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威,这位来自广东的边防老兵,人生轨迹如同一幅绚丽画卷,每一笔都饱含故事与成就。与他相识,如同翻开引人入胜的书,每一页都写满艺术韵味和生活激情。
我们初次结识,源于2023年“华橘安杯”首届全国化橘红文化艺术活动。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我凭借文学作品《化橘红(白龙马谱)》荣获二等奖第一名,而黄德威则以书法作品在墨香中斩获三等奖的殊荣。他的同事,广东省作协会员黄景隆先生,将我的获奖消息告知于他。不久,黄德威通过黄景隆添加了我的微信,幽默地自称为我的“忠实粉丝”,“劳老师,您的文字里藏着化州的泥土香。”这句开场白,让黄德威的名字镌刻在我记忆深处。
第一次面对面交流,是黄景隆先生因获奖请客的饭局上。那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夜晚,黄德威带着温暖笑容出现在现场。我们围坐一起,分享获奖喜悦,交流对文学与书法的热爱。席间,他谈及书法时眼中闪烁光芒,从“二王”的飘逸到颜真卿的雄浑,从笔锋力道到墨色浓淡,见解独到深刻。更令我惊讶的是,他能将《道德经》中的哲思融入书法创作,称“每一笔皆是心性的修行”。
第二次相遇,是一场意外惊喜。那日,我与先生前往浩博家具厂挑选茶台茶椅,老板热情邀请我们去村干部家中用餐。推门而入,竟见黄德威端坐席间,原来他正与村干部商讨乡村文化墙的书法设计。饭桌上,他谈起为《法治橘州》撰写的专栏,将法律条文与古典诗词巧妙结合,赋予普法文章诗意。“法理如墨,需浸润人心。”他笑道。先生与他是老熟人,我们一起无拘无束地交谈。他随手拾起竹枝,以地为纸,即兴书写苏轼的《定风波》。我惊叹:“这哪是写字?分明是将天地灵气收入袖中!”夕阳余晖中,他的身影与竹影交错,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第三次见面,是在陆川县温泉镇洞心村的文化活动中。阳光明媚,微风轻拂,黄德威现场挥毫泼墨,为“半城雨”山海读书会揭牌题写“携半城雨,追千里风”,为洞心村题写“大美洞心”。他的笔触刚劲中带柔,字如行云流水,引得围观者连连赞叹。活动间隙,他向我展示手机中拍摄的村落古树与老屋,感慨道:“摄影与书法一样,都是捕捉瞬间的永恒。”归程车上,他哼起戍边时的军歌,那一刻,我发觉他的艺术触角已延伸至生活每个角落。
回来不久,他写了七绝《诗寄洞心》——“追风千里浴书香,冬暖洞心情意长。敲尽新词成妙笔,几多骚客续华章。”墨迹未干,恍见那日温泉畔水汽氤氲。
三次相逢,映照出黄德威的三重境界:华橘安杯彰显艺匠之精,市井偶遇体现生活之趣,洞心泼墨展现文心之真。他自称“墨海摆渡人”,我却觉他更像一座文化的桥——以书法为墩,以诗意为梁,悄然连接传统厚重与当代鲜活。
他的作品不仅存在于纸面:或题于友人茶室屏风,或刻于乡村文化亭楹联。他的书法,融合颜真卿雄浑筋骨与王羲之飘逸神韵。若说书法是黄德威的筋骨,诗歌则是他的血脉。他常将新作发给我,诗作总与化州山水风物紧密相连。
在《化橘红颂》中,“漫山素洁早知春”以橘花喻乡土文脉生生不息;“罗仙寻此物”则借罗辨发现橘红药性典故,将风物升华为文化符号。诗句间流淌的,不仅是对故土眷恋,更有一名老兵“济黎民”的朴素担当。
他热爱登山、徒步与旅行,在大自然中找到内心宁静与平衡。常携诗友登平定飞鹅岭,于山巅吟诵新作。在《喜登飞鹅岭公园有寄》中,“鹅峰披翠沐春晖”描绘春日飞鹅岭翠色欲滴画面,“战友同袍曲共挥”展现与战友奏乐的欢乐场景,“八角香凝弦上韵”则为自然美景增添人文艺术氛围。山风掠过八角树香气,与诗句平仄交织,仿佛天地为其文字击节。
在《董必清战友画展观展有感》中,“橘州大地画中游”生动描绘观展者置身画中游览橘州大地的美妙感受,“物阜民丰美景收”强化画面感,展现橘州大地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景象。他用“笔底烟霞皆有意”赞美画家董必清作品充满灵性与意境,道尽艺术与时代共鸣。诗与画、墨与彩,在他眼中皆是记录乡愁的载体。
黄德威的收藏爱好广泛精深,从包浆、通天孔到拉线工、砣工等,他乐在其中。他对坭兴老皮情有独钟,对现代名家书画作品有独到鉴赏眼光,经常在珠三角一带尤其是文昌地区寻觅珍品。收藏丰富生活,推动他在艺术道路上前行。
在品茶与品酒方面,他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从九十年代开始接触茶叶收藏,对干仓、老树、乔木等专业知识了如指掌,通过与茶友交流提升品鉴能力。在酒方面,对白酒、葡萄酒有深入了解,还写过《收藏酒瓶》一文,展现对酒文化独特视角。
他的生活如万花筒绚烂:新闻写作犀利,摄影捕捉万象,古体诗凝练山河之韵,收藏品沉淀岁月之痕。他爱登山,曾独攀罗浮山巅,于云雾中吟诵《逍遥游》;痴迷茶道,从勐海老茶到潮州单枞,皆能娓娓道其渊源;酒柜中茅台空瓶,被他戏称“时光的刻度”。
有人问他为何能跨界如鱼得水,他答:“艺术本是同根生,心无藩篱,天地自宽。”笔墨与钢枪,是同一种热血的不同表达。
为何他总说艺术是“心性的修行”?真正的传承不在高阁名帖,而在老兵掌心茧纹沟壑里,在化州橘红年复一年绽放中,更在那支既能握钢枪又可执狼毫的笔下,永远鲜活如初。
黄德威,一个有故事的灵魂,将生活过成艺术。艺术生涯始于军营,不止于军营。早年戍守边关岁月,赋予他钢铁意志;退伍后提笔挥毫时光,让灵魂在宣纸上自由舒展。他用独特方式书写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他的世界里,书法、诗词、收藏、茶酒,无一不精,无一不美。他以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他的故事启示我们:生命的丰盈,不在于追逐标签,而在于以热爱为舟,在时光长河中刻下独一无二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