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八十九岁的老先生来了。不记得他是第几次走进书店,但每次来,都会在书架上取一本书,找一个角落,读上好几个小时。
第一次交流,是老先生以纯正的东北口音询问卫生间在哪里,我告诉他乘电梯去负一楼,转身准备回收银台,但想到楼下那几级台阶有点担心,于是跟同事简单交代之后,便陪他一起下楼。电梯门打开,一位白了鬓角的高个子男人随我们一起进了电梯。电梯下行时,男士说:“我俩是一家人。”说话时他看向身旁的老先生。“小心台阶。”看着老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走出电梯,我习惯性地提醒了一句,便转身乘电梯回到一楼。
同事说这位老先生自己写书,除了好奇,更多的是敬佩。那天阳光很好,他来到我们收银台,从棉袄口袋里掏出一个保温杯,问:“能给我倒点儿白开水不?”“能,太能了,需要喝水跟我们说”,听我如此回复,他乐呵呵地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老先生是东北人,姓李,公职退休,经常跟他一起来的高个子男人是他儿子。虽近鲐背,却依旧耳聪目明,逻辑清晰,思维敏捷。我们说他精气神好,他便把自己的养生之道细细说来:每天只吃两顿饭,分别在上午和下午,晚上不吃饭,到了昼长夜短的夏季,增加到三顿;坚持按摩穴位,每天至少按摩一小时以上;坚持读书,喜欢巴金的作品,也读杨绛的文字。他把按摩穴位、拍打经络对五脏六腑的作用,向我们一一讲解。听说同事有高血压,他亲切地喊了一声“孩子”,便走过来示范穴位按摩:双手从耳侧向上摩运,经过太阳穴,到百会穴。见我们惊讶,他补充道:“我自己的高血压就是这么调理好的,每天按摩100下。”
在书店里,与陌生人的深入交流,大部分始于图书和文字,包括这位老先生。关于阅读话题,一旦启程,再无终点。老先生说他念书到小学三年级,但是从未停止阅读,因为喜爱。退休后,充裕的闲暇时光让他如鱼得水。出于对文字的热爱,也为了记录自己的人生历程,七十五岁那年他将自己的故事写成了书。
老先生的儿子很少主动同我们搭话,点头微笑是他打招呼的招牌动作。看到老先生与我们驻足长聊,他会宠溺地轻声提醒:“不要影响人家工作”。我们说不影响,老先生乐呵呵地笑,露出三两颗孤独牙齿,像个老小孩。他看向父亲,也呵呵呵地笑起来。一天中午他把手机屏展示在我面前,指着一条缴费提醒信息问我书店门口路边的停车费在哪里交。因为非本地人,对盐城人的常用软件并不熟悉。问题解决后,他聊起了自己的经历:在日本工作十多年,置办了房产买了车。后来,因不放心年迈的父亲一人在国内,毅然回国陪伴。这两年,他开车带着父亲一路旅行,上海、苏州、无锡……走走停停,每到一个城市都喜欢去书店坐坐。来盐城一年多了,在盐南租了房子,说盐城的天空很蓝,气温也适宜。他笑问:“你们书店还招人吗?我来上班。”我想,他们是喜欢这座城市,喜欢我们书店的。
父亲静静阅读,儿子默默陪伴,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外墙,照在这对父子身上,周边的一切变得鲜活起来,绿植、蒲团、桌椅……一时间都有了温度。温暖的画面,强烈的熟悉感,比起父母给予孩子的陪伴,这样的陪伴并不多见。但是,在书店却不算偶然,就像他们,在这个春天走进书店,而我恰巧感受到了这份陪伴的温度。
书店三年,清晨黄昏,来来往往的身影,平凡细小的故事,在时光里慢慢沉淀。偌大的空间,我们见证着小小的生命从咿呀襁褓到嬉笑垂髫,见证着校园的青涩懵懂到职场的独当一面,和每一个生命体共同成长,感受着从容坦然的灵魂对生活的温柔接纳。日复一日,工作虽繁琐,心中喜悦却无限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