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应邀陪先生观展,合用的两个展厅还在布置中,我们一行先睹为快,一边陪着先生浏览作品、聆听先生解读深意,一边品味引言释文,感受先生彼时心境,作隔空观想。
大展以愿为题,以和为念,分为三个篇章,作品凡222幅,加前言结语,若干引文,构成现代意义上的展陈体系,蔚为大观。
入展作品简约而不简单,诗书画印皆是学问,题款留白也大有文章。
踏入展厅,“愿天下祥和”几个大字平心静气,似是郭因先生跨越世纪的殷切祈愿,直击人心。我们在标题前留影,感受到先生的欣喜与快慰。从选题可见,百岁高龄的他,用一生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沉淀,执着于在宣纸上勾勒出对世界最美好的祝福,抒发了先生对人间万物的品评,让我循序渐进地读懂这位美学大家的赤子之心与大爱情怀。
先生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瑰宝,更蕴含着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其包容天下的胸襟、对人生的关怀和对真理的追问流诸笔端,他对艺术的追求和自醒自律精神,也在笔墨间悄然流露,每一幅小品,每一段引言,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是徽州人”,先生嘱意在组画前停下,一句一句朗声念出前言说明,犹如孩童找寻回乡之路。先生对徽州的深情,更是贯穿了整个展览。徽州的青山绿水,白墙黑瓦、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那山巅的青松,那层叠的峰峦,那精巧的水口和虚幻的薄雾,无不饱含着他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每一幅描绘徽州的作品,都像是一首抒情诗,诉说着他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他用独特的简笔,记录下徽州的美,传承着徽州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爱上徽州。这种对故乡的深情,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他内心最柔软的牵挂。
漫步展厅,郭因先生对绿色美学的倡导如同一股清泉,浸润着每一幅作品,也流淌进观者的心田。那些描绘自然山水的画作,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纯净世界的大门。一幅《三重山一片林》,以浓淡相宜的墨色晕染,近处的树木枝叶繁茂,用灵动的笔触勾勒出叶片的脉络,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过时的沙沙作响;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留白之处恰似缥缈的仙气,给人以无限遐想。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外在美,更通过细腻的笔触传递出万物生长的蓬勃生机,让人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共生的紧密联系。先生的绿色美学,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他以艺术为媒介,批判着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与征服,倡导人们以谦逊、尊重的态度与自然相处。他要“身似浮萍难自主,心如古井不生波”,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社会,都要以自持为先,克服欲望带来的破坏与灾难,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先生以百岁之身办展,绝不为名利之图。相反,他所要表达的一定有其毕生所学所思所悟所感。为此,我之观展更留意于先生这方面的寄托,好在先生也没有为难于我,点缀在展线中的引言、书写在作品里的联句,加上随处可见的题款,或直抒胸臆,或意有所指,留恋其中不时让人心领神会,又或哑然失笑,感叹:要言不繁,大音希声。
先生早年历经磨难,所以总是用谦卑的视角看待人世,在他的笔下,没有轻松得来的成功,多的是那些对苦难的反思。他深知,制度建设是国家繁荣稳定的根基;只有人民富裕了,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书作“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落笔雄健,饱含深情,进一步表达了他对藏富于民理念的坚守与呼吁。相较于艺术手法,先生更多的是关于民生的思考,在《题画山水》中,先生写到“抬望眼,怜万山多秃,雾多粉尘,虬松孤独。愿世人猛然惊醒,使大地生机蓬勃,让众生同乐。”先生用画笔写出的悲悯,已无限地接近于宗教般的虔诚,寄希望社会能够重视民生,让财富真正流向百姓,让人民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
郭因先生对和平的崇尚,同样在书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先生经历过动荡的年代,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所以他用艺术的力量,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守护和平。那些描绘乡村生活的画作,一如世外桃园,勾勒出一幅岁月静好的图景;一幅幅作品,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冲突的暴戾,只有宁静祥和的画面,传递着对和平的向往与珍视。展览以“和平万岁”作结,恰似先生对每一位观者临别时郑重的叮嘱。这种对和平的执着追求,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触动着每一位观者的心灵,也让我更加明白,和平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捍卫。
最令我折服的是郭因先生对思想自由的推崇。本身,他的书画风格不拘一格,既有传统的笔墨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艺术元素,展现出一种自由简约的创作态度。他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突破创新,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那些小品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他的座右箴言和思想写照。先生多次引述杨万里的《桂源铺》句,常以“万山不许一溪奔”入书入画,又总是自豪地称为胡适先生的同乡,可见这种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其来有自。他一生坚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我的坚守。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更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在追求艺术和人生的道路上,要敢于突破自我,勇于表达,保持思想的自由与独立。
黑格尔说艺术作品经过了人类主体精神的中介,是反思的结果。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艺术的品评和对美学的执着上,我想先生的思虑不会达至如此化境。先生工于书画,更精深于文学,对落后的反思和对极权的批判,会不经意地体现在一些看似寻常的作品中。展至半程,先生还是把想说的话说了出来,“万境尘缘尽息,一轮心月独明”“统一是包万物而统之,求同存异。一统是齐万物而一之,灭异求同”。在《冲寒迎春图》里,一枝兰花勇敢地活出自我;在《青松耸立》图中,先生讴歌的是破除专制的奇迹。每一幅描绘山水的画作,看似平淡无奇,却都暗藏新安画者的深意。这种描绘与压抑、单一的社会氛围形成鲜明对比,无声地表达着对平等社会的向往,批判着极权对人性的压制与扭曲。
先生的自律同样贯穿于他的艺术与思想之中。在书法作品中,那些工整的字迹、严谨的布局,无不体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的高标准与严要求。每一笔、每一划都经过深思熟虑,展现出一种克制与自律之美。先生曾说:“我要有掼蛋的时间不如多读几本书”真的是让人汗颜。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践行这一理念,在为人处世方面也以身作则。他一生淡泊名利,不追逐世俗的荣华富贵,而是专注于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以高度的自律精神不断提升自我。他的这种自我约束精神,不仅成就了他在美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为后人树立了道德与精神的标杆。
走出展厅,先生简略的笔画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用百岁人生,诠释了绿色美学的真谛,传递了对和平的向往,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彰显了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以艺术的手法进行思考和批判,始终寄托藏富于民的希望,展现包容天下的胸怀,践行自我约束的精神。
有人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以为,郭老用画作为我们呈现美的山峰,用书法把我们带到知的海洋,用箴言引领我们仰望星空,用哲思化度我们到达心的彼岸。
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先生的艺术源于生活,更回归到生活,妥贴地走向关怀社会、关注民生、倡导和谐、追求自由与真理的高度。愿天下祥和,这是郭因先生的心愿,也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