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日,拜读湛蓝主编的《荠菜,时节知味》,内心深处一根隐秘的弦被悄然拨动。刹那间,关于荠菜的记忆如汹涌潮水,将我猛地拽回中原大地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往昔与荠菜有关的悠悠岁月,在心头徐徐铺展。
在河南老家,三月初三,有用荠菜煮鸡蛋的独特习俗。每至此时,春风轻拂,荠菜在广袤的大地上肆意生长。那嫩绿的叶片,宛如大自然精雕细琢的翡翠,散发着盎然生机,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老人们常念叨:“三月三吃了荠菜煮鸡蛋,一整年都不会头疼脑热,身子骨硬朗康健。”俗语亦云:“三月三,荠菜煮蛋赛仙丹。”这份满载美好祈愿的习俗,如同一根坚韧的纽带,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传,深深烙印在中原人的心底,成为我们对家乡和传统的温暖标识。
思绪飘回儿时,彼时我约莫七八岁。晚饭后,一家人围聚在十四寸的老式彩电前,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电视里播放着《南阳大会战》,小战士唱起“荠儿荠儿菜,包扁食,我给那小妞一呀一碗吃……”洪亮质朴的歌声,瞬间打开了我对美食的好奇之门,我不禁咽了咽口水,迫不及待地问妈妈:“荠儿荠儿菜包的扁食好吃吗?”妈妈微笑着,眼中满是温柔:“当然好吃啦,等过段时间天暖和些,咱就吃荠儿荠儿菜扁食。”那一刻,对荠菜扁食的期待,如同一粒希望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悄然种下。
这份期待,亦深深扎根于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每至三四月份,田间地头便成了获取美味与生机的宝藏地。妈妈总会领着我们,穿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间寻觅荠菜。大人们微微弓着腰,目光敏锐,仔细在草丛中辨认荠菜的模样,仿佛在寻找世间最珍贵的宝物。而我对荠菜的认知有限,只有当它开出稀碎白花时,才能勉强认出,碰上不开花的荠菜,常常挖错,闹出过不少笑话。
这时,妈妈总会笑意盈盈地走到我身旁,从竹篮里精心挑出几株与荠菜相似的野草,神色认真,语气温和:“可别小瞧挖野菜这件事,生活里处处有学问。做学问要一丝不苟,挖野菜同样马虎不得。要是吃错了,轻的上吐下泻,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说着,妈妈拿起一株荠菜,指尖轻轻抚过叶片,继续说道:“你们瞧,荠菜叶片像鸟儿的羽毛,边缘像不规则的锯齿,叶片上还覆着一层细细的绒毛……”听了妈妈的话,我若有所思,将手中的荠菜与讲解一一对照,果然分毫不差。
学会辨认荠菜后,小伙伴们之间又多了一项乐趣——挖荠菜比赛。我不再被花丛间翩跹的蝴蝶、草窠里蹦跳的蚂蚱吸引,而是拿着小铲子,蹲下身子仔细翻找。当指尖触碰到带着泥土芬芳的荠菜,心间涌起一股别样的欢喜。原来,挖荠菜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与大地的亲密对话。
除了荠菜,木兰芽、棠梨花骨朵、榆钱、槐花……这些野菜同样是田野的馈赠。妈妈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能将寻常野菜变成令人垂涎的美食。她将野菜洗净,裹上面粉蒸熟,掀开锅盖的瞬间,野菜独有的馥郁香气扑面而来。或是包成皮薄馅大的包子,咬上一口,饱满的汁水在齿间爆开,让人欲罢不能。在物资匮乏、青黄不接的岁月里,这些野菜成了全家人的“救命粮”,默默支撑我们度过艰难日子,镶嵌进童年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荠菜的珍贵,不仅体现在美味与生机上,更有着深厚的文化与实用底蕴。《诗经》中早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记载。荠菜不仅滋味鲜美,还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药用价值。在缺医少药的往昔,每当家人身体不适,母亲便会熬上一碗荠菜汤,缓解病痛折磨。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在岁月沉淀下愈发珍贵。
斗转星移,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餐桌上的食物琳琅满目。然而,荠菜等野菜并未被岁月遗忘,反而在短视频平台上重焕生机。一些博主分享的挖野菜视频,总能触动一代人的心弦,引发强烈共鸣。看着视频中熟悉的场景,曾经挖野菜的画面历历在目,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都随着野菜的身影涌上心头。
荠菜,无疑是镌刻进一代人灵魂深处的文化图腾,是精神世界的情感原乡。在物质匮乏的往昔,它滋养了人们的辘辘饥肠,见证了生存的不易与坚韧;当生活渐入佳境,荠菜的清香承载起人们对未来生活更纯粹的向往。
岁月滔滔,荠菜的味道如同基因密码,嵌入记忆深处。它在舌尖绽放,唤醒沉睡的时光,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紧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