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六尺巷的故事,让张英谦让美德传为佳话,实际上,这位清代贤臣拥有的优良品格是多维度体现,其为官清廉与持家之俭,在清朝便广为人知。他所秉持的廉俭礼让家风,不仅缔造了“五世翰林"的科举传奇与绵延二百载的文化世家,更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张英,生于1637年,卒于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晚年更号圃翁,安徽桐城人。作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名臣,他曾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民间尊称为“宰相”。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与为官生涯中,张英将“俭”字贯穿始终,使之成为家族传承的核心准则。
古往今来,持家都是人生极为重要的课题。张英借鉴古人治家智慧,坚定主张持家要以“俭”为宝,一生身体力行,秉持俭朴家风。他深知“富贵”二字,大多难以长久维系,后辈真正能够依靠的,是“耕”“读”这两件根本之事。因此,张英留给子孙的,不过是几处贫瘠的田地,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所需,意在让子孙明白,生活应依靠自身的努力与耕耘,而非依赖丰厚的物质财富。
张英的节俭理念,有着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他认为:“以俭为宝,不止财用当俭而已,一切事常思节啬之义,方有余地。”在他看来,尚俭绝非局限于经济上的开支削减,而是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将节俭的内容系统地归纳为八个方面:“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过;俭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俭于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于饮酒,可以清心养德;俭于思虑,可以蠲烦去忧。”这种全面而细致的节俭观,体现了张英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智慧。他还敏锐地意识到,节俭之举有时会被人误解为“吝啬”,进而遭受嘲笑,年轻人往往会因顾及面子而感到羞愧。但张英坚定地教育子孙,每当听到别人讥讽自己“俭”“悭”“啬”时,无需脸红,因为实则是“美名”“美事”。他强调,做父母的,应当以身作则,“教之俭用”,将节俭的美德传递给下一代。
在日常生活中,张英率先垂范,将俭朴家风展现得淋漓尽致。初在京城为官时,由于薪俸微薄,家中常常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全家人甚至曾靠几斗面粉连食面汤将近一个月。居住在虎坊桥时,生活同样艰难,夫人无奈之下,不得不取下孩子项下的银锁去换钱,以渡过生活的难关。其第三女张令仪,出嫁后生活清苦,靠丈夫姚士封常年出外作幕维持生计。她在《数时食不继书此示子女》一诗中写道:“拂砚惟临乞米书,炊烟不继盎常虚。因删口数先除鹤,痛节盘餐不食鱼。翠管懒添愁里黛,白头犹曳嫁时裾……”这首诗生动地记录了当时艰难度日的境况,也从侧面有力地印证了张英为官的俭朴。
张英崇尚南宋著名学者陆九韶治家以俭之道,要求家人把一年的日常开支费用精心分为十二股,每月用一股,只许有余,不可超支。节省之钱“别作一封”,用来应付贫寒之急,或者“多作好事一两件”。
在六旬华诞时,他拒绝京师盛行的祝寿宴做法,坚持不办寿宴,不受贺礼,与妻子姚夫人商定后把钱省下来,“作衣裤百领,以施道路饥寒之人”。这种在生活富足之后依然坚守节俭、心系他人的行为,彰显了张英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广阔的胸怀。即使后来官职越升越高、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张英依然保持俭朴的生活方式。
他曾说:“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是他坚守俭朴的内在支撑。他非常赞同姚文然的一句话:“士人于一研一琴,当得佳者;研可适用,琴能发音,其它皆属无益。”基于此,他不好珍异之物。在日常生活中,他不用上等瓷器,认为“瓷佳者必脆薄,一盏值数十金”,“瓷取厚而中等者,不至太粗,纵有倾跌,亦不甚惜,斯为得中之道也”;不热衷于收藏名画法书及海内有名玩器,因为“从来贾祸招尤,可为龟鉴。购之不啻千金,货之不值一文。且从来真赝难辨,变幻奇于鬼神”;不爱观剧,更不养戏班,觉得“在京师,一席之费,动逾数十金。徒有应酬之劳,而无酣适之趣”;解甲归田之后,更是誓不著缎,不食人参,理由是“缎之为物,不可洗,不可染,而其价六七倍于湖州绉细与丝细”,而“日服人参一二钱。细思吾乡米价,一石不过四钱,今日服参,价如之或倍之,是一人而兼百馀人糊口之具,忍孰甚焉?侈孰甚焉?”这些生活细节,无不体现出张英对俭朴生活的执着追求与坚守。
节俭,意味着克制与自律。除了崇尚节俭,张英还注重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并将谨慎交友视为应对各种诱惑的重要方式。他一生热爱诗文书法、游山种树,视书卷为养心第一妙物。他深刻地认识到“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通过读书,他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他曾刻一方印章以示子弟,曰:“保家莫如择友。”在他看来,好读书者,交友两三人足矣。他对滥交朋友、沉溺于吃喝玩乐、惹是生非、不务正业的种种现象深恶痛绝,谆谆告诫自家子弟,在谨言慎行、俭素谦让、读书勤苦、乐闻规劝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张英的俭朴家风,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他深知教育子孙后代如何持家治国、立身做人的重要性,因此根据自己丰富的为官经历和为人处世的经验,精心撰写了《聪训斋语》一书,作为家训传给后世子孙。在书中,他反复强调俭朴家风的重要性,要求后世子孙“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读书、修身、为人、齐家的深刻道理。他还将家训高度提炼为四句话:“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作为后世子孙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们不断奋进。他教育子女要“教之俭用”,为官要清正廉洁,门无私谒。每有人行贿,他都严词拒绝,以实际行动为子孙树立了廉洁奉公的榜样。
在清代,桐城张家一族人才辈出,出现了“父子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的辉煌盛况,这与张家世代相传的俭朴家风密不可分。张廷玉作为张英的次子,更秉承了父亲的“俭用”家风。他寝处皇帝赐居戚畹旧园十余年,生活十分俭朴,连日用器具都不齐全。但他心怀百姓,对百姓疾苦忧戚在心,必欲尽力以解困,深受同僚和百姓的尊敬。他还著成了《澄怀园语》一书,进一步发扬了张氏家族的廉俭礼让之风,将家族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使之在后世不断发扬光大。
张英的俭朴生活,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日常开支和饮食的节俭上,更体现在他全面而深刻的节俭理念、持之以恒的节俭实践以及世代传承的节俭家风之中。他不仅身体力行地践行俭朴的生活方式,还通过家训和教育后代的方式将这一家风代代相传。张英的持家之道,不仅是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理想的完美实践,更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治理智慧。在物质丰裕的今天,这种将个人修养、家族治理与社会责任熔铸一体的生存智慧,恰似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真正的世家气象,不在朱门绣户,而在精神传承;不朽的文化基因,不凭钟鸣鼎食,端赖俭德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