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心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心怀暖意方清明

  • 作者:刘兴平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01 09:44:16
  • 阅读0
  •   仲春的天气,冷暖交替、反复拉锯。人间四月粉嫩的花苞,依然竞相在时间的枝头激情绽放。

      人间四月,春风有约,花儿不误。次第花开,春意正浓。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跟随着春风春雨的邀约,伴随着繁花竞放的盛大场面,如期而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注定是一个细雨纷飞、哀思无尽的日子。早几天,我出发去上海办案前,还是艳阳高照、高温晴好的天气。从上海办完案返回雁城时,气候便从三十多度的高温,陡然骤降至八九度,变得小雨纷纷,哀思无尽。

      清明时节,总有些情绪如破土而出的小草,在心底那片荒土上悄然发芽。这些情绪总如刻痕般存在,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述。或许是坟前新培的那一抔土,又或许是舌尖生津的青团香,也许是站在先人坟前那静默的私语,更也许是千里归家也挣脱不了的乡愁。

      风畅通无阻地穿越过回廊,檐下的风铃一阵阵地叮咚作响。清明,恰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寒冷与温暖、生死与轮回、前世与今生、思念与希望,都牵绊着走进这烟雨朦胧的春日。

      早些天,远在广州办厂的堂哥打来电话,邀约我清明节一起回乡祭祖。日子如约而至,在父亲的率领下,我和堂哥用柴刀劈开荆棘,露出被柴草遮掩的碑文。堂哥仔细擦拭着石刻的碑文,我用朱漆临描着石碑上淡化的字迹。我们庄重而肃穆,静默而无声,仿佛生怕惊扰了先人。我们擦拭的不只是碑文,也是在擦拭自己蒙尘的来处。我们临描的不只是石碑上的字迹,更是在进行一场生者与逝者的密谈。

      早两年,还是威严能干的伯父,带领我们干着这样的事情。而如今,能言会道的伯父,已长眠成一座新坟,静卧不起。点燃三根香烛,烧起几丁纸钱,一缕青烟自坟头袅袅升起,带去我对伯父的思念和告慰:黄土之下,是否也如尘世一样已春暖花开?!

      大山静默,草木无言。山脚下、小河边的垂柳,在斜风细雨中扬起嫩绿的枝条,向大地母亲频频示意。这似有若无的清明雨,淅淅沥沥地下过不停,既滋润着新坟的草,也潮湿了生者的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草木有本心而不辩,这恰是清明的宽容博大之处。

      花开不孤独,叶落不感伤,花开叶落本是天地私语。人心若生计较,便也辜负了这满城春色。

      清明,除了是祭奠先贤、慎终怀远的日子,更是适合听风听雨、折柳赠人的时光。

      折柳赠人、插柳成荫,不单单因为“柳”与“留”同音,更因为一段感人至深的大义故事。千百年下来,折柳赠人便成了清明时节的一大习俗。

      春秋名臣介子推,在乱世流亡时为保全晋公子重耳的性命,割腿取肉、熬汤救主。在重耳即位后,介子推没有挟恩求报,反而弃官归隐山林。重耳数次请求未果后,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最后介子推竟以死相谏、坚守不出,活活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这棵柳树便被称为“清明柳”。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介子推以自己的生命,连同那棵被烧死的“清明柳”,提示和成就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站在山丘上祖坟前远眺,青山绵延,大树挺拔。在这茫茫苍穹、浩浩长空之中,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粒微尘。任何生命,都是在进行一场“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历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经历一场从原点出发、再回归原点的人生旅途。

      站在苍穹之上看自我,站在终点看人生。看着看着,一切计较心,便成了悲悯心;一切分别心,便会变成慈悲心。

      作为一名刑辩律师,多年来我见惯了太多人失去自由、身陷囹圄。固然,有的为了金钱和私欲去犯罪,确实罪有应得。但也有的是因为冤屈与无奈,身处社会底层、面临生存绝境而身不由己、失去自由。尽管我心存悲悯、声嘶力歇,为这些因面包而犯罪的人奔走施救,奔忙到耗尽全力,努力到无能为力,但仍觉得势单力薄。为金钱和私欲去犯罪,固然是一种恶。但是,个别手握权柄的人,为求清白而舍弃公正擅用权力,抛开疑罪从无的标尺,一律顶格处理苛以重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恶?!

      揽满山清风入怀,存一轮明月在心。在面对生死与自由时,感悟生命的意义,体会自由的珍贵。这样,对世间万物、苍生草木,才能始终心怀暖意、饱含悲悯。保持内心的清净明洁,方可天地万物共清明。

    【审核人:凌木千雪】
        上一篇:还乡鄱阳湖
        下一篇:雨思

        标题:心怀暖意方清明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inqing/23955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