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成长日记
文章内容页

小弟的前半生

  • 作者:李小萍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4-01 18:45:24
  • 阅读0
  •   1979年3月6日,那是黑色的日子。我的小弟,现役军人李志平在部队医院做支气管扩张手术时心跳骤停、复苏后经各种治疗,仍遗留“脑缺氧后遗症,痴呆症状群(智力障碍),生活能力基本丧失”,就再不能回部队工作了。

      记得部队医院专家、领导分析了手术过程,将术中心跳骤停定性为“医疗技术二等事故”。而对主刀军医如何处置呢?听小弟所在部队派往医院去处理“医疗事故”的军人说,主刀军医已经复员回地方了。

      那年“医疗事故”,我小弟才二十四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而他却残废了,成了痴呆。我小弟就这样被不幸的命运定格了。那个聪明好学、自尊心强,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一去不复返了。他的后半生将失去了人格的尊严,失去了成家立业的能力。这让全家人痛苦不堪。

      小弟在医院疗养一年后,于1980年4月在部队评定为“一等伤残军人”复员回到家乡,国家每月发放抚恤金和护理费。抚恤金相当于当时职工四级工的工资标准,护理费相当于二级工的工资标准。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转眼间小弟从部队伤残退伍回家,已有四十多年了。至今,我还保留着小弟当年的入伍通知书,初、高中毕业证书,还有十几封小弟在部队时期与与我的通信。

      小弟5岁丧母,退伍回家时,父亲又刚去世。因他有智障问题,他无法保存自己的这些证书和信件,作为姐姐的我当作贵重物品替他保存了四十多年。尤其是那些信件,不仅是我与小弟手足亲情的留念,也是我与小弟共同语言的见证、因为我们都爱好学习,因此在心灵交流上我们有着“亦弟亦友”的情怀。

      而今,我也年过七十,对自己平时保存多年的喜爱的文稿、书籍、物件、衣物等,都在做断、舍、离的处理。如果小弟的证书、信件,轻易清理掉,我真的有点舍不得,内心很是纠结……

      有一段时间,我患了入睡困难症。有天夜里心烦失眠,起床想找点书看,在书橱里无意翻出了小弟的信件。再次阅读小弟青春、活泼、感人的信件时,我伤心的泪水夺眶而出。想到小弟来到了这人世间,虽然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致残变傻造成他后半生的不幸,但他却留下了前半生一段聪明好学、勤奋上进、军营生活的经历,那是他童年、学生、军旅生涯的美好人生。

      此时,我脑海里忽然产生了书写小弟故事的强烈愿望。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缓缓打开,我的思绪瞬间飘回到小弟的小时侯……

      童年丧母

      小弟李志平,原名李次平,1955年1月13日出生,他是父亲第三个孩子。他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七岁的大姐我和三岁的哥哥。给小弟取名时,外婆说:“你爸今年38岁,小名就叫他三八子吧!”报户口时,户籍员问我父亲孩子名字时,父亲说:小名叫三八子。户籍员又问父亲“学名叫什么”,父亲笑呵呵地说:“我大女儿叫小萍,二儿子叫小龙,我不识字,这孩子大名你给起个吧!”户籍员想了想说:“他是你第二个儿子,就叫李次平吧!”

      小弟小时候长得虎头虎脑的,活泼可爱。他虽不大淘气,但也有点小顽皮,还常常跟妈妈撒娇。母亲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病痛折磨得她骨瘦如柴,可她在病中还亲手给小弟缝了一件又肥又长、内胆铺着新棉花的长袍子,可以穿在小弟的棉袄外面。这件包裹着母爱的棉袍子在母亲病逝后,小弟一直穿到了十二岁。

      母亲去世的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雨雪一场接着一场地下,房屋檐下,总是挂着很长的冰棱。我到河里淘米洗菜拎回家时,篮子里菜已经被冻住了,真是个滴水成冰的寒冬呀!

      记得那些天总是阴沉沉的,多日没见到阳光了。久病的母亲已经卧床数月起不了床了。有两日,母亲精神忽然好起来了,能坐靠在床上还能喝一小碗稀粥了。父亲非常高兴,认为母亲的病开春后会慢慢好起来,可母亲她自知是熬不过这个寒冬了。那天晚饭后,她拉着父亲的手,伤心地流着眼泪交待了些后事,求父亲在她死后一定要照顾好孩子们,特别是小儿子。父亲安慰母亲说:“开春后你的病会好起来的,现在你都已经能喝点稀粥了!”母亲听后苦笑了,她又把我小弟喊到床边,手抚摸着小儿子的头说:“妈妈要走了!心里最不放心的是你,最舍不得也是你,我苦命的儿呀!你太小了,才五岁就要没妈妈疼爱你了……”说着母亲泪流满面。小弟看到母亲哭了,他也哭喊着:“妈妈你不要走!我不让你走!”当天夜里,母亲就有点半昏迷了,此后就再也没清醒过来……

