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逐梦之路》这本散发墨香、图文并茂的自选集,阅读内涵丰富、语言生动的作品,仿若看到作者解家忠先生一路逐梦的前半生。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数十载岁月沉淀的人生阅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令人受益匪浅。作者以朴实细腻的文笔娓娓道来,令人阅读起来心情轻松愉悦。
一本书,一个梦
顾名思义,《逐梦之路》是一本关于讲述作者坚守初心,用心筑梦、追梦、圆梦的个人自选文集,解家忠先生以87篇散文随笔及诗歌作品,以点带面,呈现出工作以后从青春到中年,在不同岗位上逐梦前行的真实故事。
这个梦,是作者教书育人的事业梦,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修身养性之绮梦,也是在生活的沃土不断耕耘的文学梦。
在第一辑《教育情怀》中,共收录13篇散文随笔。主要内容为作者撰写的工作札记、教研感悟、教学论文,以及参加学习培训的调研报告等。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样的作品属于大散文范围。文章中记述的是工作的痕迹,描绘的是岁月的年轮,表达的是丰盈的情怀。
阅读作品可以从中了解到,作者的工作历程始于1982年7月,当时从巴州第一师范学校语文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红旗厂子女学校任教,教两个班的语文。循着时间的轴线,透过文章的脉络可见作者作为教师尽职尽责,从事教学改革亲身实践,开展特色教学有声有色。让读者了解到优秀教师上公开课的场景,参加教研交流活动的收获,以及在工作实践中如何提升教学能力。这样的故事能让年龄相仿的人不由自主地回首往事,让同行业的读者产生共鸣。
铺开作品,宛如打开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让读者了解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全国上下改革开放的浪潮,教育改革同步而行。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解家忠先生倾情尽心,探索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爱上语文和写作。在他的心中和笔下,教书育人是老师与学生“双向奔赴”的美好愿景,是一种教学相长的上下求索。
时至1992年12月,十余载春秋悠悠。作者一边教学赋能,一边学习汲取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历从中专达到大学本科。与此同时,文学的种子也在青春的泥土中悄然萌发,蓬勃生长。
从作者厚重的书页间流淌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无数个执笔为灯、以墨为舟的青春倒影。那个在黑板前洒播汗水、在百花园里播种修剪小树花苗、在书山耕耘梦想的青年教师,最终让文字带着美好的愿景向着远方展翅飞翔,心中的文学梦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阳绽放。
虽然,此后在改革的大环境下,作者所在的工厂面临破产,他被调至巴州党委组织部工作,离开他热爱的教育行业。但他对文学的热爱情怀始终有增无减。直到2005年被调至巴州电大担任纪委书记,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党务工作,并担任文史类科目的授课教师,终又找回心中深藏的教育情怀。期间,他在《新疆教育报》《师训报》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并以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特级教师魏书生作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奋力前行。后来又到巴州教育局和红旗技校担任领导,直到退休。2016年11月20日至12月9日,他参加自治区人社厅组织的“新疆技工院校领导力提升班”,到德国学习培训,写出很有价值的考察报告。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他始终爱岗敬业且笔耕不辍。从中专毕业后不断学习,最终取得新疆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并完成在职研究生教育。
几段路,满怀情
