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象棋只有三十二颗棋子,但是由于棋局变化莫测,让许多好斗的男人深陷其中,乐此不疲。
有一次,我在街边坐等补鞋,突然被一阵吵闹声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发现声音是从街对面的一堆人群中发出来的。我很是纳闷,随口问道:“这些人在闹啥子?”
“下象棋。”补鞋师傅头也不抬地回答道:“成天跟吵架似的。”
下象棋我会两招,算得上一个小棋迷。现在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来下棋,已经好久没有下过了。找不到“合适”的人,并不是说我下象棋的技艺有多高,而是现在住在城里的人,进门后就闭门不出,左邻右舍没有多少联系,聚不起场合。
补鞋师傅的话让我来了兴趣,有了前去一观的想法,便对补鞋师傅说道:“补好就立即叫我,我去看一下。”说完就起身过街,走近围观的小圈子,寻一个缺口,挤进半个身子,伸长脖子往里一瞧,果然是一个热闹的棋局。
人群中间摆放着一张棋盘,对弈双方相向而坐。执红棋的是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执黑棋的是一位中年人,脑袋剃得光亮,唯有脑门上蓄着一撮头发。他们身边站立着六七个人,将小小的棋局围得水泄不通。
红黑双方杀得人仰马翻,棋盘上所剩棋子不多,战斗进入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吵吵嚷嚷的声音是从围观者口中发出来的,我们称他们为“抱膀子”(方言:出谋划策)的人。这会儿,“抱膀子”的人仿佛成了棋局上厮杀的战士,不余遗力地在呐喊和拼杀。如果他们手中有一面旗帜,那真就成了摇旗呐喊了。
呐喊之声大致分为两派,站在执黑棋者身后的人为黑方出谋,立在执红棋者身后的人为红方划策,站立两侧的人也早就选好边站好队了。
红方正在进攻,“卧槽将军”“进兵破中士”“炮打中象”……
七嘴八舌的声音搅成一团。“白头发”被弄得昏头转向,生怕乱了阵脚,一个劲地用手护住棋盘,急慌慌地说道:“莫忙,莫忙,我看一下。”
为红方“抱膀子”的人看白头发犹豫不决,担心自己的这一步高招化为泡影,也顾不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约法三章,开始赤膊上阵了。说“卧槽将军”的,拿起红马就要往卧槽的位置上放;说“进兵破中士”的,就要去拿那个红兵;说“炮打中象”的,已把红炮拿在手上,几只手在棋盘上薅圆(方言:忙不停)了。
此时,“白头发”已被“参谋”们搞得昏了头,只得无可奈何地抱着双手不动了,生气地说道:“到底是你们在下,还是我在下哦?”
听“白头发”这样一说,“抱膀子”的人才如梦初醒,突然明白过来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看客而已。在一阵哄堂大笑中,那些伸向桌面的手都缩了回去,重新抱在自己的胸前。
在棋子归回原位后,“白头发”略加思索,还是采纳了“卧槽将军”这一计策。
这回又轮到黑方的“战士”应招了,“坐王”“撇马脚”……黑方的“智囊团”开始吵嚷起来。
“闹个球!”“一撮毛”轻视地说道:“我不信就将死了!”
在“一撮毛”还在思考的时候,他的“智囊团”可没有闲着,开始大声分析这两步棋的利弊。
主张“撇马脚”的人挑起了“坐王”的弊端:“对方用车迎头一将怎么办?”