      37岁的母亲去世后,家里生活条件很是艰苦。8岁的大弟小龙被江北老家堂叔带到老家去了,直到12岁才从江北接回家。为了减轻家里生活负担,13岁的我经常出门找些活干,例如去附近酒厂里烧锅炉倒出来的煤灰中拾些煤渣,跟着邻居大婶们到河东花山去拾松树果子,到东门五里牌山上砍柴……

      后来,邻居玉兰姐带我去卖豆腐。应该是寒冬的早晨4点多钟,玉兰姐在我家门口喊我,我赶快起来和她一道去豆腐店门口排队买豆腐。豆腐店早晨6点钟开门,排队买豆腐人多,排在后面的人就买不到豆腐。每天每人限量1斤粮票1元钱买五块豆腐。我们买到豆腐后又去菜市场去卖豆腐,每块豆腐卖5角钱,五块豆腐能卖2元5角。除去买议价粮票每斤1元,付买豆腐的1元,每天早上卖五块豆腐能挣到5角钱。虽然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风起早辛苦,但能挣到5角钱补贴家用,我心里并不觉得苦。

      每天上午在菜场卖掉豆腐后,我都要买点菜回家,每次都看到小弟次平坐在门口,那盼望着家人的眼神,至今都令我难忘,我心疼小弟感到他特别可怜!因天气冷,他小脸冻得通红,鼻涕都流挂在鼻子下。小弟见到我,高兴地快跑到我面前,拉住我的手抱住我的腿喊:“姐呀!”看着小弟鼻涕拉糊的小脸,我拉着他去洗脸、洗手。

      小弟渐渐长大了,他穿的那件饱含母爱的长袍子就成了棉祆了,虽然肥瘦长短都合身,可是袖子每年都短了些。冬天过后拆洗棉袍子时,我总要用新布和棉花接长一节袖子,让小弟胳膊不露着冻着。

      发现小弟次平有心算、口算的天资,是在他7岁之前。他被邻居家孩子小老四发现的。有一年夏天酷热难当,白天骄阳似火,晚上家里比外面更闷热,桌子、板凳都烫手。暑热让人们晚上无法待在家里,邻居们就聚在一起纳凉聊闲话。邻居蒋老伯夏天做卖西瓜生意,那时西瓜可以切块卖,切成2分钱一小块,5分钱一大块卖。有一天,蒋老伯感觉白天卖出的西瓜钱数有差额,晚上乘凉时,就要他儿子帮他再算算。蒋老伯一笔笔报卖西瓜的钱数给他儿子听,我小弟也坐在旁边。蒋老伯儿子叫小老四,已经上小学了,他读书聪明,是邻居孩子中的小秀才。小老四一边听他父亲报账,一边记数字。蒋老伯刚报完账,我小弟插话了,一口就报出了卖西瓜钱的总数。小老四瞪着眼看着小弟说:“你能算账?你还没上学呢!瞎说的吧!”结果,他用笔算出来的卖西瓜的钱数和小弟口算数目一致。小老四当时还不服气,又让小弟口算几笔买酒的钱,小弟也都算对了。事后小老四对我说:“你家小弟真聪明,以后上学一定算术特好。”

      果然,小弟上小学时算术、语文都是满分。上中学,数理化成绩优异。他在初中时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把一块小磁铁用一根电线搭在家门口的广播线上接到家里,这样在家里就能听到广播了。

      小弟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学习还十分刻苦用功。他上小学时,作业经常有听写、默写课文中的生字。有一次我给小弟报听写,报到“角”字时,小弟默写不出来。翻开书查看“角”字时,小弟委屈地哭了:“姐你报错了,还怪我不会写。”事后我请教了邻居,小学的王老师。王老师说:“‘角’字是你普通话发音不准,你弟弟当然默写不出来。”哦!原来真是我报错了,还冤枉了小弟。

      1966年9月,我刚满18岁就招工进塑料厂工作了。有个星期天,单位两位女同事来我家玩,小弟不声不响地泡了两杯茶端来帮我招待同事。同事直夸我小弟年纪虽小,但很懂礼貌。那年,小弟才十一岁。后来小弟上了高中,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还是班上的数学课代表,共青团支部学习委员。他还练习书法,一手毛笔字写得很好,班主任经常在班里表扬他。小弟,他的学生时代充满着灿烂的阳光。

