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人物散文
文章内容页

我的名字叫杏花

  • 作者:艾诺依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23 17:51:09
  • 阅读0
  •   见到单杏花前,已经在很多场合熟识她的名字:各大报纸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央视春晚舞台的最美榜样……提起与人们出行息息相关的铁路12306,老百姓街头巷议的话题里更是离不开这位“团魂”。金秋满园的时节,怀着满心期待,我与这位铁路科研工作者面对面。初次相识,单杏花从资料上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转化为眼前一位典型的南方女子,个子不高,齐耳的短发透着温婉,一副黑框眼镜搭在鼻梁上,眼神睿智,笑容亲和。

      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女性,却在中国铁路客票研发工作中参与并坚守了“从0到1”“从有到无”的28个年头,成为铁路客运信息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中国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研发的技术带头人,被誉为12306系统的“最强大脑”。

      有的人称她“小单”,有的人称她“单总”,还有的人称呼她“杏花”。拨开层层迷雾,从简单的问候走近单杏花,不知不觉走近了中国铁路客票的发展历程。

      “小单,铁路客票系统总体方案已经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未来的发展需要青年人才,你愿意留下吗?”“我愿意留下来!”这段问答来自研究生毕业时单杏花和马钧培老师的对话,一句承诺从25岁那年至今,始终铭记于她的心中。

      “马钧培老师敢于担当的精神,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单杏花感慨道。铁路计算机应用领域知名专家马钧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与研究计算机售票系统,1994年,他领衔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和路情的客票系统总体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了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三级系统结构,1996年,铁道部党组决定铁路客票系统上马,以铁科院为主要研发力量,集中全路的技术能力。正是这一年,以第一名成绩入学的研究生单杏花,因计算机专业技术过硬,由华东交通大学选派,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27个人一齐汇聚到北京,参与系统研发及推广工作,被称为“云台28将”,带队人正是时任铁科院电子所所长马钧培。

      1999年,单杏花研究生毕业,谢绝了中国科学院的工作邀请,成为当年“云台28将”中为数不多坚守至今从未离开的人。单杏花深度参与全国统一车站售票软件的1.0版本、地区内联网售票的2.0版本、全路网异地售票的3.0版本、适应客运体制改革和收入清算需求的4.0版本。2005年,单杏花主持5.0版本的研究与开发推广工作,拉开了中国铁路客票系统“大数据”时代的帷幕。2011年,中国铁路史迎来新的里程碑,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型实时交易系统——“新一代”铁路客票系统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成功上线,中国铁路正式进入电子商务时代,彻底改写中国老百姓在车站彻夜排长队购票的历史。

      从人工售票到计算机售票,从车站独立售票到全国联网售票,从车票手工制作、人工计算,售票员六七分钟卖一张票到如今12306注册用户7.4亿,高峰单秒售票超1000张,单日售票达2000万张,2023年国庆期间刷新日售票2695.2万张新纪录,每一处技术实现,几乎都需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客票系统的快速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铁路的“软实力”。

      走近单杏花,也走近了铁科院这支研发团队。单杏花的青春始终在和数字代码打交道,她身后的科研队伍也在日益壮大。随着中国铁路客票系统持续迭代,为了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最初28人的研发小组,如今逐渐成长为一支500多人的研发团队。

      当年稚气未脱的“小单”早已历练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单总”,她带着团队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为了与第三方抢票软件攻防较量,他们总是擅长“用魔法打败魔法”:人工识别验证码、优化调整12306核心系统、研究提出“读写分离、售取分离”“弹性扩展”“混合云架构”“双中心双活”等方法技术一次次升级改造,整个团队在单杏花的带领下,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步步向前,突破瓶颈。

      不仅合力攻坚克难,单杏花始终不忘“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核心服务理念,她时常和团队交流与探讨,如何才能通过12306平台服务更多的旅客,将平台转化为沟通中国铁路与旅客出行的桥梁,把细节完善得更周到更全面,能够为出行提供更多帮助。最终,秉承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在单杏花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12306系统陆续推出网络订餐平台、接续转乘、候补购票、动车组选座以及“铁路畅行”会员等功能,并持续优化农民工团体票、学生票,推出老年旅客敬老版及服务特殊群体等具体举措,创新“铁路+扶贫”新形式,深挖12306扶贫商城发展路径,持续助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这些拼搏奋斗的汗水和努力,一笔一笔书写着单杏花心中不灭的信念:创新、拼搏、严谨、和谐。单杏花和团队长期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上,“我们团队吸纳的都是好苗子,不想辜负这些年轻人,希望能够搭建更多平台帮助他们,让他们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实现人才价值,为社会多作贡献。”

