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心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风雨飘摇古戏台

  • 作者:张守福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4-07 16:02:01
  • 阅读0
  •   日前到祁门县出差,无意中得知这个地方有11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着实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于是,就在当地友人的带领下,我寻着古戏台的轨迹,前去寻奇探幽。

      果不其然,走进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发现这11座古戏台,犹如11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祁门的大地上。这些戏台大都隐藏得极深,基本都是与家族祠堂建在一起,共一堵风火墙,同顶一片鱼鳞瓦,同处一个院落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院落外面看,若非村中老人指点,外人只当是寻常老民居罢了。

      我到该县闪里镇磻村那天,正值春雨纷纷,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微风吹拂,觉得还有阵阵凉意。这个村里有两座古祠堂,马头墙上的瓦砾上沾着雨珠,斑斑雨痕,显得古意丛生。村人打开了祠堂院门的铜锁,那锁扣已磨得光滑发亮,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岁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推开厚重的大门,一股陈年的木香扑面而来,只见一座三尺高的戏台,悄悄的横卧在祠堂深处,与祠堂遥相呼应,浑然一体。身临其境,似乎是看到了这家族人密密麻麻围坐一起,在兴致盎然地听当地艺人唱着地道的徽剧……

      我好奇地登上了这个古戏台,脚下的戏台台面铺着厚重的老木板,看上去古朴厚重,多少代人经年累月的踩踏,已让木板中央凹陷出了弧度,更不知有多少代的民间艺人,在这里唱做念打,传承着亘古的徽州古韵。放眼四望,看到这个舞台是纯木质结构,上上下下雕刻精美,戏台的廊柱上面精雕细琢着不同的纹理,内容也大都是古代的戏曲故事,场面宏大,画面规整,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花卉活灵活现,画面感丰富。笔者俯下身体,细细观察,这一幅幅雕刻的图案中,有富贵牡丹,有祥云飘然,有瑞兽戏珠,有蟠桃盛典,真的是天上人间欢乐多。每个雕刻的画面,上面的金漆早已斑驳陆离,却更显年份遥远而深沉。

      历史的厚重,年代的久远,不是人为添加上去的,懂得人自会懂得,文物自身会说话。

      在祁门,纯粹独立的戏台建筑并不多见,基本上都是这样作为其它建筑的附属部分而存在,像敦典堂古戏台、嘉会堂古戏台等,都是与家族宗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设置在祠堂对面,让祠堂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与戏台文化脉脉相连,混合为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这种组合形式,又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意蕴:戏台作为一个演出场所,不仅有群众娱乐功能,更有教化功能和宗族倾向。历史上,古徽州这一带文风昌盛,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先,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列祖列宗同乐,能够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与辉煌。另外,也能够彰显出宗族的威严,敬畏先祖,教育后生。在古代,祠堂还是一个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这种形式,以古人为例,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同时又能教育全村人,因为古时读书识字的毕竟不多,如演出《铡美案》,能够起到警世化人的作用。

      古老的景区从来不缺少历史传说。在汪氏祠堂的戏台栏杆上,留着几道深深的指甲痕。村人说,那是当年演《目连救母》时,台下妇人看得入戏,满含泪水,生生抠出来的,让人想象着当年唱大戏时的境况。闪里镇的古戏台群中,要数陈氏祠堂的建筑最为精巧,台前的两根檐柱上,蟠龙栩栩如生,龙鳞间据说暗藏着一百零八个罗汉像,需得借着天井的光线,变换角度才能窥得全貌,真的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文堂村现已是一个完整的景区了,在村委会的主导下,这里已实现了公司化市场运营。承运方是位美女老板,她曾当过教师,想必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情怀,愿意融入到古村落,与慢时光一起欢乐。美女老板介绍说,现在的文堂村有老街,有老祠堂,有古戏台,有历史传说,全村都是古民居,已建成了能够容纳500余人的各类民宿,还有反映祁门历史文化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祁门是全国闻名的“御医之乡”,史上有御医多达21人,祁门蛇药属独门绝技,名方偏方流传千古,至今还在造福人民。

      而我此行所要寻找的,却依然是古戏台的古风古韵。在这里,我询问一位上了年岁的老人,问她时下古戏台还唱大戏吗?她用瘦弱的手抚摸着戏台边缘的雕花,那里雕刻着一出古装戏曲《西厢记》,她对我说:“这出戏我也会唱。”说着说着,老人突然放开嗓音,轻快地唱了起来……这徽剧调中的崔莺莺,这沙沙哑哑的嗓音,这思念张生的情意绵绵,夹杂着淅沥的雨声,在这空荡的祠堂里回响,把风雨中的古戏台,渲染的格外凄凉飘摇。

      雨还在下,又刮起了风。我在古村落里寻寻觅觅,在古戏台旁细细端详,突然发现,这些戏台的奇妙之处,恐怕就在于将祠堂的肃穆与戏台的喧闹融为一体,一静一动,动静相宜,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可不可以这样想象:族人祭祖时,戏台上覆盖着红布,便是一个庄严的祭坛;而当锣鼓敲响时,撤去红布又成了喧嚣的戏场。这里,有族人的希冀与图腾,更有村民们的欢乐和梦想。

      现如今,这些古戏台成了“国保”“省保”,保护的是贯穿时空的文化基因,更是鲜明的地域文化标识,是需要世世代代保护下去的。但行走在粉墙黛瓦间,抬头望望节次鳞比的马头墙,又不免有点失落和沮丧,因为,笔者是为古戏台而来,有戏台在,是不是也应该听一场大戏啊!而走来走去,却没有听闻锣鼓家伙声,唯见天南地北的游客,来去匆匆。相应的,此时此刻,雨打瓦檐的滴答声,风吹树木的沙沙声,以及游人的噪杂声,却格外的刺耳,令人怅然若失……

      在回程途中,我脑海里又想到,早在清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那年高宗皇帝80大寿,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在北京,徽班演出了许多场次,一时间轰动了京城,从而揭开了长达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如今,235年过去了,笔者不禁发问:安徽戏曲,能否再现当年的辉煌?

    【审核人:雨祺】

        标题:风雨飘摇古戏台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inqing/24003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迷雾丛林迷雾丛林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27
      • 获得积分:506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70.*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