      应征入伍

      1974年11月初,小弟高中即将毕业,学校还没放寒假,部队开始冬季征兵。这次征兵部队还特招文化技术兵,要求应征对象有高中文化。当时大学、中专国家还没有招收学生,高中算是最高学历了。小弟李次平时年19岁,又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符合部队应征文化技术兵的条件。

      那一天,小弟从学校回家后对父亲说:“部队在学校征招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的文化技术兵,我刚好符合条件,我想报名,当兵保家卫国!”父亲说:“好啊!你想当兵是好事。”小弟想当兵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经过将近一个月的体检和政审,小弟身体合格,政审通过,从-名高中刚毕业的学生被部队选中,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部队经过六个月的新兵连坚苦训练,小弟被派送去学习无线电专业技术。学习结业后,小弟被分配到营部当了一名无线电报务员。下连队时,他把自己名字中的“次”字改成了“志”字,“李次平”从此就成了“李志平”。

      小弟入伍后,我收到了第一封他从部队的来信。记得从厂收发室拿到信,一路小跑回家,刚进门我就高声喊:“爸!次平来信了!次平从部队来信了!”父亲笑着说:“快!读给我听听!”小弟信中说,他在部队把名字“李次平”改成了“李志平”。他在信中不说新兵连集训生活是如何艰苦,而是幽默欢快地描写部队生活:起床号一响就早操训练,训练完了天才刚亮。战友们来到河边,敲开苏北大地河里的寒冰,在冰水里洗漱。大家都冻得手脸通红,口里还不断喊着:啊!好痛快呀……

      当过兵的人都说,新兵连训练很累很苦。但是小弟在新兵连集训,却保持着一贯的乐观,每回给家里来信都充满“苦中取乐”的幽默风趣,令我感到十分欣慰。我的志平弟弟真的长大了!他走进了部队这座培养锻炼青年人坚强意志的大学校,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了!

      军营磨砺

      弟弟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到了部队也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他刻苦加强军事训练和无线电发报专业技术,还发挥自己会修小电器的特长。战友的小收音机、其它小电器坏了,找到他,他自己贴钱买材料帮战友维修。弟弟在军训中吃苦耐劳,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受到营部、连部一致好评。

      在部队虽然辛苦,但弟弟都能乐观对待。在备战紧张艰苦的军训拉练期间,他给我的信中写到:“紧张的拉练持续了好几天,这几天主要是进行防空和野外宿营、吃饭各方面的练习。打起背包到野外住两天又回来,回来了又打起背包出去,就这样断断续续地练习……”

      1975年11月10日,他在给我的信中写到:“部队的生活就是这样地有趣。虽然几天来的训练让人十分疲劳,还有几百里路程没有开始走,放在面前的困难是存在的,但我也不怕,有首长的正确指挥,有同志们的大力帮助,还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面对“风餐露宿”的野外军训,他还说“有趣”,他可真能“苦中取乐”呀。

      信读到这里,我心里既为弟弟乐观上进的精神感到高兴,也担心他会累伤了身体。即使在这样艰苦的军训中,他还不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无线电专业知识。他在信中对我说:“我想好好抓一把,姐姐,帮我把家里的《实用电工》《高中物理笫二册》《晶体管基础知识及应用》《中学生科技专辑》、电烙铁,还有一个用瓶子装的三极管邮寄来。另外,我上学的时候组装的那台收音机如果坏了,也把它一道邮寄来……”

      1976年,志平弟从部队来信要我给他“织件毛线衣寄来”。他说:“沿海气候变化无常,暴风雨随时而来,气温昼夜变化也大。”

      记得当年10月,在沿海阴暗潮湿的地下坑道里,弟弟患了感冒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反复感冒咳嗽引起支气管反复发炎。他带病坚持战备军训,野外训练结束后,才去看病。

      在部队五年多,弟弟自尊心强、不甘落后,在军事苦练中成绩都优秀。他爱好学习,无线电发报专业技术考核优秀。他平时见人总是笑嘻嘻的,还有一副“助人为乐”的热心肠。他在部队曾受到过营级、连级嘉奖,都被记入了个人档案。在我心目中,他一直是个乐观向上的好战士。

      亲情温暖

      1977年11月,弟弟有过一次探亲假。他探家时购买了一些海产品,带了海虾米、小章鱼干等回来,还送了些给同学师友。回家以后,我发现他肩背上有个肉疱,很是替他担心。在谈心中,我说自己曾患了急性肾炎,但是已经治好了。弟弟回到部队后仍不放心我,写信嘱咐我看中医可治愈肾病。