      为激发团队活力,单杏花主导开发了12306学堂,组建金牌讲师团,搭建学员与优秀技术专家交流的平台,关注团队成员身体状况,组建跑团和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爬山等兴趣团队,特别重视对青年骨干的培养,积极实施青年种子计划,在各关键领域成立互联网青年科技攻关等15支攻坚团队。全国铁路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王拓,跟随单杏花优化余票票价的运算逻辑,运算平均耗时从秒级降到毫秒级。单杏花还会带着王拓和其他同事深入现场调研,主动寻求与航空公司的深度合作,探索“空铁联运”新模式,解决了航空出票和铁路出票事务完整性问题,最终构建了基于高铁综合交通枢纽的智能化旅客联运服务技术,使航班、高铁“牵手成功”。

      团队中许多和王拓一样的年轻人以单杏花为榜样,潜心磨砺,悉心钻研。

      在众人的眼中,单杏花就像灯盏,散发明亮而温暖的光芒。她也曾坚守无数黑夜,逐梦新时代中国高铁“国家名片”,闪耀的理想暗淡了浩瀚星辰,探索更广阔的未来。

      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年答卷,铁路互联互通跨越山河,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单杏花带领团队积极服务、强力推进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票务系统研究、设计和实施工作,交出的既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更是一份庄重的承诺书。单杏花始终是站在旅客的角度考虑研发,她说:“我们要打开思路,务必从国际化视角,充分结合老挝、印尼国情和旅客习惯等因素,借鉴咱们成熟的技术模式和业务模式走出国门。”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提供多币种支付、汇率换算、实名制购票、票据票号管理、互联网售票App客户端、线上运行稳定高效安全、精准选座等需求,这一切都在为中国铁路“走出去”贡献科技力量,实现起来谈何容易,多少个辗转无眠的夜晚,多少次放弃休假与周末,那些随时随地的反复沟通,那些深入一线的调研验证,那些不知疲倦的键盘敲打,单杏花带领团队在不断优化完善中将“绊脚石”一一搬开,旅客兴奋的笑脸和一张张中文、外文标注车票的背后,是单杏花挂帅的票务系统专项项目组团队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如今的单杏花已身经百战,谈笑间淡定自若,她的眼睛里透着对未来更多美好的信念与期许。或许时光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四季流转,光阴阑珊,人生的故事从春日启程,取名“杏花”也是因其诞生在杏花飘香的季节,它极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天性,也在凛冽的春风中带来希望。

      或许是自小习惯了茧子叠加茧子的双手,又或者是勒出印痕、装满稻草的背篓常伴身侧,也可能是坐在山坡上一边放牛一边抚平被风吹乱的书页,每一个人生历程的瞬间,浇灌了这朵努力绽放的“杏花”,在雨雾薄帘、泥路漫漫中,不论磨破了多少双求学的布鞋,只坚持认定的方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点滴过往从她的足迹开始生根发芽,一棵树挥动着繁茂的枝叶,一团团火苗般的花朵簇拥烈日,荡涤烟尘,抵抗时间。大概是因为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她说:“唯愿此生温暖更多远行的人。”

      技术更迭,精神永续。单杏花的步伐还未停歇,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争分夺秒、奋力构建新的蓝图。

      在铁科院,我停留在茅以升老院长的铜像前肃然起敬,一代代像单杏花一样的铁路科研工作者,彰显着老一辈科学家“一心为国,不懈奋斗”的精神与当代铁路科技工作者干劲足、激情高的拼劲儿。周围红艳艳的月季依然盛开在院中亭廊,有小猫躲在花丛中晒太阳,一切的暖意正悄无声息地向周围弥漫,弥漫过了这个深秋,弥漫过了又一年岁,也弥漫至雄伟广阔的中国大地。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我的名字叫杏花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ieren/24146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