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家乡纪事:清明

  • 作者:康君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09 12:01:50
  • 阅读0
  •   我们听老母亲讲清明节的老故事,这是关于清明节气农耕的活动。

      清明节,正是两不接口的时期。所谓两不接口,是指谷子(指稻谷)吃来差不多了,麦子还没收,即“青黄不接”的意思。

      在清明节前后,可作为食物的,是很少的。这时候,只有豌豆、胡豆可以解决两不接口。母亲说,清明摘角,谷雨脱壳。就是到了清明,点得早的豌豆胡豆,可以剥来吃了,到了谷雨,就开始黄了(即成熟了)。早了,就是一包浆,剥不出来豆。春分,开始栽红苕种了,到了清明,剩在窖里的红苕已经很少了,还是不太好的,就削来和豌豆胡豆一起箜(蒸)。

      摘(音zhe,折)豌,有点像豌豆,豆角是弯的,要比普通的豌豆早黄(熟)点,皮薄,可以直接剥来吃,有点甜,还可以连豆角一起炒来吃。豌豆有两种,麻豌豆产量大一些,涩口,煮了要沥水,再蒸饭;白豌豆产量小,但口感好,有客来才煮来箜饭。麻豌豆多用来煮豆豉,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

      胡豆,有红、青两种,霜降前开始点(即播种),比豌豆要早点十来天,两种味道没有区别。

      霜降前后十天,也开始点麦子,老话说“寒露霜降,豌豆麦子在山上”,立冬后点的麦子要差很多。有的人说,冬至上午和下午点的都不一样,下午点的要比上午点矮一截,收成就也不好,“有收无收,点到立冬”,过了立冬,再点就没收成了。

      还有种说法,每一个月有一天是阳公忌日,这天不能点庄稼,点的话,生的不好,脱窝多,每年的端阳这天就是阳公忌日。那个时候老汉(老年人)都会种地,有不懂的,就去问什么时候点稻种?这时候,问到的人就会说,庄稼老汉你不懂,出门去逛一转,看黄荆发(长芽)起来没有?意思是说,黄荆发了就可以撒谷种。

      稻谷,有两种,一为饭谷,一为酒谷。酒谷又有两种,一种叫尖刀糯,和饭谷差不多,一种叫大酒米,又叫牛虱婆,长的圆形,像牛身上的虱子。尖刀糯又叫小酒米,蒸醪糟好,做汤圆要牛虱婆酒米,才糯。现在种的酒谷没以前的糯了。

      麦子,有三种。松果麦,在寒露节过了就要点,也先黄,比光头麦提前半个月就成熟了,可以“接早”。接着青稞麦,再光头麦,无须(芒),到了立夏才黄,即平常说的“麦从立夏死”,产量很大。

      包谷,有红包谷、黄包谷和爆花包谷。爆花包谷,又叫爆花玉麦,穗小,炒出来一颗颗的花,像刨米花一样,很少有哑籽。

      我想起玉麦的称谓可是由来已久的,清版《仁寿县志》记载为“御麦”:“顺和之观音寺、高家场种遍野”。可见,我们家乡高家场当时种的御麦确实很多。

      现在,玉麦已很难见到了。

      红苕,有萝卜红苕,白皮白心,吃(念如“喫”,音契,吃的意思)起来水,不经饿(意思是耐得住饿);二皮子红苕,比萝卜红苕铁实,没筋,吃了能多做一杆烟的活路,意思是经饿。还有红皮子红苕,白心,好看不好吃。红心红苕则是后来才有的品种。

      “清明高粱,谷雨花”,清明点高粱,有矮杆、高杆,矮杆高粱又叫白高粱,比较好吃,要用碓窝舂去皮;高杆涩口,一般用石磨推,把皮再筛出来,用来煮或做馍馍。还有甜高粱,砍杆来吃。

      母亲说,甜高粱年年都点的,直到你们都长大了才没点了。

      点了高粱再点麻。麻有黄麻,农历7月间收,不能过早或过迟割,叶子显枇杷色(即黄色)就开始割,还有结的斗斗(果实似蓬状)还没结籽就要割了,结籽就太老了,皮就剥不下来。把皮从麻杆上剥下来,用水泡一个对时(一昼夜),洗出来晒干,搓绳,纳鞋底,编麻布口袋,编蚊帐。

      我试图了解,麻作为最古老的物种之一,除了这些日常用品外,是否可以食用?母亲说,麻籽没有人吃,听说可以榨油。

      老母亲和姐姐养了不少鸡,圈在菜地边的笼子里,不知怎么跑出来了,就在豌豆地里啄豆角。

      我对母亲说,你刚在说,清明摘角,鸡也懂得到季节哦。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写于乙巳年清明节后二日,阳光明媚的午后,老家院坝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家乡纪事:清明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ushisanwen/24015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