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节日散文
文章内容页

梨花风起正清明

  • 作者:汪云寿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03 00:06:36
  • 阅读0
  •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时节觉春好,此时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万物复苏,自然也成了诗人们即兴抒怀的好题目:“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沾衣欲湿杏花雨,拂面不寒杨柳风”;“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最爱清和天气好,绿畴千顷露秧针”;“燕舞东风,鱼跃蛙鸣”……如此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

      古人笔下的清明诗,众若繁星,读来妙趣横生。“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杜甫的绝句,活灵活现勾勒出了始于唐代的民间踏青习俗。而宋代诗人吴惟信则惟妙维肖地描绘出人们赏景游春的动人场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古代的清明节,在民间还有踢球、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宋人黄峪的“未到清明先焚火,还依桑下系秋千。”说明当时打秋千相当普遍。唐代诗人高骈的“夜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风筝竞放的情景。而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成为吟咏风筝之绝唱。

      清明祭扫的古诗中,南宋诗人高翥的七律《清明》令人叫绝;从“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那份真情,到撼于“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那份寂寞,诗人在清明祭扫的特定情景中抒发“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感慨,含意隽永;从受祭者的角度说,他在活着的岁月里,必须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应该理智而聪慧的享受人生的乐趣;从施祭者的角度说,他们必须珍惜与亲朋好友同呼吸、共命运的分分秒秒,让所有亲人、朋友都能醉于你用爱心酿造的美酒佳酿之中,深切感受到你给予的快乐与温暖。这种哀思与寄托虽然飘渺,但却把诗人最真实、最可亲可敬的内心感受真真切切体现了出来。须知,亲人离世,所有“寄托哀思”乃至“救赎性”的祭奠;都不过是种自我安慰,对逝者毫无意义。

      在诸多有关清明节的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明》诗是杜牧在池州刺史任内游杏花村所作。杜牧是个有气节、有抱负、有个性的人物,“虽宰相之孙,少年科第,恁籍甚好,才华亦高,但是他一生仕宦并不很得意。”(见《杜牧诗选》)他在朝廷遭受权贵排挤,长期远离家乡在外为官,真可谓“正凄迷,天涯羁旅”。清明节正是外出踏青和上坟祭扫的日子,杜牧出游遇雨,思绪万千,想寻酒小饮消愁,借“欲断魂”抒发他的羁旅情怀,也由此留下这首名闻遐迩的千古绝唱。这首诗,长期以来,家传户诵,还产生了不少趣闻轶事。这也可叫作“佳作效应”吧!

      社会发展到今天,清明节乃至清明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每年清明节前后,共青团、少先队组织,高举着团旗或队旗前往革命烈士陵园或革命纪念地,举行新团员入团仪式和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仪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春游风景线中的一个亮点。

      1955年清明节,郭沫若曾为张家口革命烈士纪念塔赋诗一首:“烈士丰碑何巍峨,空中荡漾红旗歌,长垂塞上风云占,民族精英永不磨。”1976年丙辰清明节,天安门广场革命诗篇数不胜数,其中即有不少仿效《清明》一诗格式而作的,如“清明时节人纷纷,纪念碑前欲断魂;借问怒从何处起?红墙那边出妖精。”等等,字字千钧,铿锵有力,缅怀周总理,怒斥“四人帮”,今天读来,仍然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审核人:凌木千雪】
        上一篇:过年

        标题:梨花风起正清明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jieri/23969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雾都浪漫雾都浪漫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28
      • 获得积分:527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70.*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