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读书
作者:管淑平
有朋友问我,生活之余想要读书,可他又不知道该读什么类型的书。我推荐的方法就是“用书去找书”、“以书去读书”。
每一本书都有生命,每一个文字都是灵魂的跃动。你从一本书中肯定会了解到一些东西,有的是对生活的一种写实的记录和反应,常常以经验主义为主,比如传统的医药类的书籍;有的以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动人,比如文学书籍中那些精彩的诗词,字字珠玑。书籍并不是看起来冷冰冰的毫无生气的一堆文字,它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生命驱动力,像人体的经络一样,四通发达,纵横交错,把我们身体的筋脉肉皮骨紧密相连。
你走进书店,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不妨先耐着心看看目录、读读书评、了解一下出版社,或者就随机阅读一篇文章,读读这位作者在构思写文时引用过的一些句子,再找到原句所在的书籍,这样就有了一定的参考和方向,而且可以验证这位作者引用是否合适、论述是否恰当。这种培养鉴别能力的读书方法其实不仅对广大读者有利,对作者也同样有帮助,读者和作者本就应该相互促进和成长。
不仅如此,这种读书方法也会让读者接触到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干货”。读完一本书,你就像看到了一棵树的主干和枝丫,泾渭分明,你对这本书的生命的感悟也就变得深刻起来。你会清楚知道你读的这本书的“朋友”是谁,从而知道下一步该读什么样的书了。
我们读书并非是单纯地去读书中的内容,也不是为读一些故事而读书,而是要从一本书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找寻到一些有启迪意义的丰富性的东西,如果单纯读书中的某些内容,那么也未免太狭隘了,这样只会看山是山,读得云里雾里,这样的读书对于自己的成长其实是作用不大的。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抽丝剥茧,一种拨云见日的过程,你要像剥洋葱似的,一层层地读下去,长此以往才会接触到一本书的内核。
我们应该培养这样的一种读书习惯,在读书的时候我们是读者,而读完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是作者。读书的时候,我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是向它来求教的,而当我们读完书,我们肯定学习到了一些东西,对文本和内容已然了解,对某本书所传达的信息、对于书中的精髓也就一目了然。甚至进一步讲,当读书读到一定的量,甚至就可以没有压力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仰望头顶的星河璀璨”,那些读过的书最终会形成一个人心中的星河。
一滴水怎样才能实现它最大化的价值,在穷乡僻壤处肯定会干涸,只有融入汪洋大海之中,它的生命才会涅槃。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通过阅读构建一座强大的精神堡垒,而在生活中也要不断去体验、去经历,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