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本草生香处 脉动大别山

  • 作者:张启平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3-26 16:04:59
  • 阅读0
  •   春分刚过,晨雾未散时,大别山的褶皱里已浮起一痕黛青。满载着省市作家采风的大巴车从县中医院驶出,沿346国道,途经衡山镇、黑石渡镇、落儿岭镇、漫水河镇、上土市镇的百年老校狮山中学,后转农村公路进入太平畈乡地界,一路上,隔着车窗,看着若隐若现被雾气洇染成水墨长卷中的松山、竹林、石崖,如入仙境。

      霍山是《本草纲目》里钉过木楔子的地方,李时珍在此寻过石斛,陶弘景在此辨过灵芝。车轮碾过狭窄的乡道碎石,惊起一群山鸟,扑棱棱的振翅声里,忽觉这趟采风似一场逆行——不是我们探寻皋陶医学,而是千年药香正牵着文脉的丝线,将我们拽向草木与文明的共生秘境。

      01

      采风首站是太平畈乡石斛种植基地。一到目的地,首先映入作家眼帘的是大别山药王何云峙故居,药王夫妇的墓葬就在故居后的山坡上,时刻守着仙草地,佑着子孙辈。在药王之子何祥林的讲述中,我们详细了解到魂之草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被誉为“米斛之父”的药王何云峙,是霍山米斛的发现者和培育者。在这里,他不仅进行了霍山石斛的研究和试验,还亲手种植了霍山的第一颗米斛原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有人说,石斛遇见何云峙,是它的幸运;何云峙识得石斛,是霍山的幸运。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位药农无意间将挖来的草药送到当地的中药专家何云峙这里。何云峙看了大吃一惊,他识得一千多种草药,可还是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霍山石斛,霍山已经有100多年没出现过石斛了。何云峙用手摇电话把这个线索报告给县里。几天后,县里派医药专家亲自辨别,果真是石斛。

      何云峙当时就想,既然药农能找到石斛,必然不止一株。可是,野生石斛大多生长在悬崖峭壁崖石缝隙间、山地林中树干和山谷岩石上,或与苔藓、石苇等植物附生在一起,不但生长条件苛刻,生长速度也极为缓慢,产量极低。他孤身一人攀爬了几十座大山,终于发现了5株石斛幼苗。当年何云峙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那些石斛的幼苗;他在自家田里、在山场搭棚、铺石子,为提高和确保石斛幼苗的成活率,亲自挑山泉水浇灌,将牛奶粉发酵后一点点喷洒在幼苗上;想象当年他独自一人背着干粮行走在云遮雾罩的山林间;想象他如何自制软梯攀爬陡峭的崖壁……当他欣喜地寻找到已经结出蒴果的几株成年石斛,沿软梯下崖的时候,软梯突然断了,他从崖壁上跌落下来……

      经历千辛万苦,石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一个人的石斛到上万人从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像卷轴一般迅速展开。那位把全部生命投入到石斛的老人就是药王何云峙,他深爱着石斛,深爱着霍山,更深爱着生活在这里的乡亲,是他倾尽全力改变了石斛的命运,也改变了霍山人的命运。

      药王故居占地50亩,主馆面积200平方米,不仅是药王的工作室,也是霍山石斛的历史文化展示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霍山石斛的前世今生,了解它的珍贵历史和实物资料,还能亲眼目睹霍山石斛枫斗的制作工艺的实景流程图。

      药王故居先后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霍山石斛文化生态基地体验馆,以及国家基本药物所需霍山石斛种原保护基地。这里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地,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走进药王故居,仿佛穿越时空,与药王何云峙相遇,感受他对霍山米斛的深情厚意和无私奉献。这里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洗礼的地方。

      石斛种植基地紧邻药王故居,在这里,作家们实地观摩仿野生种植核心区,我们触摸着石斛芽孢,感受“道地药材”从深山到药房的漫长旅程。省级非遗项目中医(皋陶)淠衡钝斋学派代表性传承人杜兆雄以《神农本草经》为引,如数家珍讲述石斛从“九大仙草之首”到现代抗肿瘤药用的演变历程。大家深切感受“仙草”石斛,让昔日穷乡僻壤蝶变成今时“十亿小镇”,药王当推首功,乡邻对药王顶礼膜拜。为了缅怀和纪念何云峙老人对霍山石斛产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88年经霍山县人民政府同意,由太平畈乡人民政府出资按照真人身高(1.71米),在故居门口立了一尊栩栩如生的药王铜像。药王之子何祥林告诉我,如今的小镇居民,千万富翁数十人,百万豪车不足为奇。

      02

      第二站,我们统一乘坐采风大巴车,来到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大别山岐黄文化展览馆。

      推开展览馆朱红色木门,迎面是一幅以“象•印象霍山”为主题的水墨长卷。展区以“古色、红色、绿色、本色”四色为脉络,将霍山的千年文脉娓娓道来。古色展柜中陈列着新石器时代的陶罐碎片,斑驳的纹路间依稀可见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红色展墙上,大别山革命时期的药草救伤故事令人动容;而一幅青绿山水画轴徐徐展开,大别山的苍翠林海与霍山石斛、茯苓等道地药材相映成趣。这一刻,展馆仿佛成了一部立体的地方志,用光影与实物编织出霍山的灵魂。

