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中的重要一类,其写作技巧是每位新闻专业学子的必修课。前些日子,在学院教授的推荐下,我拜读了曹林老师所著的《时评中国》。起初,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本新闻评论的优秀作品集,读完后无非是多掌握几套写作模板。然而,当我细细品鉴完全书后,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曹林老师的深度与智慧。
整本书读下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并非某篇评论中的金句或新闻事例,而是曹林老师在文字中透露出的一种自信。这种自信并非源于他知名高校教授、首席评论员的社会地位,而是一种“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宗师气概。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仿佛一位深耕新闻行业的“老师傅”,毫无保留地向读者传授毕生经验。
我读书向来带有功利性,读《时评中国》的初衷也不过是为了多学几招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然而,读完后的收获远超预期,堪称“物超所值”。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治学三境界”,我认为“为师”亦有“三境界”,即传道、授业、解惑。曹林老师的《时评中国》恰恰在这三个层面上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解“新闻评论”之惑
学好如何写新闻评论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也是这本书最表浅的作用。曹林老师在《解析2021年高考作文:“不躺平”的一万种写法》一文中提到,好的评论写作要能够体现驾驭冲突的能力,没有冲撞感的观点是没有质感价值的。他提倡“过山车式”的评论,即通过建立“冲突”、制造“矛盾”、埋下“包袱”、形成“反衬”,再通过论证消解冲突,最终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效果。
至于如何找到既有质感又有价值的观点,曹林老师在《评论写作需要一面镜子》中强调,评论的观点并非绞尽脑汁后的灵光一闪,也不是蹲守在键盘前的灵机一动。深刻、有价值的观点是在“与某种镜像互动”中形成的,这离不开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经验。他鼓励评论者培养某种专长,以此作为对话的“资本”。他以著名新媒体作家“六神磊磊”为例,指出“六神磊磊”精读金庸小说,能够用金庸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道理去阐释时事,因此金庸小说成为了他的“本钱”。曹林老师鼓励我们朝专精方向发展,多积累自己的“本钱”。
授“新闻学”之业
从这一层面来看,曹林老师的身份更像是一位“老”记者。对于新闻专业的“菜鸟”们,他在《简历首先筛选掉那些没有代表作的人》一文中提到,“在学历膨胀之下,本科就业确实比较弱势,所以不能靠学历敲开媒体的大门,而要拿作品去敲。”他强调了代表作的重要性,并鼓励新闻学子提前培养新闻嗅觉,学会在被采访对象从门口赶走后,如何从窗子爬进去。他还建议在参加新闻发布会时,早早赶到会场观察,晚点离开以挖到独家新闻。
对于已经进入新闻行业的从业者,曹林老师在《新闻业是一个知识很容易老化的行业》一文中指出,“媒体里几乎没几个读书人——这个同行的判断虽偏激,却触及媒体和新闻业在知识上的一个巨大缺陷。”他极力强调,新闻从业者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否则知识老化、观念落后,将导致新闻界缺乏受到尊敬的人物和现象级的优秀作品。他在文中直言:“不读书,远离新知,知识老化,观念落后,史感缺乏,可能也正是我们新闻界缺乏受到尊敬的人物,新闻业缺乏时代性、现象级优秀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思辩批判”之道
生活是一门哲学,而哲学的核心便是思辨。曹林老师在书中多次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他在《千万不能让“考研思维”支配你的大学》一文中明确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反标准答案、反知识点、反套路的。它是一种开放的、有活性的思维,要求我们在使用中不断梳理、举一反三,生成新的知识。
批判性思维不仅适用于新闻评论写作,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在面对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事件时,我们常常会被情绪化的言论所左右,而忽略了事实的真相。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冷静分析事件的多个角度,避免被片面的观点所误导。正如曹林老师所言,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开放的、有活性的思维,它要求我们在使用中不断梳理、举一反三,生成新的知识。
尽管我对曹林老师的许多观点表示认同,但书中某些观点仍让我持保留意见。例如,曹林老师强调新闻从业者应具备某种专长,以此作为评论的“资本”。然而,我认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从业者不仅需要有专长,还需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闻事件。过于专精某一领域,可能会限制评论者的视野,导致评论的片面性。
总的来说,曹林老师的《时评中国》不仅是一本新闻评论写作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新闻从业者职业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深刻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写出有质感的新闻评论,更深刻理解了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未来,我希望能够将书中的理念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保持对新闻事业的热情与批判性思维,写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评论。
正如曹林老师所言,“评论本来就应该敢于去评‘在地’身边的事,评与切身利益、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不平则鸣,这才是评论最原初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