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万物竞秀,满目葱笼。一年一度的祭祖,在伍淑和烈士墓前,太平畈伍家湾的伍氏族人排列整齐,肃立默哀。
“淑祈太平,赤胆共和。伍公淑和,忧国忧民。知行合一,报国许身。铿锵足迹,踏遍乡村。西镇暴动,燎原火星。仙人桥畔,罪恶枪声,西山赤子,英勇献身。伍氏族人,牢记在心,为国为民,不怕牺牲。若有违背,枉为子孙......”清明节,伍氏族人齐集在太平畈乡党委政府新修茸的烈士墓前,祭扫烈士。
100多年前的清明节,就在这青山脚下,伍氏祖坟前,20岁的淑和,站在一百多位族人前,长衫而立,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地说:“如不全心全意支持革命,就不算伍家好子孙!”这震耳发聩的号召,成为伍氏家训,回荡在这青山绿水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伍氏子孙。
我默默地告慰:曾祖,这盛世山河,如您所愿,繁花似景,国泰民安。您安息吧!
我又来到老屋看一看。这座200多年的老宅,历尽岁月的风雨,完成了使命,变成了一堆瓦砾,只有那石头雕刻的大门,屹立不倒。1931年的冬天,29岁的伍淑和,从这里走出,向着光明和未来,用全部的智慧和勇气,不惜付出青春和生命。他一路向前,再也没有回来......
八岁之前,我也住在这老屋里。对那间带阁楼的房子,我记忆犹新,爷爷说,那正是淑和曾祖住过的屋子。在阁楼上我看书写作业的地方,就是伍淑和反复读《共产党宣言》的地方,是他看到光明未来的地方,是他准备战斗的地方。伍淑和牺牲后,敌人从阁楼上搜出的进步书籍和手稿,挑了十几担出去,在大门前的稻场上,烧了两天两夜。听着这些故事长大,我从小就觉得,要认真读书,不然,不配住在伍淑和住过的屋子里。
我的老家在霍山县太平畈乡,地处皖鄂两省和霍山、英山、岳西三县交界处,山高岭大,风景优美。千百年来,这里深受西山文化的浸润,民风淳朴,崇文尚义,自古流传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民谣,涵养成耕读传家的一方风土民情。
1902年,伍淑和出生在太平畈伍家湾的一户普通的农家。伍淑和(1902—1931),6岁入太平畈永安局初小读书,后在黄栗杪二高和狮山中学求学,他秉性聪颖,勤奋学习,成为学校优秀的学生。
1919年,17岁的淑和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熏陶,思想境界有了质的飞跃。当时同学们仿效陈独秀的“岳王会”,在学校组织了秘密组织“圣人会。据同乡夏熙政老先生回忆说,1925年冬,“圣人会”成员在伍淑和家聚会,吃晚餐时,他说“圣人会”不符合时代潮流,为了启发觉悟,反对封建主义,应改为“平民共觉社”。大家都同意这个提议,推伍淑和起草平民共觉社章程。
1923年,淑和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庆师范学校,当时安庆已有党的活动,不久淑和即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在霍山算是最早一批加入党组织的共产党员。1924年,他于假期回乡与何云祥等在漫水河一带团结进步知识分子,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秘密发展党的组织。1926年,淑和于师范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1927年夏末结业回霍山,同徐育三、王贤敏等在西镇地区活动,于十月份在漫水河成立漫水河党支部(亦称英霍边党支部),积极与鄂豫边党组织联系。不久,与刘淠西一起打入国民党内部,任霍山县党务指导委员会任民训部长,以此身份作掩护,经常来往于安庆、合肥和寿县一带进行共产党的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1927年10月,同王胜楷、何云道、周远大等人在深沟铺成立农民协会。1929年,任中共霍山县第一届第二届县委委员,受党的派遣回到西镇,在狮山中学以党义教员身份,向师生宣传革命道理,并在黄栗杪、太平畈一带组织农民运动。按照党的指示,积极投入西镇暴动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