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非常喜欢游山玩水的人,只要有遇上自己酷爱的山水或名胜古迹,都会痴痴乐迷,说起来让人笑话,有一次出外随团旅游,竟为了能拍到自己乐意的几张照片,而差点掉了队。
外地风景看了不少,倒是本地的一些景点却似乎从来没有去过,于是便萌发了若有空时,也可去附近的一些地方看看的念头,当然最让我想去的却便是,早已让我油然而生敬意的昌文塔,于是便于某年的大年初一,约上了妻儿、母亲一同前往,虽时隔已久,但隐隐约约还记得一些……
那是个天气晴朗的上午,或许是前几天刚刚下过几场大雪,因此沿途皆是白雪铺地,宛如一床床白色的被子铺盖在道路的两边,只有中间一块微微露出地面,山上则更是白雪皑皑。大约过了半小时,我们便来到了马鞍山脚下,顺着平坦而又舒适的石阶往上走,不一会儿,终于来到了昌文塔下,只见那里早已是人来人往,或刚走上塔里玩,或刚玩好从塔上走下来,或在塔下谈笑风生,热闹非凡。
走近昌文塔,我竟情不自禁地陶醉了起来,真让人感到自豪,小小山城居然有如此宏伟壮观的标志性历史建筑,真不愧为我县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有关资料记载:昌文塔座落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安文镇西北一公里处的梅枝山“又名马鞍山”,临近文溪,依山傍水,它始建于明万历丁未年(三十五年)1607年六月,成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历时三年建成,距今约有410年。昌文塔是一座风水塔,旨在使安文昌盛,因此得名“昌文”。
该塔为安文陈氏家庭集资鸠工兴建,为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高41.68米,围24.68米,墙厚1.5米,塔身用条石砌基脚,以特制青砖砌墙,外用石灰粉刷,塔形为六棱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顶置复钵、相轮、宝瓶。各层之间架设搁檀,上铺木板,可沿木板沿梯而上,每层阁楼开设三个拱养形门洞,游客可以沿楼梯盘旋至顶层,塔身二层之间外壁以菱角牙子用砖叠涩出檐,檐角上翘,造型宏伟壮观,每层设有三个拱形窗口,供游人凭眺,塔尖置有铁葫芦和龙叉,用于避雷和定风。
昌文塔不仅是磐安县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登楼远望,感受磐安县的独特风光和历史底蕴。
站在塔上,几乎可俯览整座山城全貌。
登塔眺望,独秀,花台,螺峰,西山尽收眼底,俯瞰文溪两岸,高楼林立,气象万千。明学者陈时芳《登昌文塔》诗云:“拾级凭拦望欲迷,平原千顷麦初齐。峥嵘顿觉诸天近,律谇还警众岫低。远势回看凌独秀,高标遥挫绕双溪。地灵应自绕人杰,青天紫浮荣莫漫提。”
我不禁感慨万千,四百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先人,居然可以用他们的智慧和结晶,为我们创造出如此辉煌壮观的建筑,不禁让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
看看时间尚早,我们四人便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昌文塔游玩起来,妻在前面领路,母亲和儿子走在中间,我在后压阵。虽走的都是后来县里整修过的木楼梯,既陡又窄,但我们却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地往上走,一层一层地观赏,玩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在每层塔的门洞上,向外远眺时,则更让人欣喜若狂,因为在那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雄壮的磐龙建筑、妖娆的北镇桥和婉转而又清澈的文溪水,站在塔的最高层远眺大自然,犹如站在半天空,更让人摇摇欲拽,心旷神怡。
这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兴致勃勃地在塔里朗诵明学者陈时芳的《登昌文塔》:拾级凭栏望欲迷,平原千顷麦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