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个独特的日子,因为它既是节气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说到清明,人们不自觉就会想起杜牧的那两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白居易也有诗言: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所以清明也就总与哀思相连了起来,让人惆怅,使人悲伤。再加上清明节最重要的一项习俗就是扫墓祭祖,这也就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死”,而中国人是最忌讳讲“死”这个字的,于是人们就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平替,如:去了,走了,长眠,往生,与世长辞等,似乎这样就能减少一丝哀伤的意味。
但清明的真谛,远不止于哀思,还有活力与希望。
《岁时百问》对清明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春雷惊蛰之后,天气回暖,万物萌发,生气旺盛,天地间清澈明亮。此时也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也有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农人弯腰播种,种下了希望,等待着夏长,期盼着秋收。在这个气清景明的时节,即使是去扫墓,也是令人神清气爽的,和暖的春风,新绿的田野,风中摇曳的春花,无不在展现着生命的蓬勃和希望。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相约去踏青游玩,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和谐而美好。南宋作家吴惟信曾有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时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春风拂面,梨花万朵,杨柳依依,好不舒畅。在这个阳气不断升腾的节气,放风筝、荡秋千、品青团等都表现了人们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彰显着这个节日的活力与希望。
清明也不只有缅怀,还有生命的顿悟。
在万物复苏的季节里祭奠死者,是为了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进行祭奠仪式:敬茶、烧香、焚纸、跪拜、聆听那些泛黄的家族故事,在这里,死亡已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的延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领悟到生命的坚强,并在哀思中学会释怀,在悲伤中找到力量,在离别中懂得珍惜。在这特殊的时刻,我明白:一朵花是因为吸收了上一朵花的精华而延续了生命,一棵树是因为汲取了上一片落叶的营养而得以生长,而我们也正是接收了祖祖辈辈积淀的精神养分才能够发展壮大。庄子丧妻反而鼓盆而歌,看似违背常理,遭人耻笑,殊不知这却是渗透生死后的豁达:生与死不过是一场轮回,如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生生不息。记得以前爷爷还在世时,我们谈论过“死亡”这个话题,他曾说,人死了不过是一抔土,我去了以后,你们就采用火葬吧。爷爷谈及身后事的坦然,洗去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既然死亡不可控,生者就应该想想如何活。
当我站在祖先耕耘过的土地之上,看新绿破土,思生死轮回,对生命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逝者已逝不可追,生者应接纳生命的全貌,让生与死达成和解。清明就像春天里的一场细雨,它洗涤了心灵,滋养了生命,浇灌了希望,如此我们也就有了在死亡面前起舞的勇气和一路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