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庆,就像走进了岁月的深处,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里,依然保留着迎江寺、振风塔、英王府、谯楼、倒扒狮街......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文化之邦”“戏剧之乡”,散发着久远的历史清香。我似乎摸到了这座城市的脉搏,闻到了这座城市的气息,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花 絮
车刚驶入安庆大酒店,就看到门楣上滚动的酡红字幕:热烈欢迎《同步悦读》(安庆)首期写作研习班作家和各位领导!白夜、吴新生、赵汪苗、胡铭、陈大联等一众文友己在门口热情地迎接我们。
签到处报到、领会议资料、入驻酒店、中餐时间地点、下午授课时间地点、晚宴晚会……具体活动议程尽在《活动指南》里显现,一目了然。一切都在井然有序中行进。来自全国各地八十多位文友们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研习班群主吴新生老师还不时发出重要信息:请大家按时去二楼就餐;请准时至一楼报告厅研习……细致入微的友情提醒,让我们心生温暖。研习班组委会成员缜密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用集体智慧和力量演绎的炽热氛围,确保了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
“菱湖之夜”文学晚会精彩纷呈,葫芦丝独奏、旗袍秀表演、独唱、诗朗诵、小品、古典舞独舞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李小萍老师《钓金龟》的唱腔赢得满堂喝彩,新疆歌舞《苹果香》把晚会推向高潮,于路老师曼妙娴熟的舞姿,陈大联老师的洒脱不羁的边歌边舞带给我们欢声笑语一片,靳贞来博士身着唐装,头戴幞头,振臂高呼“五花马,干金裘,呼儿将出换美洒”的豪迈,让人捧腹大笑。同步悦读人才济济,这台堪比专业水平的演出,凝聚着白夜、胡静、孙仁寿、吴新生、马艳云、三毛等老师多少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啊!为了此次活动圆满,金牌节目主持人孙仁寿老师并未与我们同车而行,他先期抵达。才女胡静老师,不仅是总导演,总编剧,还是节目主持人和演员。她把整台晚会营造的风生水起,元气满满,她不仅统筹文学晚会能力强,文章也写得棒,她助人为乐,真诚直率。17日的文学采风活动,再次目睹了胡静老师风采,翔实的历史典故,超群的语言表达能力,浓浓的乡情揉合在一起,锻造出勾人心魄的“胡氏导游词”。生于斯长于斯的她,对故乡的历史掌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让我有不虚此行的感觉,更有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的心愿。说她是安庆文旅大使、出色导游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首期研习班群主兼总管吴新生老师,始终在孜孜矻矻做事,默默无闻地付出,他沉稳内敛,兼顾全局的风范令人敬佩。文友们说他是老山前线的铁血勇士,笔杆子和枪杆子一样锃亮!是的,我们已从他行事风格和多篇文章中,领会到他正直善良的人格魅力。一直以来,喜欢他的文字,质朴的语言中氤氲着人性的美与善。
在安庆,我和金小燕巧遇同行马先勇和赵汪苗老师。马先勇老师不仅是多产作家,也是军旅作家,他率真热情,有幸得到他的新作《记忆的味道》,我手不释卷地读将起来。赵汪苗老师沉稳睿智,笔耕不辍,他也是此次活动运筹组织策划者之一。很荣幸认识两位同行文友,愿我们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日子里,我手写我心,在文学的海洋里携手畅游。
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心儿是永远的琴弦,真诚也执着!
