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心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丽岗书院两帖(散文诗)

  • 作者:黎贵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25 00:14:33
  • 阅读0
  •   叩访丽山书院

      一

      暮春时节,怀一份虔诚,牵一缕和风,揣一本《化州县志》,持一页墨香,循一路印痕,呼一口乡音,聆听你教诲。

      目光穿越百年,在光绪三年间逗留。庠生董帷经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斥田租三百余石,将你修建在指教山坡。从此,村童与“四书五经”有了亲密的接触。唐诗宋词将黑夜喊亮,三角函数将贫困驱赶。

      “丽泽中学探渊源,善会指规凭指教;山林内持才廊庙,欣占德禄庆德明。”百岁老人凭记忆写下你当年的院联,虽然不一定准确,但那发黄的纸条,早已让我触摸到你那颗灼热的红心,感受到你滚烫的脉搏跳动。

      无私驱跑无知,教育种下文明,知识抵触贫寒。尖岗粘米、丽岗番薯轮番交替,填饱学子肚腹。朱光震、董煜、梁瑞等一批杰出人士,在你的谆谆教导下茁壮成长,载入史册,名垂千古。

      你以显赫的成果,跻身于“化州八大书院”序列,贫穷的乡人有了昂首挺胸的理由。

      二

      百年青砖、瓦砾未见,十间斋舍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只有那棵百年古榕苍翠依旧,护佑一代代学子,见证你的坎坷与荣光。

      捡拾一片榕叶,捡拾起岁月的喟叹与自豪。

      而来自百年前的风,在翻动丽山往事,提醒教育之要。

      丽山小学在你原址拔地而起,延续着你的荣耀与希望。

      百年沧桑、薪火相承,湍流不息、文脉永存,教育振兴、丽山有望。

      看哪,丽岗学子继往开来,接力奋进,在化州教育史留下灿烂一页。

      看哪,丽岗学子才思敏捷,妙笔生花,化州文化看丽岗不会是狂言。

      三

      “丽山,丽山,州之镇山。”“书院,书院,八大书院。”“丽岗,丽岗,希望之光。”

      晨光下,孩子们放开喉咙诵读,震耳欲聋,我听到的更多是呐喊。

      抬头,一道佛光自南山寺盘旋升起,丽岗大地瞬间光芒万丈。

      奇哉,幸哉!丽山书院,丽岗人民!

      追思临江书院

      一

      光绪八年(1882年),你以丽山书院兄长为榜样,在州城北二十五里镇安石埠头创建书院,以文化人。

      删繁就简,因势定名,呼之欲出,挺立鉴江之西,与“丽山书院”分居“州之镇山”两侧,如鹰之双翼,捍卫、弘扬丽岗文化之魂。

      青砖绿瓦今何在?无人作答。遗迹藏在史书里哭泣。

      幸好,在《罗江漫记》,我找到了书院创建发起者罗成焕,那位思想深邃、胸怀开阔的乡绅,那位应该载入史册、让后人永远铭记的名流。

      二

      我在你的旧址,瞪大眼睛,像鹰般,搜寻历史遗落的蛛丝马迹。冷风拂过,寒意却无。

      拐角处,风突然停下。往事,在一条石柱间晃荡。斑驳的青苔,在暗示久违的答案。我在豁然开朗间长久思索——

      历史需要铭记,遗迹需要保护,史料需要保存。

      注:据《罗江漫记》(湍流 编著 1985年出版)载:丽山书院在尖岗圩右指教村前的山包上,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庠生董帷经集资创建,置学田租三百余石,书院两座七间,中一讲亭,左右斋舍十间。临江书院在州城北二十五里镇安石埠头,门临东江。光绪八年(1882年)罗成焕等人募款创建。书院三座七间,中一讲亭,左右两廊为斋房子。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丽岗书院两帖(散文诗)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inqing/24159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小甜心小甜心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5
      • 获得积分:108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223.*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