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襟江带湖,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中华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鄂东南地区中心城市。
2013年,黄石市决定跨越黄荆山,挺进大冶湖,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整体竞争力。
弹指一挥间,12年过去了,大冶湖核心区“三园三馆三中心”全部建成,科技城、教育城、健康城、文旅城“四城”建设初具规模,图纸上的“新城市规划”正举全市之力、如火如荼加快推进中。
环大冶湖新区,东临新港园区,西邻大冶周边,北接黄石市郊,南延阳新县域。
自宋至民国,黄石隶属兴国州、武昌府、大冶县,1949年设立中国第一个工矿特区——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1950年成立省辖黄石市。
黄石、大冶、阳新三地发展脉络既各自独立,又因地理位置唇齿相依,各类资源相互补充,其区划调整与资源整合,彰显了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一体化共同发展的决策智慧。
大冶湖流域是黄石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聚焦、助力环大冶湖新区建设,是黄石作协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024年金秋10月,黄石市作协主席团策划开展“作家走乡村,大冶湖系列采风活动”。
同年10月12日,启动仪式在幵发区-铁山区金山街办大路村明家塘湾举行。金山街办主任邹青强调,金山街办是黄石进入环大冶湖时代开发的第一个区域,有着丰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黄石市作协主席荒湖指出,大路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是环大冶湖新区建设华丽嬗变的缩影,寄语作家们深入采访,了解社情民意,挖掘新题材,发现新亮点,多角度,多维度,全方位讲好大冶湖的故事,书写时代变化的新风貌。
俯瞰东西走向的奥体大道,奥体中心、科创中心已建成投入运行,国乒基地、农商行总部、金融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正在日夜施工;与奥体大道平行的园博大道文旅景观带、矿博园、地质馆、市民之家等地标性建筑星罗棋布,惊险剌激的华侨城恐龙奇域、城市会客厅的樱花步道、粉黛乱子草随风摇曳的“网红堤”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市民休闲游玩“打卡点”。
目前,大冶湖核心区正在建设的移动鄂东大数据中心、中国黄金华中基地等7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千亿元的现代化新城正以“深圳速度”拨地而起。
昔日乌泥滩上建成的园博园,不占用耕地,在土壤处理、绿植挑选等方面随地就势,不改变生态环境,将荒野之地秒变成园林景观,成为远近游人最佳旅游去处。
作家们午后乘座冲锋艇,浪遏飞舟大冶湖,零距离感受水的清澈、草的飘拂、鸟的飞翔。
置身烟波浩渺、惊涛拍岸的大冶湖,远眺飞架南北、飒爽英姿的黄阳大桥,大家心潮澎湃,感概万千。
20世纪70年代初,为减轻洪涝灾害,原大冶县兴建了大冶湖泵站和“四顾闸”为标志的大冶湖水利枢纽工程,掀起了“围湖造田”运动,大冶湖周边的熊家洲、兴隆嘴、磊山等40余处民垸相继应运而生。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我们的母亲湖生态环境显著恶化,水质陡然下降,沿湖群众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黄石以河长制为切入点,紧盯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目标,建立起大冶湖综合治水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大冶湖碧水保卫战,大冶湖水得以根本性改善。
2018年,大冶湖入选湖北省幸福河湖示范名录。
一个月后的11月22日,是农历24节气中的小雪,黄石作协大冶湖系列采风走进汪仁镇、章山街办。
汪仁王贵舞龙灯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2023年度”汪仁镇荣获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章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专家考证,辖区内有旧石器时代的石龙头文化遗址,佐证了30万年前那里就有人类居住。章山故城遗址1961年被列入黄石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叶布雕画的精堪工艺,沿湖生态园的绿色蔬果,一湖露营地的湖光山色,徐斌七命第的悠久典故,让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2025年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前两天,黄石作协环大冶湖系列采风活动第三站,在大冶湖南岸的大王镇拉开帷幕。
大王地名的由来,缘于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在此赈灾而得名。境内蕲嘉高速、河金省道横亘全域,好似一条银色玉带,在地表上飞舞。
