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悲伤也成了享受

  • 作者:张达富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3-30 12:10:32
  • 阅读0
  •   读史铁生的《合欢树》,被其深厚的母子之情所感动。合欢树成了母亲热爱儿子的象征,也是儿子怀念母亲的寄托。但我对他的文章结尾那句“悲伤也成了享受”心生疑窦,并不理解其微言大义。

      母亲去世三十年了,三十年来,我从未仔细梳理过母亲的一生,如今陷入往事回忆之中,有足够的时间回想母亲给予我的种种好处,深深地忏悔与自责。母亲在世时,我借口所谓工作忙,对母亲多有忽略,现在我有足够能力赡养母亲,可是她早已离开了我,我的思念就像一张不可触摸的网,忏悔、悲伤萦绕心头,直到现在想起母亲在世时的时光,有温暖,有悲伤。

      母亲勤劳、善良而辛苦的一生,她那为母则刚的坚韧性格,熬过生活艰难的片段便连成一片,像电影镜头一遍一遍地在我脑海里回放。母亲似乎没有离去,而是一直伴我左右,为我遮风挡雨,护佑我战胜种种挫折,让我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比较安逸的晚年生活。

      我的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她不识字。她出生时排行二,“二姑娘”便是她最响亮的称呼。长大后,不知是外祖父母的疏忽,还是当时女儿家不需要起名字,母亲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字。母亲嫁给父亲后,因为母亲是当地人,所以同辈人仍然称她“倪二姑娘”,晚辈人称她为“倪二姑”。到了生产队上工点名,每个人要有工分本子,那上面得有姓名,母亲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母亲自己说,她叫倪正英,于是工分本上赫然写着倪正英。到我上学的时候,要填父母的姓名,我也在母亲一栏写上倪正英。后来知道母亲姊妹三人都用这一个名字,这等于说母亲没有自己的名字。

      我高中毕业那年,想尽办法给母亲起个属于她自己的名字。我翻遍新华字典,找遍所有开口呼叫,响亮又押韵的汉字,但仔细想想那不是母亲。母亲她一身粗布衣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就像大地一样醇朴,像老牛一样奉献。我以为名字还是朴实一点好,于是我就把母亲名字中间一个字去掉,有别于二个姨母,周围的人也能接受,变成“倪英”。可是有谁知晓呢!

      母亲去世时,亲戚去办理火化手续,他不知道母亲名字,按照惯例写上“张倪氏”,这更增加了我的悲伤。怀着这种悲伤的心情,我反复思考,把自己的思念写成文字,投给报纸,不久便在《江苏教育报》第四版刊登出来。母亲的名字“倪英”赫然写在了报纸上,可是她老人家却不知道了。人们只是知道我写文章怀念母亲,却很少有人关心母亲的名字。母亲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勤劳平凡的一位农村妇女。

      其实,很少场合需要母亲报名字。我长大了,读书了,人们称呼最多的是“达富妈”,显然母亲对这个称呼很满意。都说母凭子贵,我考上大学那年,的确给母亲带来希望,她的脸上绽放从未有过的笑容。那时能从农村走进城市,转变农村户口是非常荣耀的事,可是毕业后,参加工作以后,教师的待遇较低,生活并没有想象那样富足,考上大学时的兴奋,在现实面前减退了许多。我并没有改善母亲的生活状况,因为她还要负责下面几个弟弟的生活。我那时还天真地想,等到兄弟们成家了,母亲跟着我过,如今想来,她的身体哪能支撑到我许诺的日子。

      母亲虽然柔弱,但却是我们的依靠。记得我很小的时候,那年秋天风雨大作,父亲外出做事,只有我们母子在家。天地浑浊一片,从门缝里看到一道道闪电撕破天空,接着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地面水积成渠,雨点像小石子砸向地面,形成一个一个水窝,草屋在风雨中飘摇。母亲不知从哪里得来的知识,说灶王爷能 保佑平安,她头顶棉被,把我兄弟三人紧紧地搂在怀里,外面雷声阵阵,屋内漆黑一片,每一次闪电,都让人惊心动魄。我们一直站在锅灶边,头顶着棉被好容易挨到天亮,风停了,雨止了。低矮的茅草屋经受了暴风骤雨的袭击,西山墙轰然倒坍,我们又经受了风吹屋破,寝食难安的日子。那年的七月十五,按照风俗,母亲还包了饺子,有人上门讨要,据说讨得七个不同姓氏人家的饺子能治孩子的病,母亲热情地送给那人水饺。不知过了多久,父母才把西山墙砌好,草屋又恢复了原貌,生活仍在继续。

      母亲从来不会跟我讲做人的道理,只是用她的行动告诉我,要善待他人,哪怕自己吃亏,也不去与人争执。在她的意念里好人有好报。

      在她病重住院的日子,是我和母亲交流最多的时光。我下课后就去医院陪母亲,医院的折叠椅很小,她就叫我睡在她脚底下,就像小时候睡在她的身旁一样。那一个星期是我们母子挨得最近,谈话最多的。她说起左邻右舍子女的情况,张家长李家短,在我听来,就是最亲切的交谈。她说得最多的是她年轻时候和父亲如何辛苦持家,父亲年轻时天没亮就出发,推着独轮车,步行几十里,去滨海赶集,回来时天已经黑透。母亲说,父亲的脸长得比我们好看。可见她对父亲的怀念有多深!

      母亲年轻时和邻居到灌河以北的沂河荡捡拾麦子、大豆,因此还结识了田姓一家人,和人家亲戚一样相处,那家人也来过我们家。我不能理解的是,每次母亲从灌河以北带回几麻袋捡拾的庄稼,父亲是怎么知道准时到灌河边上,将那些东西运回家,并且一次没有出过差错。父母之间的配合多么默契。

      据比我年长几岁的人说,我母亲青年时候腰杆挺直,梳着两个大辫子。我没有印象,母亲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她背着草篓,拿着镰刀,佝偻前行的样子。她背上的压力,不仅仅是生活的重担,更多的是我们兄弟成长的压力,我们能够成长,过上不错的生活,是母亲为我们负重前行。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的举手投足、片言只语,就像时光镌刻机,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清晰得恍若昨日。在梦境里,我再度与母亲相逢,听她絮叨张家长李家短。

      在河边散步,看到河畔绿草青青,望着清澈的河水,我会想起母亲的身影。她在沟圩路旁挑菜拾草的动作,只是不是在家乡的河边,而是我居住的城市边上。她的吃苦耐劳,在同龄妇女中是不多见的,她用她羸弱的身躯撑起一家的生活,撑起我们兄弟的未来。

      在图书馆里看书,从作家们回忆母亲的文字里,读出母亲的伟大。一位母亲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了13个孩子,个个都成为顶尖人物,说的是李昌钰的母亲的故事,却让我联想到我的母亲,虽然母亲没有也不可能将我们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但他那颗慈母心,坚韧不拔的毅力有几分相像。

      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到的那样:“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这一段话,深刻地道出了母亲的伟大与母爱的无私,也到道出了普遍的人生哲理。随着时光流转,人们经过人生历练以后,才能体会到母亲的伟大和母爱的无私。

      如今母亲去世多年了,我与她阴阳两隔。当我结束教书工作,完全回归家庭,过上真正的退休生活,才有充足的时间回忆母亲。往事悠悠,清晰如昨。有悲伤,有温暖。我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默默咀嚼自己的悲伤,我终于明白“悲伤也成了享受”的意蕴。

      写于2025年清明节前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悲伤也成了享受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aiqingzheli/23940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烟轩琴台烟轩琴台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31
      • 获得积分:618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70.*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