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又回,外祖母布满老茧的手掌总在我记忆里浮现。忘不了她,忘不了岁月磨光的青石板路。铁板村箩筛嘴的溪水叮咚,仿佛潜在那些深陷在石板路缝里的脚印伴奏,将四公里的青石长歌谱写成绵延的山谣。
早年石板路是一条会呼吸的龙脊,鳞片般的石块被草鞋打磨得温润如玉。晨雾里,箩筐与扁担的私语沿着石缝流淌;暮色中,货郎在铁板村至黄连村的弦上震颤,连李子桥街的月光都成了跳动的音符。五联水库漫涨时,古道沉入水底,月夜涟漪中晃动的往事,是赤脚丈量土地的温热,是伞下潮湿的寒暄,像一尾尾游鱼衔着未寄出的家书,在河心写下银色的注脚。
如今,机耕道的车轮碾碎了乡村的寂静,天然气井架的影子投在玉皇冠山上,像一块未愈合的伤疤。可当我赤足踏上新修的水泥路,青石板的温度仍穿透时光的岩层漫上脚心。三塘塆的桑椹记得,汪大山、朱大富领着乡亲们肩抬大石,将庙宇的飞檐化作校舍琅琅书声;梯子弯的云霞认得,童绍芬、赵智秀、莫志祥、朱大章、刘长荣握笔的手如何在黑板播种星斗;大队医疗站汪大友的脚印,遍及全村救死扶伤……那些石料垒砌的屋舍,至今仍在春风里吐露着铁板人的智慧。
如今的铁板村更了名,可草席编织的经纬里仍穿梭着往昔的蚕鸣,刘淑莲带领团员青年文娱表演队的身影,变成了网络电视;朱大贵农场的猪崽,啃食祖辈垦荒时遗落的倔强;页岩气井喷涌的蓝焰,恰似当年石板路上未燃尽的松明,将汪家祠堂的族谱、莫家的田园、刘家的果园熔铸成新的图腾;蔡佳堰村的灯火亮起时,吴老精神正沿着路网生长,像漫山油菜花将金色信念铺展的路延展到望不见的远方。
溪水依旧弹奏褪色的琴弦,而铁板村的歌谣已长出钢铁的羽翼。沉入水底的青石板在水泥路面下轻轻呼吸,将祖辈的体温传递给飞驰的车轮。外祖母的针线正将往昔与未来缝合,在这片热土上绣出永不褪色的春天……就像她当年悄悄藏匿起曾祖母的针线盒,让旧时代的时光在柜顶积攒尘埃,却始终不舍丢弃,永记心间。让新时代的光辉,谱照将来的铁板新村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