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首“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有多少英雄豪杰把你敬仰……”活泼而雄壮的香港动作电影《少林寺》主题歌曲,让人热血沸腾,令人胸中提气,唤醒了国人对少林文化的热烈向往。
在重庆市江津区的茫茫群山之中,屹立着一座规模宏大的“西少林寺”--四面山少林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四季不同,风景各异,春天里,在阳光普照下,寺庙屋顶金壁辉煌,灿烂夺目。入秋时节,寺院在云遮雾罩中,烟云环抱,若隐若现,山水叠翠,烟气流润,宛如一幅淡雅水墨写意画卷。站在高处俯瞰,琉璃瓦屋顶在山地间铺展,展示着绮丽与威仪的景像。
四面山少林寺地处渝、川、黔三省、市交界处,背靠双峰平排的雄山,由千年古刹双峰寺扩建而成,双峰寺原名景德寺,为西南地区少有的古代禅宗寺庙。双峰寺始建于宋景德年间,寺名为朝廷所赐。据载,鼎盛时期有僧徒500余众,庙产众多,庙田绵亘数十华里。明清时,一度毁于兵乱和火灾,清康熙和光绪年间又两度重修。清嘉庆年间,少林寺僧游方来此,传法授功,光大禅门,由此僧众云集,香火繁盛。
四面山少林寺,位于江津区中山镇白鹤村,依山势而建,融合了北方官式和巴渝风格,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文殊阁、普贤阁、观音阁、钟楼、鼓楼、四面佛等建筑,成为融合中国武术和佛教文化的场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了诸多文化元素,千百年来,以农禅结合、护佑乡民闻名渝、川、黔广大地区。成为继嵩山、泉州、天津少林寺之后的中国第4大少林禅宗寺院。
四面山少林寺的建筑群堪称“立体佛国”,依山势层叠而建,从山门至药师殿共分4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红墙金顶融入青砖黑瓦,古韵与新意的交融,在青山、绿林、云雾间交织出独特的禅宗美学韵律,气势恢宏,熠熠生辉,神仙秘景。
近年来,我数次前往四面山少林寺观赏、拍摄,在山门处,沿着500多级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在曲折的石径上攀行,梵音环绕,诵经朗朗,拳声铿锵,每走一步都能感受“禅在景中,景在禅中”的天外禅意,仿佛在洗滌着人们心中的杂念。
在大雄宝殿广场上,一群少儿在武术老师的教授下,认真地练习少林拳术,童音脆朗,动作划一。武僧人禅语:“禅为武魂,武为禅用。以禅入武,禅武合一。”
寺内武僧每日习练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等南派功夫,“拳如流星眼如电,腰似蛇行步赛粘”,刚柔并济、动静相生。招式之外更注重心性的修炼,遵循“农禅并重”的传统,种菜、劈柴皆能入禅。“胜负在擂台,修行在内心。”以期达到无我无敌的武学境界。禅、武、医融合便是少林文化的精华。
少林罗汉拳动作刚健有力,步伐沉稳,出拳迅猛,实战性极强。少林长拳舒展大方,少林棍法被誉为“少林武术之魂”,棍法灵活多变,达到“棍即是人,人即是棍”的境界。少林剑术,以“剑走轻灵,剑意绵绵”为特点,剑法飘逸灵动,注重剑意的表达,是少林武术中较为文雅的一种。少林武术特色展示了四面山少林寺深厚的武术底蕴,体现了实战中的强大威力和灵活性。
深山秘境中的古刹,是古老禅宗与巴渝山水的对话,是南拳功夫与江津人文的交融,在虎啸龙吟的拳风中,寻望东方智慧里的少林文化,在晨钟暮鼓的梵音里,参禅礼佛,还内心一片纯净圆融,四面山少林寺继承传承禅宗佛法及少林武术,成为弘扬少林文化的重要场所。尽管地处偏远,四面山少林寺依然承载着厚重的佛教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四面山少林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自然与人文的瑰宝。这里远离尘嚣,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宜人。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强身健体,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