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关中娃,也是山东移民的第五代后裔。在这片关中大地上,自幼我就感觉自家过年和本地老户人家有些不一样,这些细微差别,就像岁月长河里的独特石子,被我一一拾起。
临近年关,关中本地的乡亲们就开始忙活蒸花馍,造型大多是憨态可掬的动物,像威风凛凛的老虎、温顺可爱的兔子,寓意着来年的平安吉祥。而我们家,沿袭着山东老家的传统,更热衷于蒸枣饽饽。白白胖胖的面团上,点缀着一颗颗饱满的红枣,如同冬日里的红宝石,在热气腾腾中散发着家的温暖。大娘蒸枣饽饽时,手法娴熟,那面团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不一会儿,一个个精致的饽饽就摆满了案板。她说,这枣饽饽,不光是吃食,更是对祖先和故乡的念想。
大年初一一大早,山东村的拜年队伍就热闹起来,人们走街串巷,见面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欢欢喜喜地收着压岁钱。我们家拜年的方式则带着浓浓的山东味儿。天还没亮,伯父就把家里的男子都叫起来,穿戴整齐,先在家里给祖先牌位上香磕头。香雾缭绕中,伯父神情庄重,口中念念有词,像是在和祖先诉说着这一年的生活点滴。拜完祖先,我们才出门,按照家族辈分,挨家挨户去拜年。每到一家,男人们先在堂屋给长辈磕头,女人们则在一旁说着吉祥话。这种传统的拜年方式,虽然有些繁琐,但却让家族的凝聚力在这一跪一拜中愈发深厚。
在供养先人这件事上,关中本地和我们家也有差异。本地人家大多会在除夕傍晚,带着纸钱、香烛去祖坟祭祀,将食物和酒水供奉在墓前,和逝去的亲人“一起过年”。我们家除了去祖坟祭拜,还会在家里设一个供桌,从腊月三十开始,就摆满了各种贡品,有枣饽饽、水果、点心,还有热气腾腾的饺子。供桌上的蜡烛日夜长明,香烟袅袅不断,一家人进出堂屋,都会下意识地给祖先牌位行个注目礼,像是在告诉祖先,家人一直都记挂着他们。
作为九零后的关中山东移民后裔,这些独特的过年习俗,承载着祖辈们的乡愁与眷恋,从山东老家一路跋涉,在关中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它们是我童年最温暖的回忆,也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文化烙印。每一年的春节,在这些习俗的传承中,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背井离乡、艰苦创业的身影,也更加懂得珍惜当下,铭记家族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