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人物散文
文章内容页

老党员戴志雄纪事

  • 作者:徐进成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3-18 00:02:35
  • 阅读0
  •   半个世纪以前,位于苏北总渠南岸、纲要河北岸的现蔡河村顾舍生产队,六百五十亩土地,盐碱地竟占了一半以上。每年春天伊始便土地撂荒,干燥的空气仿若砂纸,肆意摩挲着肌肤。风在盐碱地上呼啸而过,卷起的尘土和盐末弥漫在空中,那风中刺鼻的盐碱味,吹得人双眼刺痛。夏天光着脚走在上面,不仅硌脚,而且粗糙磨脚,还疼痛难忍;惨白的盐霜,恰似大地在寒冬里析出的冰冷泪花;土地干裂成无数不规则的块状,缝隙就像大地干涸的嘴唇,张开着渴望水源的滋润。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备受敬仰的老党员戴志雄。他今年已九旬有二,入党六十六载,离开村组干部岗位亦有三十多年了。往昔的艰苦岁月里,他率领村民与盐碱地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如今,盐碱地早已消失不见,肥沃的土地上各类农作物繁茂生长,丰收的盛景取代了曾经的荒芜。他的故事,宛如繁星闪烁在十里八乡群众的心中。他见证了村庄从贫穷落后迈向繁荣兴旺的整个历程,他的奉献铺就了村庄走向美好的道路,他所做的事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称得上是一块雄伟的丰碑,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至今仍激励着年轻一代在建设家乡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戴志雄出身贫寒,小学读三年便辍学务农。曾经为了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他从事过农田园艺买卖,过着勉强糊口的生活。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凭借着机灵、吃苦耐劳和优秀的品质,经民主选举他担起了生产队长的重任。

      治碱治穷 功勋卓著

      “要想百姓吃得饱,就得在盐碱地里刨。”戴志雄痛下雄心解决群众吃饭问题,他从解放前深挖翻碱地的做法中得到启发,组织男女劳力上阵,人工挖土翻地。可是,一个人一个冬天只能翻碱二分地,三百多亩的盐碱地,春风起,翻出来的土地仿佛“牛皮癣”一样,又被盐碱吞噬,费工费力,得不偿失。

      正当一筹莫展时,公社农技员告诉戴志雄,要改变大面积的盐碱地,唯有引水压碱改水田,规划引灌排水系统,要能引得进水,淋得了碱,排得出地下底层水。

      可是,引水又谈何容易?苏北灌溉总渠的水可以自流灌溉整个公社,唯独这个队地势较高,无法灌溉。据水文资料显示,全公社最洼地块海拔1—1.5米,这块盐碱地海拔2.2米以上,当时的公社领导称其为“西北盐碱高坡”“兔子不拉屎”,要想灌溉,必须引进节制闸上游高水位的水,而且还要经过近邻公社的农田。这项小水利工程,既不符合县社统筹安排的水利工程,甚至在本大队内劳力调配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开挖引河引水灌溉,爽碱排灌配套成了唯一的解决办法。

      引河一线涉及到邻近社队的农田,生产队专门组织人员协商了五天方才达成协议。换地调田补偿之后,紧接着戴志雄带领社员们披星带月扛着铁锹和镢头进驻盐碱地。沿着预先规划好的线路,挖掘一道道深浅不一的引排沟渠。汗水从他们的额头滑落,滴落在盐碱地上,可他们顾不上擦拭,因为他们深知,这些沟渠是引排盐碱地盐分的重要通道,只有引排配套,治碱才能成功。邻社之间的引河上还需要架设“天河”——引水灌溉漕桶。他们又向公社打报告请示批准,由水利站派人设计了一个长二十米、宽一米、高一米、厚十公分的水泥砂石混凝土浇铸的定向专用灌水方槽。这个大约有六千斤重,当时没有机械设备可以装运,在除夕那天,戴志雄组织全队六十个男劳力,每人带着绳索扁担、木扛子,用肩膀将其抬到河岸边上,途经五个大队、十个生产队,历时四个多小时,一路上“吼嗨”粗犷的号子声,高昂、沉重、嘹亮,释放着集体力量的智慧和强大。

      终于,大功告成,水被引进来了!水在方槽中似水龙缓缓流出,全队老少就像电影《龙江颂》里盼来龙江水一样,脸上却洋溢着兴奋的神情,满心欢喜。清澈的水像银色的丝带洒落于盐碱地上,迅速在地面蔓延开来,冲刷着盐碱土。村民们称灌水槽为“灌水龙”。

