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折耳根

  • 作者:李生钰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09 22:12:21
  • 阅读0
  •   清明节前后,雨水滋润大地,惠泽万物,房檐上滴答滴答的雨水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孩提时代,母亲自田间归来,手中攥着一把红绿相间的折耳根,根须上粘着泥土。母亲用水洗净,切成小段,加少许食盐拌制而成,是贫困年代餐桌上的美味。从那以后,每当春天来临,同小伙伴提着篮子去田坝、山坡挖杂耳根,每每不虚此行,总有收获。几十年过去了,关于折耳根往事,一直在我记忆里,在我的生活中。

      折耳根,学名鱼腥草,俗称臭儿子、猪鼻孔,其味鱼辛,其形纤细,叶为青红色。乡人采之以为菜,医者取之以为药。《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名为“蕺菜”的植物即鱼腥草。李时珍提到:“蕺字,古文作‘戢’,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其名称源于叶片带有类似鱼腥的气味。鱼腥草在西南地区(如四川、重庆、贵州)被称为折耳根,可能与方言发音或叶片形态有关,叶形似耳。其生命力极强,田埂边、水沟旁、竹林下,无处不可生长。春雷一响,便争先恐后地冒出嫩芽,不几日便舒展开心形的叶片,茎节处泛着淡淡的紫红。

      那天,亲友小聚,我特意点了折耳根炖腊猪膀以慰乡愁,一饱口福。在都市享用折耳根烹饪的美食,又是一番风味,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我们顽皮地唱着有关折耳根的民谣:“折耳根,满坡生,我是外婆的小外孙;外婆请我吃根根,我请外婆数星星;天上玉盘钉银钉,外婆是个大寿星。”唱着民谣的我们是那样的天真活泼,好像又回到童年,又回到可爱的故乡。更为之感叹的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折耳根穿越时空在古今餐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蕴含着悠久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乙巳清明前回乡,见老屋后的竹林下生长出一片红红的折耳根,青翠欲滴,儿时的生活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当时农村,野菜充饥,瓜菜代粮;越温饱,跨“农纲”。菜根之香,人生况味。划时代改革春风吹拂大地,山乡巨变,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今,乡村野菜登上了都市的餐桌。或凉拌,或炒腊肉,甚至做成折耳根冰淇淋,美其名曰“创新料理”,为小小一碟折耳根赞叹不已。人们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转发朋友圈。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到乡村振兴,折耳根已进入育种栽培的时代。而今乡村那些土、特、新、鲜成了“吸粉”的宝库、“打卡”的网红。从串乡赶集到云销售,随着城乡藩篱不断破除,要素流动更加畅通,在大美乡村呈现的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强音。

      同一物种,折耳根本无贵贱,贵贱生于人心。当其野生于田间,不过是杂草一株;当其盛于青花瓷盘中,便成稀世美味。折耳根唯有其辛味,千年不改,不因贫贱而减其芳,不因富贵而增其媚,始终如一。人之于地,如鱼之于水,须臾不离。千百年来,折耳根同世间万千物种一样种跨越时空向阳而生,赓续调节着人们的饮食需求,滋养着人类生生不息。

      小小折耳根,它承载着民生的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采挖折耳根归来,手指上沾了淡淡的辛香,那是儿时的味道、乡愁的味道,更是春天的味道。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折耳根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tianyuan/24022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