      我们步入“天•天然药谷”展区,仿佛跌入一片浓缩的生态秘境。玻璃展柜内,数百种大别山中药材标本静默陈列:霍山石斛的根茎如金丝缠绕,灵芝的伞盖泛着暗红光泽,九大仙草之首的何首乌蜷缩如虬龙……最令人震撼的是一面“本草历史墙”,从《神农本草经》的竹简摹本到明代《本草纲目》的泛黄书页,千年药香穿透时光扑面而来。同行的中医药专家轻抚一株野山参的标本对我们说道:“大别山的每一味药材,都是天地馈赠的密码。”

      “地•地域医学”展区像一座时空长廊。皋陶医学的青铜器皿、淠衡医派的古籍药方、明清时期的针灸铜人……文物与文献交织,勾勒出安徽中医药的流派脉络。在一盏仿古油灯下,我驻足细读《霍山医案集》的复刻本,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民国乡医用艾草驱疫、以茯苓安神的案例。那些朴素的药方背后,是医者“悬壶济世”的初心,更是百姓“以草木为友”的生活哲学。

      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和•融合展示”区。全息投影技术将《黄帝内经》的文字化作流转的星河,触控屏幕上,游客可以“虚拟炮制”一味六安瓜片药茶;而在“人文医院”展区,霍山县中医院的现代诊疗场景与古法炮制药材的影像交替播放,传统“望闻问切”与AI脉诊仪同台对话。科技的光影中,我忽然领悟:中医药的传承,从未停滞于历史,而是不断在创新中生长。

      在参观过程中,杜兆雄老先生一边引领,一边为他倡立的大别山地域医学“皋陶医学”热心布道,其心拳拳,其情切切。老先生德艺双馨,敢于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治愈患者不计其数。我听到过许多有关于他医患情深的感人故事。1996年,合肥一陈姓老先生晚期胃癌术后化疗,因反应太重被迫停下,当时不能吃,全身浮肿由两人搀扶下车,到霍山请杜兆雄医治,经几个月汤丸并施,老人康复,2006年病愈十周年时曾送锦旗一面:“精心呵护十年风雨抗癌路,由衷感佩一片苍生大医情”,以致谢。一直健康活到91岁。与老先生半天的零距离的接触,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一个作家的使命感更加坚定。我要用手中的笔为中医药和更多的中医人鼓与呼!

      结束参观,走出展览馆的那一瞬间,我默然回望,那句“天人合一”的匾额在光影中愈发清晰。这一程,我不仅触摸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筋骨,更感受到它跳动千年的脉搏——那是自然与人类的共生之约,是古老智慧对现代生命的温柔关照。

      03

      采风终点站,也是初始站。我们乘大巴返程霍山县中医院。在医院十五楼会议室,我们参加了高规格的座谈会,全体采风的省、市作家;国家、省市基层老中医;县政协、县卫健委、县医共体总院领导;县中医院领导、中医专家;部分乡镇名中医,特别是杜兆雄、杜江(杜老之女)、王学涵、蔡江河、张晓松等几代省级非遗项目中医(皋陶)淠衡钝斋学派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商皋陶医学文化发展大计。

      座谈会由执行院长金少明主持,县医共体总院院长潘家东致辞。与会作家先后聆听了霍山中药产业发展状况、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以及在传承皋陶医学方面所做的努力的情况介绍、杜兆雄老先生“皋陶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和独特疗效”的医学报告。杜老先生强调倡立皋陶医学的初衷。—要弘扬一种精神,就是敬畏生命的精神。二要锤练一种本领,就是拯救生命的本领。三要唤醒一种觉悟,就是呵护生命的觉悟。医者仁心溢于言表。

      县卫健委主任葛子俊郑重承诺“中医的会必到、中医的事必问、中医的活动必参加、中医的困难必关心”。他深情讲述自己与霍山中医的三个故事,由衷赞叹“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抓,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县中医院一任接着一任干,中医药发展势头好;老中医一茬接着一茬带,新生代中医成长快。”

      交流环节气氛最为温馨和谐,大家心灵不设防。畅所欲言,作家们围绕“医食同源”“医文同源”的智慧相互滋养、“天人合一”的哲学彼此映照,聚焦皋陶医学的历史渊源、学术特点等,共话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讨文学创作与中医药文化的深度融合。作家们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挖掘鲜活素材,寻找创作灵感,用文字记录中医药的发展变迁,讲好霍山中医药故事,为中医药事业贡献文学力量。

      夜幕就要降临,满满一天的采风活动还在进行,我仿佛看到远处太平畈的悬崖上的石斛正悄然抽芽,大别山岐黄文化展览馆里的医案正在玻璃后偷闲呼吸,而县中医院十五楼会议室里专家和作家们的热烈讨论声仍在继续,这美好的声音好像正通过大别山的流云,飘向天空,变成时代最强音!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本草生香处 脉动大别山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ushisanwen/23901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