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孙埠镇下辖的刘村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特色鲜明的行政村,也是镶嵌在水阳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不仅有皖东南最大的木材加工市场,又有号称“宣州井冈山”的宣东抗日游击队根据地董村沟,还有全省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嵇村,以及展现省级和美乡村建设新风貌的大刘组。
最美人间三月天,踏青赏景与春行。在第一书记洪明祥、村支书张向红的带领下,区作家协会一行十人深入到该村“纵深腹地”采风,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资源,用文学之笔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风景如画大刘组
来到省级和美乡村建设培育村示范点大刘组,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金黄色的油菜花尽情绽放,引得蜂飞蝶舞花香四溢;墨绿色的麦苗肆意生长,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毛绒绒的地毯;飘飞的柳枝如同少女的秀发,梳理了整个春天的心情;色彩绚丽斑斓的墙绘与自然风光交相融合,呈现出别具风情的“春光实景图”。
一年前,我曾随区政协调研组来这里调研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情况,当时村庄建设刚刚启动,一切都处在百废待兴之中,很难想象一年之后这里已经旧貌换新颜——土马路“变身”柏油路,延伸到家家户户;荒滩地“变脸”村民篮球场和百姓大舞台,每逢晨曦或黄昏时分,总会出现运球投篮的身影或舞姿蹁跹的场景;就连农村废弃的灰砖灰瓦也派上了大用场,一条古色古香的砖瓦墙“蝶变”成一道充满老街韵味的风景线。
环境美如画,源于村庄有规划。大刘组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依据建筑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摆布,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因陋就简建设“五小园”,因地制宜发展“小农经济”,受到村民们普遍欢迎。“五小园”即指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药园、小竹园,让农民房前屋后的自留地从此有了用武之地。村干部介绍说,以往有的地方搞新农村建设或美丽乡村建设,空闲地块全部栽植绿化苗木,不仅增加了购苗成本及管护压力,而且农民对缺乏自留地而颇有微词,以致出现“毁绿种菜”情况。
正是这看似不经意的“留白”,其实很好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群众投身和美乡村建设、打造幸福美好家园的巨大热情,这也启发我们干好农村工作,必须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蹲下身子听民意、集思广益集民智、群策群力攻难关,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汇聚起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
世外桃源数嵇村
嵇村是刘村村的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山环水绕、树影婆娑、风光旖旎的美丽村落。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有一段描述非常契合此地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正是得益于这里优美的自然生态,加之富饶的地方特产,这里的群众过得很富足安逸,与世无争、安之若素,以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早在2006年这里就成为全省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于2014入选省级中心村,当年全省现场经验交流会曾来此实地观摩,省委机关党报党刊也对嵇村新农村建设相关经验做法予以刊载推广。
嵇村居住的村民大多姓嵇,相传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后代,当年嵇康“隐居不仕,拒绝出仕”,遭致当朝权贵忌恨。为躲避朝廷追杀,嵇康携家眷一路夺命南逃,一日见此地山清水秀、草木葳蕤、田畴广袤、稻菽飘香,是安家扎根的理想之所。于是,饱尝风餐露宿、四处奔波之苦的嵇康便在此“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了近二百户人家、上千公顷良田的自然村落。
走进嵇村,印入眼帘的是书写着“美好嵇村”四个红体大字的高大牌坊,不远处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凉亭巍然耸立。环顾村庄,一幢幢房屋依河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一条潺潺的溪流汩汩流淌,为村民洗去一天劳作的疲惫,也给村庄带来些许灵气和生机。没走多远,抬头就能望见参天的古木大树,树名曰“柏树”“朴树”,年龄300至500年不等,树冠华盖如伞,遮蔽晴天烈日、遮挡狂风骤雨,守护着整个村庄的安宁与祥和。
一位久居闹市的嵇姓亲戚在此小住数日后感慨说,这里的空气清新,富含“清心洗肺”的负氧离子;这里的山泉水清澈甘甜,比纯净水还要干净好喝;这里的果蔬新鲜,主打绿色、有机和无公害;这里的民风纯朴,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与人交往根本不用设防,住在这里“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红色井冈董村沟
董村沟自然村又称大董村、冲岭、邵葛冲,位于宣州、郎溪和宁国三县市区交界处,该地三面环山,高处视野开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之群众基础好,这里曾是中共宣城县委机关、宣城游击大队常驻地和宣东抗日游击队根据地的后期保障基地,素有宣州“井冈山”之称。当年,陈洪、彭海涛、段广高、向阳、杜维佑等革命志士曾在这里抗日寇、斗敌顽、锄汉奸、救民众,为抗击日本鬼子侵略者和促进宣城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和英勇牺牲,在宣城的党史和地方志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当年的激战地,墙壁上仍依稀可见弹痕累累,枪林弹雨的啸叫声犹响耳畔,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尘封历史仍历历在幕。在当时风雨如晦的年代,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而国民党顽固派和日本鬼子狼狈为奸,视抗日武装力量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在县委书记陈洪、副书记彭海涛的带领下,他们借助有利的地形地貌掩护,发挥夜战近战优势,采取山地游击战策略,机动灵活捕捉有利战机,给日本鬼子和国民党顽固派以迎头痛击。
宣东抗日游击根据地还广泛发动和组织军民生产加工子弹袋、棉衣、被褥等,有力支援了皖南新四军的军需物资供应。特别是在“皖南事变”发生后,他们派出多股侦察力量,帮助转移和安置战斗中突围或失散的新四军战士,为革命胜利积蓄力量。他们还护送汪伪少尉黄哲夫、轰炸员秦传家到苏浙军区面见粟裕司令员,联络驾机投诚事宜,并促成汪伪专机“建国号”起义并飞抵延安机场,成为八路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
虽然时光过去了八十余载,但青山依旧在,草木仍葱茏,只是当年砌筑和解放后翻修的房屋,因近几年青壮劳力陆续外出务工等出现人去楼空的萧败景象,特别是部分老旧房屋年久失修、无人居住,濒临坍塌倒毁的风险。村支书张向红语气铿锵地告诉我们,村里将把两户六间、濒临坍塌倒毁的老旧房屋全部盘下来,改建成董村沟红色事迹陈列室,还原那段峥嵘岁月和战斗历史,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进一步弘扬抗战精神和革命文化,致力将其打造成为集党史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未成年人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推动红色传统代代传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光向前,刘村向上。半天的采风时间,来去匆匆、转瞬即逝,不可能走遍刘村的山山水水,也不可能阅尽刘村的无边春色,但美丽刘村、人文刘村、红色刘村已然打下深深的烙印,值得我们为之去讴歌和抒怀,期待刘村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