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积 肥

  • 作者:李秀清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3-29 12:34:11
  • 阅读0
  •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少年时的农谚还记忆犹新。现在的农民播种已经完全离不开化肥了,种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只需在春播时将富含各种成分的复合肥和种子一次性下到地里就OK了,直到了秋收都无需追肥,只要风调雨顺就丰收在望。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在促进粮食产量提高、减轻农民种地负担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板结酸化,肥力下降等等。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前不是这样的,那时化肥是稀缺的农资,品种也很少,依稀记得有碳铵、硝铵、尿素和散装的氨水,供应量靠计划分配,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农民种地主要依靠农作物沤制的秸秆肥和人畜粪便等农家肥,这些肥料由于肥力不足,加上种子培育落后等影响,粮食产量普遍不高。农业学大寨时曾有过“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粮食亩产奋斗目标,跨过长江也就是亩产800斤,比现在的亩产2000斤差了一半还多。

      为了学大寨夺高产,我从小学、初中的时候就参与到积肥等农活中了。所谓积肥,就是收集散落的人畜粪便、蒿草、垃圾等沤制肥料,为队里不足的肥料做补充。当时家庭有任务,老师有要求,要我们在节假日、星期天、课后积极参加积肥,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积肥的方式多种多样,拾粪、割蒿、搂叶子、刮草皮、熏土块等等,只要是能制成肥料的方法都试过。干得最多的是拾粪,就是肩上挎个挎篮,手里拿只粪叉,到马路上、草坡里跟踪牛羊等牲畜走过的地方,捡拾它们拉下的粪便。在自己的眼中,散落在地的片片牛粪就像朵朵鲜花,一旦发现,就赶紧铲入筐中,唯恐被别人抢去。干燥的粪便最好,刚刚拉下的也不嫌脏,有的就稀溜溜的糊在筐里倒不出来。背着沉甸甸粪便回家后,特意倒在大人看得到的粪堆边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后,心里就有一种小小的收获感。

      割蒿是夏天的事情,山坡上、沟渠边那一丛丛的蒿草就是目标。我生性胆小,割蒿时最怕遇上蛇,开始前总要用镰刀在草丛上来回拨拉几次才敢下手。收割起来后扎成梱扛回家,而后和大哥配合,用切草刀切成三五寸长,在猪圈里铺成厚厚的一层,再往上面覆盖一层黄土,让蒿草在猪的粪便下慢慢发酵,这个环节叫踩粪,过些时间就挖出来再换一批。现在还能回味起割草和切草时扑鼻的青草味,也记得穿着雨鞋、挥舞着粪叉在猪圈里往外挑粪时的汗流浃背和臭气熏天。这种方法效果最好,是农村普遍的积肥方式。

      搂叶子要到晚秋,待农作物收割完毕,在田间地头、道边沟渠里有不少被风刮到一起的秸秆叶子、树叶子和衰草,我用铁耙子,把它们收拢到一起,同样用踩粪的方式进行沤制。这个活也比较苦,霜降以后的天气,风卷残叶,寒气袭人,身上穿得单薄,干起活来缩手缩脚,回到家时都是灰头土脸的。

      刮草皮的事好像干得不多,就是把山坡上、荒草滩的白草连根带土铲起来沤肥,比较费劲。那时没有环保意识,现在来看这是把植被都破坏了。薰土的事很扯,老师不知从什么地方听来的经验,说用柴火把土块薰成黑色以后便可以当肥料使用,让我们在每晚烧炕的时候,把土块架在柴火上面烧烤,然后和草木灰收集在一起作肥料。这事讲究技巧,稍不慎就会把火压灭,炕也就烧不热了,干了没多久就便无疾而终。

      那时为了积肥可谓费尽心机,尽管收效不大,也算是帮大队完成任务做贡献了,生产力的落后、生产资料的匮乏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现在的农民早已不再沤制农家肥,积肥一词也成为字典里的过往,农民处置秸秆的办法就是一烧了之,这还成了雾霾的“替罪羊”。每年冬春之际,农村的县乡干部四处奔波,蹲点守候,忙于制止但基本无效。城里人或许回问,为什么不收集起来沤肥或综合利用呢?只因人工投入太多极不划算,也无有效的转化方式,因此只能是年复一年烧了又烧。

      要彻底解决化肥使用过度,解决秸秆焚烧问题,还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综合施策。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积 肥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jieriduanxin/23931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蔓语思蔓语思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33
      • 获得积分:627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223.*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