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复活》中托翁的讽刺笔法

  • 作者:李砚明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3-30 12:13:45
  • 阅读0
  •   讽刺使用含蓄、夸张的语言,对丑恶、腐败的人和事物,给于有力的批判和揭露,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托翁在《复活》中就善于运用辛辣的讽刺笔法,刻画反面人物或揭露人物的恶劣品行。

      小说一开始就讽。一连用了5个尽管来压制,可春天还是来了。可是“惟独人,成年的大人,却无休无止地欺骗自己而且欺骗别人,折磨自己而且折磨别人。”“硬想出借以统治别人的种种办法”。看,一开始就把沙俄腐朽的司法制度摆在读者面前,为整部小说的有力批判和揭露,定了基调。

      对法庭,托翁极尽讽刺挖苦,对庭长、法官、副检察官、律师、陪审员,也让各色人等在法庭上丑态毕现。

      法庭,这个神圣但在沙俄却是制造冤屈的地方,小说是这样描写的:“陪审员们落座以后不久,民事执行吏就迈着歪斜的步子走到大厅的正中,仿佛打算吓唬在场的人们似的,用响亮的声调叫道:‘升堂!’”。让读者在不禁一笑中,看到沙俄法庭的丑陋。

      开庭时,陪审员们还感到“他们是在做一件严肃重大的社会工作”。可当庭审完,他们回到议事室,本来或多或少感觉到他们的地位反常而虚伪,可是如今那种感觉就消散了,开始吸烟,顿时活跃地谈起来,又要做严肃重大的社会工作了。可就在他们争论闹得头昏脑胀之际,却做出一个荒唐的答案,将无罪的马斯洛娃判决去做苦工。

      庭长为了去约会在旅店等他的瑞士女人,指望副检察官“也是人,也想吸烟,也想吃饭,那么他就会怜恤他们。然而副检察官既不怜恤自己,也不怜恤他们。”滔滔不绝不着边际地对几名被告人的犯罪原因进行分析,以致庭长认为“他简直胡扯起来了”,法官说他是“十足的蠢货。”

      马斯洛娃的辩护人胆怯地发表辩护演说,讲得结结巴巴,应用心理学的辩护完全没有得到成功,反而弄得大家都为他害臊,只好由庭长有意为他解围,请求他发言要同案情贴近一点。

      我们再看托翁用意更深的讽刺。涅赫柳多夫为了到监狱去会见被冤屈的马斯洛娃,找到检察官给他开了到监狱去的许可证,又通过副省长获得随时可以会见马斯洛娃的证件。涅赫柳多夫第一次去狱长家,“涅赫柳多夫刚登上楼梯,就听见房门里边传出一个复杂而雄壮的曲子的声音”“震得他耳朵不好受”。这是狱长的女儿在家练琴。她告诉涅赫柳多夫,“爸爸不在家”涅赫柳多夫没有回答她贵姓的询问,就走了。他刚走,“那种活泼欢畅的琴声就又响起来”。“这种琴声不论是弹琴的地点还是跟模样可怜而又极其顽强地练琴的姑娘,都一点也不相称。”

      涅赫柳多夫又一次去狱长家,又听到那“惹人苦恼的”练琴声。

      小说为什么要多次写令人“不好受”“惹人苦恼”的练琴声呢?如果以为是闲笔可就错了。其实,这琴声是一种象征,或者说是反征,如果说是讽刺更恰当一些。

      狱长口口声声,“我在尽我的力量给他们(犯人)谋利益,我仍旧在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换了别人处在我的地位,根本不会这么办。要知道,这种事谈何容易:这儿有两千多人呢,而且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人应当懂得怎样对付他们才成”。可就在他的控制下,却允许体罚犯人。由出名的力气大的看守,用树条抽打犯人。琴声是要人欣赏的,却震得让人不好受。狱长体罚犯人,是对他“减轻他们的痛苦”的极大讽刺。

      涅赫柳多夫为给马斯洛娃伸冤,来到彼得堡。他在枢密院,见到“许许多多非常有礼貌的、干净的文官”。在上告委员会沃罗比约夫男爵家里,也见到“穿制服的青年文官”。在上告委员会的一个办公室,涅赫柳多夫又见到许多漂亮的文官,干净,有礼貌,从装束到谈吐都规规矩矩,讲起话来又清楚又严厉。

      小说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一再写这些漂亮的文官呢?其实,这又是在不自觉地讽刺。因为这些年轻的文官,都在向那些枢密官、大臣、副检察长、将军学习,向他们学会草拟和看懂公文、仪表庄严,将来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毫无原则,却每年向政府领取大笔的酬劳。

      而这些枢密官、大臣、副检察长、将军,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有权减轻彼得堡囚犯们厄运的人,是一个立过赫赫战功,而头脑昏聩的老将军。他的赫赫战功是,“他统率着剪短头发和穿着军服的俄罗斯农民,使用枪支和刺刀,屠杀过一千多名保卫自己的自由、家乡、亲属的人。后来他在波兰工作,在那儿又驱使俄罗斯农民犯下许多各种各样的罪行”。

      伊万▪米哈伊洛维奇伯爵(涅赫柳多夫的姨夫),是一名退休大臣。他的仪表非常庄严,可他在必要的场合不但能够装出傲慢的样子来,他又能够奴颜婢膝到心悦诚服和卑鄙下贱的地步。

      枢密官沃尔夫是一个不论政府要他办什么事,他无不像奴隶般地照办的“十分正派的人”。他担任省长的时候,“竟然干出了这样的事:那里有好几百个无辜的人民,只因为爱他们的民族和辈辈相传的宗教,他就横加摧残,弄得他们倾家荡产,判处他们流放和监禁”。

      副检察长谢列宁“是个很好的人”“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本着良心办事的”。可在马斯洛娃的案件上,不顾确确实实没有犯罪的事实,却在形式上挑毛病,“认为申请撤消原判的各种理由都缺乏根据,主张维持原判不予更改。”

      这些青年的,将来要成为枢密官、大臣、副检察长、将军的“许许多多漂亮的文官”,就是对沙俄整个官僚制度的讽刺和揭露。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使人物形象鲜明、深刻,使小说的说服力大增,对沙俄腐败的司法制度的抨击更加强烈。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复活》中托翁的讽刺笔法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aiqingzheli/23940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烟轩琴台烟轩琴台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31
      • 获得积分:618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70.*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