      弟弟回去后,在信中告诉我:“肩背上的肉疱,归队后给卫生所长和军医看过了,说是脂肪瘤,不处理掉会慢慢长大。我已经在温州解放军医院切除了,从切口挤出黄豆大小一个肉瘤,绞了一针。刀口有两粒米那么长,目前不注意已看不到痕迹了。这次住了八天院便出院了,姐姐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同样,那时家里有好事我也写信给弟弟。我告诉他:“今年,我托人给你哥介绍了对像,已定下了婚期。现在我正忙着给你哥打家具,给女方购买衣物、手表,还有新婚床上用品等……”

      接到我的信,他“万分高兴”,他激动地给我回信说:“敬爱的姐姐:您好!来信收到,全家为哥哥的大事一定忙得够辛苦吧!特别是姐姐您,工作那么忙,能妥善顺利地把这一大事办成了,真是太不简单了。人家有母亲奔波操劳,我们这些苦命的孩子,只得由您来操心了。这一次一定又花费了不少心血,一定要注意保重身体。”弟弟的话让我劳顿的心一下就温暖了。懂事的弟弟又在信中对我说:“接到姐姐你送来的信,我万分高兴。哥哥的大事已解决,父亲年纪大了,正需要有人帮助调理家务,这样一来,对姐姐您的负担也轻了一些。”

      重感情,收到弟弟这封语重心长的信,我感动得热泪盈眶。给大弟小龙结婚做三门橱用的五合板,是我托在马鞍山物资局工作的老乡,用“计划供应”让给我买的。买到的那些五合板,是我爱人他用28吋自行车一张一张从马鞍山骑运到当涂的。女方要的驼毛棉袄,是我托人在小丹阳换来军用布票,托厂里驻上海的采购员帮忙买的……所有的汗水和辛劳,有弟弟信里的这些肺腑之言,做姐姐的再累再苦都值得了。

      那是1978年11月19日,弟弟来信说:“今年的复员退伍期比往年要提前,我们部队大约在1月中旬即可完成。我们部队凡是服役超三年以上的老兵,由自己报‘退’还是‘留’,再经过支部讨论,一般都能满足自己要求。本想等你们意见,现在已来不及了。前几天营首长问我想不想退伍,我同他们说‘想’。看来今年退伍是一定的,是我自己决定的,一切后果由我自己负责,也是我想了很久的事惰。我感到难受的是没有早点来信和你们商量。”后来支部讨论决定弟弟不退伍,部队要再留他一年。

      1979年2月20日左右,弟弟清晨突然回家,说他到上海出差,顺便回家。头天晚上乘坐夜班火车,利用转车签证时间差,可在家待两天住一夜。弟弟回来全家人非常高兴,父亲更高兴地说:“我从来不过生日,后天是我60岁生日,志平回家的巧呀!我们一起到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给我60岁生日留念!”在父亲生日晚宴上,全家欢聚一堂,一起祝父亲60岁生日,那天,全家其乐融融,那是多么幸福圆满的一天!

      病危电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弟弟出差绕路回家待了一夜,离家大约过了十多天,家里突然收到部队医院拍来的电报。电报内容大致说的是李志平病危,正在医院抢救,要家人速去医院。这封加急电报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击倒了全家人。

      父亲当时就瘫坐在地上,伤心地说:“前几天孩子刚回过家,走时人还好好的,怎么就突然病危抢救了呢?!”此时,家里围满了人,有父亲单位派来帮忙的人,有热心的邻居和亲友们。

      原来十多天前,弟弟突然回家,说是部队出公差,其实是他去部队医院做“支气管扩张”手术。之所以瞒着家人,是怕父亲、姐姐、哥哥为他担心。从小家境贫寒,弟弟担心支气管的老毛病会引起哮喘,不在部队医院彻底根治好,将来退伍回家再看病,会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

      可他做梦也没想到,当年的那个手术决定竟成了他与自己前半生的绝别。怎么能想到后来,他将过着寄人篱下,缺少人格尊严的后半生……

      也许,不是医疗这个事故,复员归来的弟弟一定会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会把自己的事业做到最好。

      也许,不是医疗这个事故,弟弟正带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

      也许,不是医疗这个事故,弟弟就是我的肩膀和依靠,我们有那么多共同语言。我就会得到更多的亲情和温暖。

      也许,没有那么多也许,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弟弟,我们就约下辈子,我还要做你的姐姐,你还要做我弟弟,做一个健康的弟弟,弥补你失去的所有。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小弟的前半生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chengchangwenzhang/23958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望绿川望绿川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31
      • 获得积分:621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70.*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