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心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求雨山看字

  • 作者:彭传清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3-18 16:20:15
  • 阅读0
  •   想去求雨山看字,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喜爱写字或者书法的人估计大都会和我一样,只要有机会总得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看看自己喜欢的名家和名人留下的墨迹。我去过临沂的王羲之故居,绍兴的兰亭,镇江的瘗鹤铭……黄河流域大江南北,我所到之处也都会留意地去寻找那些名碑勒石。七十年代我在西安接受新兵训练,碑林博物馆内的块块碑文让我流连忘返。

      南京浦口的求雨山文化公园离我居住的城市不远,自驾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一直想着要去看看这个陌生却又让我觉得好奇的地方——求雨山。知道求雨山是因为金陵四大家,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纪念馆在此。

      秋天是个适合出游的好季节。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也是个收获的时节。准备出门的时候,天公不作美,连续几天阴雨连绵。我这人有个毛病,不大喜欢阴雨天,因为雨天不便出行,这可能与我的生活习惯有关,我喜欢户外运动。太阳出来的时候就是出行的好日子。那天一大早,我和妻子乘朋友驾驶的车来到了我盼望已久的地方——求雨山。

      求雨山公园占地面积20公顷,海拔高度为41米,位于南京市浦口区雨山路,是老山余脉的一部分。公园里风光旖旎,满山松篁交翠,有许多景点,是一个典型的集文化、历史和自然美景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举目四望,就让我心存希望。

      求雨山,相传曾是古人设坛求雨的地方。传说晚清时期,南京的求雨山因大旱,民众在此筑坛求雨而得名。公园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为林散之书写,是为纪念在解放江浦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此外,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群落是为了纪念“金陵四大家”——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这四位当代书画艺术大师而建。四座纪念馆于1992年至2006年间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建筑风格迥异,不收门票。纪念馆里分别展示了四位艺术家们一千余件书画珍品。

      四座纪念馆群傍山而建。我们登上不高的山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林散之艺术馆。

      林 散 之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浦口区),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林散之是大器晚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因其书法作品别具风格一举成名,被誉为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称他为诗、书、画当代三绝,被世人称为草圣。正因为林散之出名很晚,他数十年寒窗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飘逸灵动,使之作品达到超凡之极高境界,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可谓功莫大焉。

      林散之纪念馆建筑面积近二十亩,建筑呈明清风格,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小桥流水交相辉映,一派江南风情,藏有先生的书法作品500余件。馆内镇馆之宝是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是先生用整张丈二宣纸45平方尺写就,这幅作品散之老将他的林体草书的枯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气势宏伟,笔墨超绝,真可谓人书俱老。

      林散之的诗书画我看过不少。林散之先生一生崇拜诗仙李白,并留言终老后要与李白为邻(李白衣冠豖在采石矶公园里的翠螺山南麓,冢前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的隶书“唐诗人李白衣冢",为林老手书),经有关部门批准,马鞍山市在釆石矶公园里建造林散之艺术馆,先生的墓安葬在艺术馆院子里的东边。林散之艺术馆建成后,“林家铺子”(指林老家族及他的弟子和朋友)先后捐赠数量可观的林老的作品。林老生前曾多次光顾过釆石矶,留下了许多诗文和墨宝,这些作品也都被收录为镇馆之宝。

      林老的诗书画作品集我大都有收藏,最为珍贵的是林老终身挚友、乡友,诗书画俱佳的邵子退老先生嫡孙,林散之研究会理事邵川先生耗时数十年编撰,由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品的《林散之年谱》,邵川先生将这本珍贵的书籍亲自签名赠予我。这份礼物不仅是对我收藏爱好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更是对我个人的一种深厚情谊。因此,我格外珍视这本书,将它放在我的书桌边,时常翻阅,时常品味。

      萧 娴

      出了林散之艺术馆座南朝北的大门,我转身朝东走去,见到萧娴艺术馆的指示牌,便径直走了过去。萧娴艺术馆座北朝南,门却是朝东开着。馆内展示着她很多的作品。在纪念馆的大厅里,她的半身青铜雕像后面玻璃橱窗里,悬挂着先生的丈二尺横幅“书酒风流”四个醒目的大字,那行笔如流水般的气势雄伟壮观。馆内展出的都是先生的正行隶篆得意之作。先生写字不仅豪情满怀,更有人间大爱。我驻足她用碑底行意书写的“风雨同舟,情暖人间”一幅对联边细细品味,不舍挪步。

