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底,经过8个月的集中学习培训,我从南京军区后勤部六安汽车技工训练大队第三期汽车排长教导队毕业,返回老连队一一原汽车第33团汽车5连任排长。
当时,我们连队驻防在无锡市郊区军嶂公社军北大队北里巷生产队的一处知青点上。主要任务是为总参58研究所,新营区施工建设,搞好车辆运输保障。
我们虽然是汽车兵,但是,绝不象讹传的那样“紧步兵、松炮兵、稀稀拉拉汽车兵”。部队的各项管理毫不含糊,都是严格按照条令条例抓管理,认真落实一日生活制度,可以说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我记得,刚当排长时,第一次值班带早操,遇到了一件“避不开”的小事。
那天,是我第一次值班,我比规定起床的时间,早起了一刻钟。简单的洗漱后,我戴好“连值班员”的大红袖章,脚穿半新不旧的解放鞋,扎系好棕色的外腰带,整理停当后,看了一眼手腕上的钟山牌表,即快步走到室外。
这时,天已经放亮,初春的清晨,微风中仍饱含着几许凉意。我把哨子放入嘴边,使劲地吹响了起床哨,并高声喊到:起~床。稍顷,隐约听到,宿舍里陆续传来,各班长催促人员起床的声音。
那个年代,连队单独驻防,既没有像战争年代有司号员吹号,也没有条件播放军号。平日里,只有用哨子来发号施令,统一行动。
在部队里,还流传着这样两句顺口溜:老兵怕哨、新兵怕号。说的是,老兵对号谱熟悉,能听明白,但哨声没谱,不好懂。与老兵相反,新兵初到部队,分不清号谱,听见军号不知道什么意思,往往很紧张。
我先于全连人员来到集合位置。这是第一次带队出操,不免有点小紧张。心里默默地重复着基本的队列指挥要领,生怕出现“卡壳”现象。
连里有我原来的老班长、老同志和同年兵,还有几位同车皮来的老乡。因此,我站在指挥员的位置,要直面这些熟悉的面孔,多少有些忐忑,心里不由自主地打起了鼓,嘭嘭直跳。
转眼,出操的时间到了。我吹响集合哨,按队列要领,整理队伍、清点人数,向连长报告后,带领全连人员出起了早操。
长长的队伍,沿着驻地的乡村道路,先是齐步走,后又换成跑步,有序地向前行进着。
道路两旁碗口粗的梧桐树,像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守望着我们出操的队伍。
我们向前跑出不多远,便出现了步伐不整齐的现象,我频繁地用“一二一〞的口令,试图把步伐调整一致,结果零乱的脚步,依然零乱,就连呼喊“一二三四”的口号声,也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先高后低了,这哪象一个连队应有的蓬勃朝气。
我想,一个连队,都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出操,本应是口号震天响,步伐齐刷刷的,这些如此简单的队列要领,连新兵都不难做到的事,今天老连队为何就这么不给力了?这究竟是咋回事呢?难道是我口令有问题,没带好头;是我资历浅,难孚众望,存心为难我这个新排长?
我想,作为连值班员,如果连早操都带不好,今后还怎么抓好各项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岂不成了一句空话!队列动作,是彰显部队风气、军人士气的最好体现。部队管理,就应该从细微处着手,认真抓好日常养成。
想到此,我鼓足勇气,果断地发出“立~定”的口令。调整好队列后,我高声说道:我们一个连队出操,大几十号人,如果口号都喊不齐、喊不响,跑起步来稀稀拉拉,那么,我们军人的士气和素质怎么体现出来呢?大家愿意这样松松垮垮地出操吗?此时,面对我的提问,队列当中鸦雀无声。我趁热打铁,紧接着说,我们现在就原地练习,呼喊“一二三四”的口号,把口号练齐了、练得声如宏钟,震耳欲聋,练出气势了,我们就带回去吃早饭。我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想给大家一个心理暗示,练不好,就不可能带回去。
说话间,我用眼神飞快地从连首长的面部扫了一下,瞬间我看出了,领导对严格管理的赞许。这样我更加坚定了信心、放开胆子,带着队伍,练习喊口号了。
刚开始,有的同志还有点不习惯,甚至是不情愿。或许有的同志在想,老连队毕竟不是新兵连,哪有专门练习呼喊口号的事。
经过几遍练习,终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收操时的队伍,象变了一个样,口号响亮,步伐一致地返回营区。
从此,每次带队出操,我都能大胆管理,严格要求,认真纠正队列动作,再也没有出现过口号喊不响,步调不一致的现象。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件小事,也算我这个小排长上任烧的“第一把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