“兑车!”支持“坐王”的人自信地说道。
“车兑了,就是一个输棋,别个多你两个兵。”又一个支持“撇马脚”的人大声说道。
“士象齐全,还怕两个兵哟!”主张“坐王”的人不屑一顾地说道。
主张“坐王”的人还在挑“撇马脚”的毛病:“用炮去撇马脚,简直就是一步臭棋,白白陷一个炮进去。”
“撇住马脚杆之后,再用车去吃马,不就化解了吗?”坚持“撇马脚”的人反驳道。
“马,你吃得到哟,别人的车是干啥的?”主张“坐王”的人进言道……
在下象棋的时候,多数人有三步应对之法,至于三步之后,就要看棋局的进展了。下象棋高就高在超前思维,比对方远看一步,就会多出一分胜算。在这一盘棋局中,黑棋已处于下风。听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分析,“一撮毛”很识时务,来了一个干脆的,直接拱手认输。他的豪迈之举得到了红方的笑赞。
双方又重新开始摆放棋子了。这个时候,我细看了一下周围的观棋者,各方神圣都有。有穿皮鞋、西装的讲究人,也有穿胶鞋、粗衣的平常人;有传统正派的平头先生,也有另类发型的时髦者;有场场不缺的常客,也有偶然驻足的路人;有术有专攻的高手,也有初出茅庐的新手……大家聚在一起,无论是执棋子的当局者,还是“抱膀子”的局外人,人人都是参与其中的战士,人人都在痛痛快快地厮杀,人人都感到了由衷的快乐。
很快,第二局棋又摆上了,每一方十六颗棋子。红黑双方的第一排(靠近棋手面前的一边)为帅(红方为“帅”,黑方为“将”)、仕(红方为“仕”,黑方为“士”)、相(红方为“相”,黑方为“象”)、马、车,帅(将)居中,两个仕(士)分列帅(将)旁,两个相(象)分列仕(士)旁,两个马分列相(象)旁,两个车分列马旁,第一排九颗棋子就排布好了。第三排与两个马同在一条纵线的交叉点上各放一颗炮,第四排布兵(红方为“兵”,黑方为“卒”),从最边上的交叉点上开始,间隔一个交叉点放一个,双方均为五个兵(卒)。
双方人马以“楚河汉界”为分界线。“楚河汉界”之名,源自楚汉争霸的历史典故。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楚汉相争时,双方在荥阳一带频繁交战,因种种原因项羽乃与刘邦相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由此,在舜的弟弟象、韩信、神农氏、黄帝、周武王、北周武帝等众多象棋发明者的说法中,我更相信是韩信。
按照“红先黑后”的规则,“白头发”开始落子了。“白头发”以“当头炮”开局,接着就是跳马、出车……“一撮毛”以“马先跳”应之,接着就是摆炮、出车……双方的阵势一一拉开。他们每落一颗棋子,我就在心里念一道口诀:“当头炮,马先跳;马踩‘日’字,车走直线;相(象)飞‘田’,炮打翻山。”当然,还有“卒(兵)子过河横顺走,士(仕)相(象)不离老王边。”这几招后面才用得上。这些口诀是我小时候学象棋时棋友教我的,棋友还特别提醒我,走象棋绝不能走误着、不能犯抽车(比如被对方打了空心炮后,在对方将车放在炮前将军时,自己的人马就有被抽吃的可能)、吃双(被对方的车一吃二)、抓双(被对方的马同时抓住了两个人马)、打硬背篼(由于相或象眼被对方填了,一不小心被对方打了底相或象,酿成一招致命的败局)等低级错误,否则就会一败涂地。
起初,棋局完全掌握在“白头发”和“一撮毛”的手中,一切都在按他们的计划有序进行。落子的声音啪啪作响,好似守夜人在敲打报平安的梆子,听不出有任何异样,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要打响。这场战斗虽然没有十面埋伏的惊险,但也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拼杀。
棋下到五六步后,局势的优劣就初现端倪了。从此时开始至结束,就是下象棋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抱膀子”的人最急不可耐的时候。渐渐的,“观棋不语真君子”的箴言被“抱膀子”的人抛之脑后了,个个都忙着要一显神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都是斯文人还好,遇到较真的人,小吵闹就会演变成大争吵,甚至大动干戈,直至局面无法收拾。前几年就发生过“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事件,皆因观棋者意见不合,动起了粗。伤者被紧急送进了医院,所幸的是没有性命之忧。但其教训是惨痛的,不仅给那天的观棋者留下了心理阴影,还直接导致了这个下棋点的消亡,让人扼腕叹息。
棋局又进入到了决一胜负的关键时候,“抱膀子”的人又像先前一样赤膊上阵了,吵闹声此起彼伏。我看得痴迷,也跟着吼成一团,竟然连补鞋师傅叫我也没有听见,直到他走过来拉我,我才从沉迷中回过神来。
象棋一下起来就容易上瘾。记得在我刚参加工作时,临时住在单位闲置的一间平房里。这间平房与单位住宿大楼同在一个院内,相距几米远。一位同事的丈夫特别喜欢下象棋,隔三差五就到我的小屋来下棋,一下就是半晚上,以至于后来几乎天天晚上都来。这下惹火了他家属,在多次警告无果后,直接提出了离婚。
还有许多人也如这位老哥一样,只爱棋子,不爱江山和美人。他们虽然不像老哥一样成天痴迷于棋局,但也是最忠实的棋迷。一看到街边的象棋摊摊,两只脚就走不动路了,非要停下来看上几局不可,不知不觉中就错过了回家的时间,回去后保不准就要挨家里人的一顿臭骂。
那天,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观棋的事和一些过往,心里特别感激补鞋师傅前来叫我,让我及时回头,不然,我就陷入到了棋局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