      是的,这条水龙给盐碱地带来了春天水泽,沉静不息而滋润着土地,唤醒着土地,让土地带来勃勃生机,带来希望,带来草木葱绿。水龙随流潜入三百亩盐碱地,水龙就张口血口,吞噬着盐分子,吐出的是甘霖,生态就平衡了,盐碱地上的苕子、黄花草唤醒后,就冒出很多嫩绿嫩绿的小草芽,给不毛之地添上绿色的生机,给盐碱地披上了一层绿色外衣。

      第一年夏天用水沤地,秋天的时候,妇女们背着装满种子的篾篮,弯着腰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播撒苕子种。她们的手指灵巧地捏起一颗颗种子,轻轻放入挖好的小坑中,然后用土覆盖。旁边,男人们牵着耕牛,拉着简陋的犁具在土地上翻耕,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提着小水桶给刚播下种子的地方浇水,他们的欢声笑语为这片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第二年春种黄花草,夏季栽水稻,三年过后,终于“消灭盐碱地,开出幸福田”。随着引排系统的配套完善,多年肆虐的盐碱白硝终于被征服,盐碱分子潜入地下,流入排沟,汇入大海而消失不见了。

      治碱的第三年,戴志雄与队委干部商议后,引种了120亩良种秋豆,全部用来兑换豆饼,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用豆饼作饲料,猪粪用来肥田。之后每年都种一百亩黄豆,既养肥了生猪,增加了集体收入,又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盐碱地最终变成了高产稳产的良田。粮食两季亩产达到1300斤,总产量达到40万斤。这块盐碱地粮食总产量超过当年一个队粮食总产量的近七倍。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实行粮棉税三定计划,多年不变。县下达给全公社的粮食定购任务为502万斤,全公社共有36519亩土地,其中稻麦双茬田3万亩,按照亩平摊定购167斤计算,全社177个生产队,平均每个队摊2.08万斤。后来社队根据多种因素,下达给该队10.60万斤的定购指标,这个指标超过古尖、农科、沿河三个大队的总和,而全大队另外六个生产队的定购总数只有1.2万斤。该队每年不但能够完成硬性指标,每年还出售储备粮3万余斤,售粮业绩多年在全公社独占鳌头。

      土壤有机质改变了,后来就改种棉花经济作物,社员的年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二十多元连续十五年超过百元,并且逐年递增,最高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一百八十元。戴志雄当年刚担任队长时劳动日单价为一角八分,1976年达到八角,这年一名男劳力最多收入800元,大部分男女整劳力的收入都达到三四百元以上。当年农村大部分生产队人均分配年纯收入在三四十元左右,相比之下,这无疑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连续十年生猪存栏超百头、鸭子存栏超五百只,粮食产量超纲要、过长江。皮棉产量过百斤,连续四年受到县政府通报嘉奖,四年每年获奖手扶拖拉机一台(套),全公社仅此一家。戴志雄还参加了地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工作会议,获得了应有的殊荣。

      集体家底厚实之后,生产队独自修建了一座水电站,确保旱时引得上,涝时排得出,从而保证年年丰收、高产稳产;还独自建造了一座水泥大桥,保证粮棉等农产品能够运出去,生产资料能够运进来。县社三级干部多次到该生产队召开先进样板会。原地委书记钱万新、刘仲候,地委农业学大寨办公室主任孙步强、唐修鹏,县委书记余和沛、于季、于广生等领导都曾到这个生产队调研并总结经验。

      那块盐碱地50年为该队贡献粮食近2000万斤,10年贡献皮棉12万斤。

      突发事件 全力以赴

      1972年春,下放知青小许的生活陷入了绝境。家中无粮,灶下无柴,真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本就对前途感到渺茫,觉得在农村既倒霉又无用武之地,于是便与几个同样下放的小伙子混在一起,惹是生非。当下断炊,妻子又唠叨不休,就在那一瞬间,他拔出水管刀刺向自己的胸膛,刹那间血溅四处,一头倒地,不省人事。他的妻子吓得大声呼救。队长戴志雄得知后,立刻派人骑自行车去找赤脚医生,进行简单的包扎、打针止血止疼,又安排四个强壮的劳力用竹床火速将其送往公社医院。戴志雄大声喊道:“只要人还有一口气,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全力挽救这条生命!”他和会计一同筹集救命资金,把张大爷卖猪的钱、杨二爷女儿的彩礼钱、潘二爹准备生日办酒席的钱、戴三爹给儿子盖房子的砖头材料钱凑在一起,好不容易才筹得一千五百元备用金,随后又将小许转至县人民医院。

      然而,因小许伤势过重,院方担心承担责任,害怕救不过来会对上山下乡政策产生影响,只好又向解放军369医院求援。经过军方医院的全力抢救,精心治疗,小许住院二十多天后终于转危为安。此事因抢救及时,挽救了自残者生命,让一场恶性自残事故因抢救及时而化险为夷。生产队因救死扶伤的积极行为和措施得当,受到当时公社、县两级上山下乡办公室的好评和赞赏。