可敬的老人
她来了,面含微笑。如荷花香远益清。无论多少人捧着书请她签名,她都工工整整写上字,认认真真署上名。说话轻声漫语,瘦弱娇小的身躯弓着腰;伏在茶几上一笔一划不停地写着,耐心细致,不知疲倦,从她身上我看到了涵养的力量。
《画魂》《刘海粟传》《亚明传》读着这一部部作品,我就会浸入其中,开始我还能感到窗外碧绿大树上的鸟鸣啁啾,后来就什么也听不到了。简洁干净的文字,让我满心欢喜,张弛有度的布局更是攫人心魄,朗朗上口的句式,让我切身体会到天才加勤奋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此刻,写书人就坐在我身旁,给书签名,我心生温暖。她朴实自然的就像一块温润的玉,无需雕琢。她的气质是由里及外地散发出来的,清新又自然,这是一位内慧外秀的知识女性。
石楠老师是苦难淤泥中顽强生长的一株荷,13岁进村里夜校扫盲班学习,16岁插班到5年级读书。1955年夏,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了太湖中学,靠助学金维系初中阶段的学习,读到初三下学期,因为家庭成分取消了助学金,石楠老师为生活所迫,进厂做学徒。为生计,她当过工人、干事、统计员。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她都孜孜不倦地读书,持之以恒学习,读书笔记作了一摞又一摞,图书馆是她的精神家园。
她从不避讳自己只读过几年书。苦难岁月不仅烙在她身上,也烙在她的心里。她为苦难者立传。用自强不息的睿智承载了自己的苦难,苦难也就滑过她心灵的冰面。其实,人的一生谁能一帆风顺呢?谁不会遇到艰难困苦呢?只有正确的面对苦难,你才能走过艰难岁月。石楠老师用她对生活的切身体会告诫我们:每一次的苦难都是对人生的升华。只有不屈服于苦难,与苦难抗争,才能克服苦难,重铸人生辉煌。石楠老师做到了。
11月20日,“石楠文学奖”首届奖学金颁奖典礼在安庆师范大学举行,老人心心念念助力“文学种子”成长的心愿变成现实。在当下,能用真诚的爱为这个社会增添一束光,那是上苍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了。2023年3月,石楠老师向安庆师范大学捐赠了100万元,设立“石楠文学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钱是石楠老师五块十块爬格子的辛苦报酬,也是她省吃俭用集腋成裘积攒而来。她爱文学,文学是她心里的一盏明灯,她希望文学之光能照亮更多人。于是,她用绵薄之力设立了“石楠文学奖”。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变成自带光亮的人,用光明的爱去温暖人间。
石楠老师还将自己文学创作中的著作手稿、名家签名、书画名人信函以及本人绘画作品共计3871件,无偿地捐献给安庆博物馆。博物馆里石楠书屋就像一池盛开的莲,令人神往。石楠老师以自己对人生的深切感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丰实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心仪已久的家园。
盛 宴
听她的讲座,是一种精神享受,她骨子里散发着气定神闲的优雅,那是学养和文化的积淀。讲课时,她眉宇间透着慈祥、谦和的定力,柔和的声音伴着得体的手势,极具感染力。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听她讲座,记得那年盛夏,在一个乡镇学校的会议室里,几支吊扇在半空转悠,呼呼的热风,怎能抵挡盛暑的炎热,她开讲了:说标题很重要——就像人的一双眼睛,看到标题就要让人有阅读的冲动,标题就是题眼,文字一定要仔细推敲,一如贾岛的“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细节决定文章质量,要有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台下听得津津有味,鸦鹊无声,末了,她问:“同学们,你们热吗?”同学们高声答道:“不热。”她微笑地说:“心静自然凉啊!”
我因“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常听她的讲座。听着听着,我的文字不再平实直白;写着写着,我的文字简洁又有了诗意,意境的渲染与环境的哄托也常在文中呈现。她总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我们谈写作技巧,谈文学感受。她说:在物化的世界里,文学可以让我们内心平静下来,关注自已力量能够触摸到的东西。
她说:写作有三个阶段,每个文学爱好者都要经历,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文字是有尊严的,没有高低卑贱之分;文字是有温度的,或冷或暖,其实文字就是你真实的情感的宣泄,就像烈酒。喜欢文字,把内心世界情感抒发出来,每个人的文字都是有光的,是温暖的。作品要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就一定要修炼。把写好的作品放一放,冷一冷,再修改,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她谈史铁生的圣洁,说余秀华的率真。还对同步文友发表的作品《老街五十五号》《我欠芜湖一角钱》《夏日贴》《南京的梧桐树》《油菜花》《暖冬》进行了点评。有“似曾相识燕归来”激越,倍感亲切。
她说;文学就是人学,就是发现人性,文学背后就是爱和恨,用文字温暖自己,温暖他人,温暖世界。这是我们每个写作的人要做的事。
文学的盛宴就这样来到我们身边,被引领的感觉如醍醐灌顶,更有一种被恩宠的感动。我享受着文字的宣泄和畅所欲言,享受着文字把我带入一个新境界。
她就像一只领头的大鹏,扬起她的双臂,带领我们在文学的长空里遨游。她,就是郭翠华老师!文友们尊称她郭主席或郭主编,我更愿喊她郭姐姐。
后 记
冬天的暖阳均匀地洒在阳台上。坐在躺椅上,我目不转睛地看着,跳跃的文字撩拨着我的心绪。首期写作研习班已落下帷幕一个月了,可是,首期研习班群依然春意盎然,一篇篇美文,像盛开的花朵,绽放在我们的百花园里,带着彼此的真诚和热情,带着彼此的赞扬和欣赏,我们享受着文字带给我们的和煦春风,文学没有止境,友谊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