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处于什么阶段,处在什么位置,作者都饱含深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梦想。在第二辑的《走心随笔》中,共选入14篇散文随笔。时间跨度从1985年到2022年底,作品内涵丰富,从不同视角记录岁岁年年的生活滋味。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用心用情记录的文字既是心灵的吟唱,也是时代镌刻的印痕。尤其是作者描写的红旗厂的自然风景、历史沿革、近40年的发展变化,以及红旗人为纪念建厂50周年的隆重聚会等内容,不仅从一个侧面写出一段艰苦奋斗、携手共进的时代故事,也描绘了一段难忘岁月的生活面貌。作者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勾勒出“红旗人精神”的时代画卷,确实具有“存史”的价值。
阅读作者1985年8月、2010年11月自愿献血的经历,让我想起自己和身边许多人自愿献血的经历,想着那鲜红的血液可能流入另一个生命,充满活力,焕发生机,心中情不自禁地涌现出一股暖流。
看到作者记录的从2007年开始,每年在库尔勒孔雀河畔拍摄天鹅的故事,我的眼前不断浮现库尔勒市民每年看天鹅、喂天鹅、护天鹅、拍天鹅的和谐场景。
看过作者所写的巴州第一师范同学毕业30周年聚会、毕业40周年聚会故事,2012年4月红旗厂子校同学50岁在梨城聚会的感悟,以及2013年“五一”期间大学同学毕业20年到“火洲”聚会、旅游观光的游记,令人想到许多往事,在文字中引起共鸣。
相信人到中年的人,都会想起曾经的小学、中学、中专或大学同学,因为同窗情谊是岁月赠予每个人的一份珍贵财富,即使不常提起,却始终难以忘记。
作者是一个充满大爱的人,作品中那些回忆悼念其岳母、好友、原红旗子女学校校长的作品,不仅是心灵的慰籍,也是永恒的纪念。他以沉默的文字,让自己心中敬爱尊重的亲友在作品中“重活”一次。
曾经作为教师的解家忠先生,于2019年4月退休后,重新到老年大学去学习,并对学习生活进行详细记录。也许是曾经的“职业习惯”吧,终身学习“充电”的理念早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态度,读书、学习、写作,是他始终未曾放下的重要之事。
守初心,携爱行
一个对人生、对生活、对世间充满热爱的人,总会坚守初心、与爱同行。他对人生的感悟是多方位的,对生活的态度是充满自信的,对人世间的感知更是细腻温暖的。他比一般人更善于体验和总结,对外面的世界更多一份包容和独立思考。
作者在第三辑《有感而发》中,收录了《给儿子的一封信》,表达自己作为父亲对儿子的牵挂、鼓励、心灵上的平等交流和正向引导,情感真挚,语气委婉,内容朴实而令人深思。其余15篇评论文章是作者1991年至2019年期间,创作发表在新疆教育学院《师训报》《新疆日报》《巴音郭楞日报》《库尔勒晚报》等报刊杂志上的影评、时评、新闻信息以及通讯稿件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孩子的教育、对事业的追求、对时代的认知、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在第四辑《山水寄情》中,收录了2010至2023年创作的37篇游记。其中有时逢培训期间到故乡山东游览“一山(泰山)、一水(泉城趵突泉)、一圣人(孔子)”的体验。阅读作品,我们可以与作者一起感受他第一次到山东曲阜(孔子故里)进行文化寻根之旅的见闻感悟,再登泰山的体验,以及再游李清照故里(百脉泉公园清照园)的见闻。可以循着作者的脚步,寄情于山水之间。
作者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融入笔端,倾情记录与亲朋或驴友一起游玩博斯腾湖、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山里的清水沟、塔里木河阿其克河口分水枢纽和罗布人村寨、北梁草原和库尔楚大峡谷、巴伦台及韭莱沟等地的所见所闻,以及2016年11月到德国考察学习的散记和所感所悟。还有第一次到铁门关徒步的经历,第一次冬季到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南疆第一家滑雪场)滑雪的体验,到距库尔勒60多公里的罗布泊神秘大峡谷探幽访古的故事,让读者也同样开阔了眼界。
每一次旅游都有记录,作者不仅用眼睛看,还用心看、用镜头定格,用笔记录。既有眼前的生活,更有诗和远方。
既然选择一条逐梦之路,就要纵情山水,且歌且行。在第五辑《直抒胸臆》中,作者收录7篇诗歌作品,诗以言志,情韵飞扬,这样的浪漫,当属解家忠先生。
阅读《逐梦之路》,让我相信,文学梦是生命的火种,能点亮前行的道路;教育情是润物细无声的坚守和付出,体现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理。而生活本身,始终是生机盎然的诗篇,让逐梦者的行囊永远装满春花秋月、晨曦星光,始终充满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