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创建了吃货这个词条,自称吃货,当之无愧。中国人日常饮食烹饪之繁琐和吃食之讲究,放眼寰宇,天下无双。二十四节气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和农耕文化。农耕的本质是为了果腹。每个节气都有一道美食承载仪式感。如果说吃一顿野菜,是春天的盟约,那么春分的仪式感,是吃一碗清鲜的荠菜馄饨。
是年春,蜀中雨水来得特别勤,春寒徘徊于盆地。人宅成了待字闺中的姑娘,渴望阳光洒满大地,去大自然接受花朵的朝拜。春雨有灵,春分前夕,果断停了。那日清晨,天色比前日亮堂,东方有了曙色。早起的鸟们,在小叶榕树枝上叽叽喳喳讨论着谁的窝搭在向阳的枝头,心头顿有雀跃。
电话铃声响起。一个沉沉的包裹从河南沈丘出发,途经三个驿站八百里加急,36个小时后运抵成都。告知赵姐收到包裹后,开始拆封,其中有一包不起眼的荠菜。不起眼,指颜值、色泽不如网络图片来得鲜亮!颇有些黯然:到底不是现采摘的。
这时,赵姐发来消息,用十分的耐心教我怎么打理、储藏,并分享了荠菜入馔的几样美食。做包子馅儿讲得最为详尽:荠菜,与豆腐、粉条和萝卜丁一起炒好,淋点香油,待冷却后包包子!
这段话打动了我,或是启发了我。嫣然一笑,心里已有了主张。思忖着几个好朋友一起包饺子,将千里之外跋山涉水而来的野菜做成珍羞,同享春日夜宴,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滋味。我在群里吆喝程征:程姐,你会包饺子吗?我有荠菜。
她回:不会!
最后,我单干。
在烹饪方面,自认为是有些天赋的。我没包过饺子和包子,但包川渝人的家常美食抄手(北方称大馄饨,南方叫云吞,形状略有不同)却是很拿手的。遂离开电脑,绾了长发,把荠菜拿出来清洗。想必赵姐打包前,已精挑细选过,一点没丢头。洗净,分成两份。一份撰干水分用保鲜盒装了放冷冻室储藏,另一份即刻解馋。将一部分切碎,淋了些香油锁住水分,换了衣服和鞋出门。
一个人有热衷的事要做,劳动也变得轻快起来。
家到切面坊有一段路。春日和煦的阳光不期而至,恍若故人。临近晌午,街头的人不多,春风轻柔地撩起我的长发,太阳光在眸子和头发上跳跃,与风捉迷藏。
买了面粉、瘦肉、豆腐干、生菜。回到家,从冰箱里拿了腊肉解冻,接着和面、醒面、洗菜、烧水泡发粉丝、剁肉馅儿、拌馅儿、切面皮,包抄手,忙得不亦乐乎。
包抄手的过程,有种丰富的安静,令我沉溺。
每次包抄手都会想起父亲。大年初一吃抄手是家乡沿袭已久的风俗。年少时正月初一晌午与父亲一起包抄手的场景千百次重复。父亲无意识的启蒙,家庭成员分担家务劳动的体验,以及一起干活儿的家庭氛围,成为我记忆深处最温暖的部分。当抄手在竹器里一字排开,成为我手中的生活艺术,劳动,不是劳累,而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包抄手的某一刻,哼唱起一首歌:高高的青山上 萱草花开放/采一朵 送给我 小小的姑娘/把它别在你的发梢 捧在我心上/陪着你 长大了 再看你做新娘......想起我的女儿,也是一种常态。不知她包抄手的时候,是不是也很享受?会因想起与我一同包抄手的时刻而倍感心暖。
当蓉城的阳光倾洒在阳台,我仰头看了看天空。中原大地正阳光普照,蓝盈盈的天空下,那个剜荠菜的身影,醉在辽阔的麦田边,温暖而美好。时节知味,人间偏安。
一并想起的,还有一些浪漫的事。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恩宠。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惦记,那是多大的福分呵!
包了两篮抄手。收拾好桌子和物什,烧水煮抄手。
烧水的时间,择一棵小葱,洗净切末,几片生菜叶切段。水开,抄手下锅,简单调料。往白瓷碗里滴几滴香油、麻油、淡盐。打汤,起锅,撒上葱花,一碗热气腾腾的荠菜抄手就大功告成。清鲜扑鼻的家常小吃,舌尖未尝,令胃先动。果然,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包抄手的时候,荠菜的手感不同于芹菜,也有别于白菜和韭菜。荠菜猪肉馅儿,多包点,皮薄馅儿大,看着浑圆,但不会像芹菜、白菜和萝卜馅儿,因水大而导致面皮塌陷或漏汁。焯水的荠菜,不像芹菜、白菜和菠菜等叶子菜,稍微煮久一点,就软得一塌糊涂,不成形了。荠菜有意想不到的韧劲,包在面皮里显得紧致。质感、触感不同,口感也不一样。风味独特,嫩气又有嚼劲。尤其那一股子清香味,爆开,惊艳了味蕾,再在唇齿间回环,但每一次舌尖触及又都是新的鲜的,其清、鲜和香,恰恰是园种的蔬菜拼尽一生欢也遇不上的倾城色。虽然经过长途运输,看着色泽和生鲜稍欠,诚如赵姐所言“不影响口感”。今春的第一口春,将荠菜的鲜香定格于2025年春分。
不是第一次吃荠菜馄饨,但吃新鲜的荠菜馄饨却是第一次。
汪曾祺先生在《故乡的野菜》中,写到江南春宴的两个前菜,即杨花萝卜拌海蜇和拌荠菜。春天的萝卜在不同的地区均有代表性,北京的水萝卜,山西的心里美。两个凉菜用语寥寥,写荠菜,焯、切、拌、浇,简洁明快。浇点麻酱、油醋,只那么一碟,只那么轻轻浅浅的一句话“拌荠菜总是最受欢迎的”,整个春天的华丽、生动潋滟铺呈于眼前。如法炮制,果然,舌尖春色无垠。
汪曾祺先生说,荠菜用来包大馄饨,他家乡不那么吃,只吃纯肉馅儿的小馄饨,也不炒荠菜吃。我替先生一一尝试了。不仅包了大馄饨,还炒了荠菜。炒荠菜纯属突发奇想。将腊肉丁煸出油脂,倒入同样切丁的豆腐干儿、粉条和荠菜碎,翻炒,淋点麻油就起锅。待上了餐桌,味蕾的感受不胜其妙。腊肉和豆腐干儿的老味与陈香,与荠菜的清鲜在唇齿间遭遇、碰撞,腊味渗透、荠菜化解,层次突出,味道丰满,绝!
妥妥的一荠三吃。
2025年春将半,正值寻春时收到荠菜。野菜在春天的意向,被重新叙述、并不断沿袭。远道而来的荠菜,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蓬蓬勃勃、活力盎然的春,更是一种希冀。
春分前夕,盆地阳光有了,春天也有了。
2025年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