      当事人出院后为自己做的傻事痛彻心扉,得知戴志雄为救他性命四处筹钱、八方求人,深受感动:“我要终身感恩,他不是救了我一个人的命,而是救了我一家”。在后来直至返城前的许某,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在劳动中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常说不好好做人对不起救命恩人志雄三哥。五十年后,许某危在旦夕,托人捎信,“今世不能报答救命之恩,死后也会保佑他一家安康无恙,好人一定会有福报”。

      心系百姓 雪中送炭

      队里的杨大奶,丈夫去世后春头上生活异常艰难。戴志雄得知后,安排队里送瘪稻救济她。杨大奶逢人便说:“要不是雄队长给了我家两巴斗瘪稻,我这条命早就没了。”原来,雄队长发现她家揭不开锅后,安排队里浸稻种的人员收集浸稻种水缸上面漂浮的瘪稻,然后让保管员送到她家解急。

      1980年常年组孤儿徐某好不容易求亲托友谈成了对象、一位明事理的堂哥包揽结婚所有费用总算把新娘子接回来,但婚后家徒四壁,连“蜜月”用粮都不够。戴志雄得知后,找两个书记商议,由各个组解决五十斤原粮,后由国家水利粮和返销粮统筹补上,以解孤儿当下燃眉之急,让一个风雨飘摇的小家庭稳定了下来。

      上世纪八十年初,国家出台对四十年代老农会干部给予补助优待政策,他和副书记两人调查摸底后,撰写谈话旁证材料。共解决四个人的养老定额补助优待款。戴志雄说:“这些老同志是革命功臣,应让他们体会党和政府对他们的温暖。”

      “当别人有困难时,他总是伸出一双手去帮助。”

      离开村组干部岗位三十多年了,时不时还常有当事人或他们的后代送几斤青菜、拎二三十个土鸡蛋、带两包点心来看望他老人家。我想,这不是普通的礼尚往来,这是百姓的真情厚谊,这也是一个人行善积德的福报,这样体贴百姓的公仆,人们也不会忘记。

      利益面前 大公无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民建房桁条木料市场上短缺紧张,农民有钱买不到,戴志雄又向在物资部门工作的国家干部叔叔戴伯恩求援,通过家乡南下干部在福建源头帮助生产队搞了一个追加车皮五十多立方米的低价松木桁条计划。如果当时按市场价销售,可赚利四五千元,邻村一个生产队长通过关系搞了一车皮木材,加价销售,赚的部分钱砌了三间小楼房。而他将木材大小规格搭配均匀,按户平均分配0.8立方米,户均25支,任何人不得多占特权。多少年后社员们还津津乐道竖起大拇指。当年木材高价买不到,队长找自家叔叔帮社员低价买且质量好的木料,分配时公正透明、抓阄为准、铁面无私。

      一个生产队大部分群众住上了新瓦房,而这个老队长一家仍是六十年代砌的砖垫根脚泥草房,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维修无价值而拆毁,砌了两间不足50平方米的砖瓦小厨房,其余什么家业都没有。

      举贤荐能 高风亮节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解决公社化后二十多年几个穷队的根本问题,公社对原四个大队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重新组合。公社书记主任希望戴志雄出山挑重担,他却以自己不识字、开会记录不下来为由推辞,推荐老三届毕业的邻村大队副书记35岁的青年小伙子跨村来担任书记,自己心甘情愿当副手做大队长,并表示如果工作搞不好自己负全责。公社拗不过他,就让他组阁搭班子。

      三年后,原本一盘散沙的穷队焕然一新,青年小伙子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全大队率先在全县搞起承包经营和大包干,受到县委书记季兆甫的接见和表扬。三年后他又向组织推荐25岁的青年小伙子担任村支书,自己以年龄大为由请求组织批准彻底退下来到乡企单位任职。他两次让贤荐贤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他推荐的人在后来的工作中均表现出色,这也是他最为自豪的事情。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戴志雄虽无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在那个贫困的年月,一个农村的芝麻小官,有那样的雄志情怀和高尚情操,心系百姓,情系故土,在党六十年,两袖清风,从善积德,克己为民,他的高风亮节和共产党员的本色,赢得十里八村左邻右舍们的称赞,被人们视为楷模。

      仁者寿,善者福。戴志雄四世同堂,子孙兴旺,事业有成,他不因金钱地位而高大,却因无私奉献而伟岸。文章收笔之际,谨祝志雄伉俪身体健康寿比南山、幸福永远福如东海!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老党员戴志雄纪事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ieren/23841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小捞小捞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27
      • 获得积分:521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223.*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