吴王殿、李清塔等文物景观历史传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批通过国考走出来的大学生李祥兵,功成名就后,毅然决然返回家乡——曾经贫瘠的大王镇,创办香椿产业,并以香椿为媒,串连起乡村振兴的产业链,将撂荒的土地流转,将闲置的房屋转化为基地,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做好香椿产业这篇大文章,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深耕春椿,带富一方”的初衷。截止目前,香椿种植规模达到2200亩,产值超过2000万元,贵湾村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荣誉称号。
春芽营养丰富,兼具醒脾、开胃食疗功效。
大王镇人大主席柯俊介绍,随着香椿品种和培栽技术的创新,以前只有春天可见的椿芽儿,在大王镇现在一年360日都可以品尝到“舌尖上的佳肴”。
出产于贵湾村的香椿酱,是采撷枝头第一抹嫩红,封存成酱的。午餐打开一瓶,其鲜香独特的味道,唇齿都是春天的气息。
在美丽乡村福椿基地——大王贵湾,波光粼粼的湖水与绿植环绕的村舍相映成趣,我们犹如走进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在坚持“不大拆大建”理念下,贵湾村民充分利用原有农田、山水资源,改造房屋,种植花卉,村貌村容涣然一新。
徜徉其间,田边的传统水车、湖岸的金黄粮仓、长廊下迎风绽放的火红玫瑰等人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纷纷拍照留影,欢声笑语在田间地头久久回荡。
贵湾土地庙前,布谷鸟在一声一声地啼叫,惊醒了沉睡的稻种和来去匆匆的游人。作为自然节气的吉祥报时鸟,它似乎寓意不舍繁花似锦的春天转瞬即逝的离愁别绪。
站在春与夏的临界点,回眸暮春的贵湾村,仿佛看到播种者弯腰滴落的汗珠、采茶工背蒌里摇曳的晨曦、文人骚客笔端下未干的墨迹……
晌午时分,大王镇文化站站长陈松柏带领我们乘座低碳环保电动大巴前往港西村瞻仰红十五军旧址。
92年前,一支英勇的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在港西村组建和训练。
2020年11月,港西村以其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大力发展蓝莓、白茶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垂钓、采摘、种植、加工于一体的生态文旅基地,成功入选为中组部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
在导游声情并茂解说下,我们满怀敬仰地走进父子同为明清进士的故里——大王镇金寨村泥培墩曹家湾。
几经朝代变迁的村落、望而生畏的宗祠、斑驳的残墙、缺损的门窗、还有长满青苔的小巷,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尘封已久的远去岁月。
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可感知、触摸的物质文明外在形式,也是积淀、传承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大家心里暗自默念,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传承好传统古民居。
我的家乡与大冶湖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湾名叫周在位。
我在那里出生和成长,17岁高中毕业后,踏着南国的硝烟,应征入伍。复员回乡后,在湖山、河口税务所几度春秋。1989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金榜题名,考入一个全天候值班备勤的半军事化工作岗位。
从衣着素洁的军装走出大冶湖畔的刹那,到空空的行囊告老还乡,别梦依稀六十多个春夏秋冬,我一直生活、工作在大冶湖周边。
早已作古的爹爹、奶奶、父亲、母亲及天堂里的祖辈,都静悄悄地长眠于家乡的那片故土。
湖水千年,涛声依旧。
小时候,我家门前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冶湖,退湖还耕后,就再也看不到滔滔不绝的湖水了。在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我家每年都要直面青黄不接的断炊日子。
那种全身无力、心里发慌的饥饿味道,永远存留在儿时的记忆中。母亲生前依依不舍地反复唠叨:做事过细点,少喝点酒。
母爱如山,母恩难报。她让我时刻警醒自己,谨言慎行,常思已过,为人做事有节有度,善待万物,健康前行。
几年前,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四个朝代更替、近四百年历史的湾子大部分拆迁了,现在准确的说应称家乡为故乡了。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一代天骄——汉武大帝刘彻的《秋风辞》,将九五之尊的帝王那份家国惆怅,描摹得生动形象,入目三分。
古往今来,有关乡愁的描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光中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堪称“乡愁文学”的巅峰之作。
布衣阶层的我,只能草拟一段小文,书写在斗室的白墙上,聊以慰藉:乡愁,是贫穷与苦难岁月中,家乡父老乡亲耕躬田野劳作的背影,是村落里飘荡着的袅袅炊烟,是年轻时客居他乡,暮年归隐故园的那份莫名惆怅。
大冶湖——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城,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