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我独坐灯下,手中捧着那卷蕴含着千古智慧的“师旷论学”。
退休的时光,清闲而宁静,每日的光阴似流水般潺潺淌过。工作时的忙碌喧嚣不再,可内心却陷入了一种迷茫的虚空,仿佛失去了方向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上飘荡。
曾经,工作是生活的主旋律,脚步匆匆,心思专注。如今,退休的闲适虽让人暂时舒缓,但那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却如影随形。我曾认为,人生的舞台在退休那一刻已然谢幕,余下的岁月不过是回忆的重叠。以往的激情与梦想,似乎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行渐远。我甚至告诉自己,老了,学习还有何意义?不如就这样安享宁静,任时光慢慢消逝。
然而,当那古老的文字在眼前展开,师旷的智慧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我内心的阴霾。“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于昧行乎?”这字字句句,犹如重锤,敲击着我的心灵。
就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 柯察金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地追求与奋斗,无论何时都不应放弃学习与成长。
我想起了那些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与智慧,即使年事已高,仍不倦教诲弟子,传承着儒家的思想与精髓。他那坚定的目光,似在告诉我,学习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放弃真理的追寻。苏轼,历经坎坷,却在晚年依旧笔耕不辍,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他那豁达的心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的黑暗,让我明白,无论遭遇何种困难,都能在学习与创作中找到慰藉。
匡衡幼时勤奋好学,因家中贫困,白天要忙农活,晚上读书却没有钱点油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当时的同乡中有个藏书多的有钱人,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只希望能够借看你家的书。”那人听后深为触动,就把书都供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退休后的我,决定发挥自己写作的特长,继续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我用心感受生活的点滴,将思绪化为文字,写出了许多作品,并有幸刊登在《中华儿女》《青春》《南京文化》《青年文学家》《当代作家》、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等20多家报刊杂志和网络文学平台上。我发表了大量散文、随笔、小说、杂文、诗歌和纪实文学作品,执行主编《南京民国边城——龙潭》一书,并多次获奖。退休两年后,我加入了南京市作家协会,有了更宽阔的发展平台。这一系列的成果,让我深感学习与坚持的力量。
于是,我更加坚定地踏上学习的征程。我走进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觅着智慧的宝藏。每翻开一本新书,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心潮澎湃。我参加各种讲座,聆听专家学者们的见解,拓宽自己的视野。那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如璀璨的烟火,在我的脑海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学习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更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滋养。每一次新的知识的获取,都像是在心灵的花园中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等待着它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发芽、开花,绽放出绚烂的智慧之花。每一次的突破,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激情,如同奔腾的江河,永不停息。
如今,我明白了,退休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学习,让我在晚年的时光中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像那炳烛之光,虽然微弱,却能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我不再在黑暗中徘徊。
我愿在这余下的岁月里,不断追求知识的光辉,追求那炳烛之明,让学习成为我生活中永恒的旋律,伴我走过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个春夏秋冬。
“师旷论学”这个典故出自《说苑 建本》,它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