      萧娴(1902年11月—1997年1月16日),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省贵阳市人,当代著名女书法家。其父萧铁珊乃孙中山之追随者,是著名的南社社员,工诗文善书画。萧娴幼承庭训,小小年纪就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于当地。

      萧娴崇尚碑学,擅长行楷大字。她的字点画纵横驰骋,外放内敛,笔力雄厚,结字精微,气息浑涵,气势磅礴。她的字受康有为的影响,篆隶楷皆精。康有为高度评价萧娴为“女中圣手”。

      萧娴纪念馆占地10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展览面积400平方米,主展厅仿汉唐风格,门头木匾“蜕阁”二字为林散之题写。馆藏萧娴先生书法作品100余件。纪念馆门口的招牌由启功先生敬题。

      在纪念馆的院内,我举起双手朝萧娴与她丈夫江达合葬的墓施礼,墓靠上镌刻有康有为赞萧娴的诗:“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

      胡 小 石

      胡小石纪念馆位于林散之艺术馆的右侧山坡上。占地面积20亩,主体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呈民国风格,四合院形式。主体建筑分展览和胡小石墓两个区域。馆藏胡小石先生书法作品、信笺等共计300余件。胡小石纪念馆的五个大字是刻在门口落地酱紫色大理石上的,没有落款,有人说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我看不是朴老的字,也可能匠工勒石时取意未取形吧。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籍贯浙江省嘉兴市,生长于南京。胡小石属于学院派的书法家,先生几乎一生都在高等学府做学问,知识渊博,手眼俱高。他书法初涉颜体,后师从李瑞清改学北碑,《郑文公碑》、《张黑女墓志》爱不释手。胡小石成熟期书法的最大特点是用笔以碑体方笔为主,沉稳、厚重、老辣。字的中宫紧收但主笔能放则放,神纵、荡漾,颇得小王与黄山谷书的神趣。先生的字有碑的坚实,又吸收了帖的营养,故他的碑体书法写得流畅不呆板。

      高 二 适

      高二适(1903年—1977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泰镇人。原名锡璜,中年曾署瘖盫,晚年署舒凫。斋号证草圣斋孤桐堂。学者、诗人、书法家,尤擅草书。他与黄宾虹、白蕉、李志敏合称“二十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是章士钊的得意门生。

      高二适纪念馆占地533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据有关资料介绍,高二适先生对文史哲颇有研究,诗词歌赋的创作和对书法艺术的研究,成果卓著,且生性刚直,坦率真诚。在1965年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论战中,二适先生在那篇有名的《〈兰亭序〉真伪驳议》中说:“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当年,郭沫若的“《兰亭序》为后世依托”之说一出,赞同者颇多,而二适先生不随流俗,独特己见,率先表示异议。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出面促成了这次“兰亭论辩”。其《〈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两见报刊,成为当时文坛的一件大事,高老也因此在学术界、书法界树起了鲜明的个性。

      先生的纪念馆于2000年竣工落成对外开放。先生的字我在一些出版物上看过,其书法始学唐人,上追秦汉魏晋,下涉宋元明清,正行隶篆俱精,其行草书兼章草笔急,古朴深厚,险劲神奇,享誉于书坛。观其草书精品,那种笔挟风云、墨舞龙蛇般的翰墨风采,更能强烈而持久地激动人心,其草书创作亦达到当代的高峰,与林散之可谓异趣而同立。所以林散之视高二适为密友。

      后记:

      站在纪念馆的门口,望着那面由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题写的“高二适纪念馆”的墙壁,仿佛能感受到先生那笔挟风云、墨舞龙蛇的翰墨风采。虽然初次到访时因纪念馆维护而未能入内,但那份对先生的敬仰与向往却愈发强烈。

      终于,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我与妻子再次来到求雨山,径直走向高二适纪念馆。那别致的建筑,一篇篇高二适先生的作品,让我流连忘返。在这里,我不仅领略了先生的笔墨丹青,更深入地了解了先生的人生经历。

      金陵四大家——林散之、萧娴、胡小石和高二适,这四位艺术家的纪念馆,仿佛是一座座艺术的殿堂,让我在欣赏他们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他们的笔墨丹青,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审核人:雨祺】

        标题:求雨山看字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inqing/23845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