会迈步的孩子也会模仿着喃喃絮语。在夜幕刚刚降临,又圆又亮的月亮冉冉升起的时候,在幽静而又朦胧的月光下,一老一小彼此手挽着手,吟唱着天上人间最美的歌谣。

      在我的家乡,还有一种粑粑,叫作送灶粑粑,这是我们家乡自古就沿袭下来的一种习俗。一年之中,只有到腊月二十三才做这样的粑粑。这是因为最初人们是为了讨好灶王爷,才出此计策。传说灶王爷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且能“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为了祈求来年平安吉祥,这天家家户户都做粑粑来供奉灶王爷,这一仪式被称为“送灶”。

      要想做出好吃的送灶粑粑,首先要把制作粑粑的大米配制好。一般由糯米和粳米搭配,配好的米要用水浸泡一二天,然后再淘净沥干水分,用石磨碾成细细的米粉。因此,人们往往从腊月十七八就着手准备。到了二十三这天,还要忙着做粑粑馅料。最常用的馅料有猪肉、白萝卜、香干子、雪里蕻咸菜等,再加些调味品炒至八九成熟。喜欢吃甜食的人家,也常做些红豆馅、纯白糖馅的。

      原料备好之后,接着就包粑粑了。包送灶粑粑类似于包包子。小的时候,我虽然不太会做此类活儿,但总喜欢凑热闹,学着母亲的样子捏几个,常常弄得整个粑粑油光发亮,一双手也油光发亮。

      煎粑粑也有技巧,不然就很容易将粑粑煎糊。过去烧的都是大锅灶,锅烧热之后,自锅沿由上而下淋点菜籽油,随后将粑粑一个挨一个贴满整个锅底,小火烧至锅内发出滋滋声,再掀开锅盖泼一大瓢热水,然后再盖好锅盖,小火慢煎,直至粑粑的香味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萦绕在孩子们渴望的小嘴边。

      等粑粑熟透之后,母亲便小心翼翼地先捡几个放在灶台上方,虔诚地点上一炷香,供奉灶王爷。与此同时,门外的鞭炮声啪啪响起,一股浓浓的烟火味漫溢开来,与屋内的香火味、热气腾腾的粑粑味汇聚成了浓浓的年味。随后,我们便可以肆无忌惮地吃起来。粑粑贴锅的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另一面则光滑软润,油而不粘,咬一口满嘴流汁,鲜香味美。我们吃了一个又一个,母亲则煎了一锅又一锅,通常要煎好几锅,一直吃到大年三十。还有那些在外漂泊迟归的游子们,家人总要留几个等他们回家尝尝,尝尝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也是游子的身躯与亲人血脉相牵的味道。那圆圆的送灶粑粑,更像是圆圆的“月亮粑粑”,寄托着亲人们的牵挂、思念与祝愿,象征着家人的团圆、和谐与美好。

      在这过程中,送灶粑粑早已不只是一种食物,它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欢乐、家庭的温暖,见证了我们生命里每一个成长的节点,更成了连接游子与故乡,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感纽带 。

      一年一度的传统习俗——送灶,既是家乡的年俗,也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送灶粑粑”饱含着家乡人民对新一年的期盼,以及对家乡热土的眷恋。母亲健在的时候,常说:“吃过粑粑又长一岁了,盼着你们早日长大成人,爸妈就不再操心了。”

      是的,我们在吃送灶粑粑的记忆里长大,在父母的呵护与陪伴中成长。在时光的隧道里,在对未来的憧憬中,一年又一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

    【审核人:雨祺】
        上一篇:沃 土

        标题:家乡的粑粑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tianyuan/24008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CanlyzCanlyz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16
      • 获得积分:5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70.*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