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喝多了,容易上瘾;戏听多了,容易痴狂。在东北,老少爷们儿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在河南,也流传着“宁可不找裁缝,不能不找马金凤”这句趣谈。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实实在在地道出了戏曲在咱老百姓心中的分量,也说出了我对戏曲打小就扎根心底的热爱。
我对戏曲最初的印象,要从儿时说起。那时候,乡村生活单调得很,没什么好玩的。夏天晚上,月光像给院子铺上了一层银霜,老人们摇着蒲扇,在树下唠起戏里的故事。他们讲包拯铁面无私,怒铡陈世美;讲李彦贵家道中落,挑着水桶走街串巷卖水;还讲王宝钏在寒窑里苦等丈夫十八年,一等就是一辈子。到了冬天,大伙围在柴火堆旁,火光照着每个人的脸。老宋头和老赵头跟较上劲似的,你一段我一段,争着讲《花枪缘》《诸葛亮吊孝》《穆桂英挂帅》。他俩讲得绘声绘色,胡子随着说话一翘一翘的,我们这群孩子听得着迷了,连该回家睡觉都忘得一干二净。虽说老人们讲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但那些忠是忠、奸是奸的情节,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明辨是非的根苗。
村里来了戏班子,就跟过年一样热闹。我们一群孩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手里举着糖葫芦,可眼睛却死死地盯着舞台。比起糖葫芦那股甜腻味儿,舞台上传来的悠悠弦子声,更像一只无形的大手,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给抓住了,拽进了戏曲里那个奇妙的世界。我渐渐明白脸谱的学问。红脸忠义、耿直、有血性。代表人物关羽,红脸凸显了他对刘备的忠诚以及义薄云天的气概。黑脸刚正、勇敢、铁面无私。包拯的黑脸,体现了他不畏权贵、公正廉洁的品质;张飞的黑脸,体现了他的直爽和勇猛无畏。白脸谱代表阴险、奸诈、多疑。代表人物曹操,白脸揭示了他的狡诈多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特点。 记得有一回,演陈世美的演员到我家吃饭,我奶奶一瞧见他,脸瞬间就拉了下来,一边骂着“你这个没良心的”,一边作势要打。演员吓得脸都白了,赶忙解释:“大娘,我是演戏的,不是真陈世美!”可奶奶根本不听,依旧不依不饶,最后大队没办法,只好换个人来吃饭。
时光过得飞快,我大学毕业工作后,本以为忙碌的生活能冲淡我对戏曲的喜爱,没想到这喜爱反而越来越深。只要一听说附近哪个村子有戏,我就跟着了魔似的,骑着那辆自行车,吭哧吭哧地跑上多少里地去听戏。
有一回,四十例外看戏,回家的路上,老天爷像是突然发了脾气,下起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砸在身上,我浑身瞬间湿透,雨水模糊了视线,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骑。回到家后,我发起了高烧,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可只要一闭上眼睛,舞台上演员们的身影就浮现在眼前:那激昂的唱腔,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过,让我浑身热血沸腾;那婉转的韵律,又如同山间潺潺的溪流,余音绕梁。一想到这些,我心里就觉得特别满足。后来,我有幸现场观看了马金凤、牛得草、申凤梅等戏曲名家的演出。马金凤老师饰演穆桂英时,一登台,台下瞬间掌声雷动。她眼神里透着一股英气,一招一式尽显巾帼英雄的风采,仿佛穆桂英从历史中穿越而来。牛得草老师扮演的七品芝麻官,一出场就让人忍俊不禁。他丰富的表情、独特的台步,把那个诙谐幽默的小官儿演活了。申凤梅老师饰演的诸葛亮,扮相十分讲究。她在台上一亮相,举手投足间尽显一代名相的儒雅与威严。她的表演十分自然,随着唱腔和音乐的起伏,用眼神和手中的羽扇巧妙地传递出人物的心思,让诸葛亮这个角色跃然眼前。
如今,我对戏曲的热爱丝毫未减。闲暇之余,我还自己动手写了二三十段歌颂家乡的豫剧、越调片段。我还和李老师一起创作了大型历史剧本——《毛遂清歌》。当看到演员们在舞台上演唱我写的戏,再把演出录成视频反复观看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今年,县城南边的田庄和司马堡两个村为了庆祝节日,各唱五天大戏。消息一传开,十里八村的戏迷们都跟赶集似的赶来了。戏场里热闹得像炸开了锅,爆米花、香肠的香味四处飘散。老人们一大早搬着小板凳,抢占前排的好位置,眼睛紧紧盯着舞台,脸上写满了期待。因为我对戏曲了解得多,一来二去,就成了大家眼中的“戏曲通”。有人过来问我剧情,我都会耐心地讲解,从戏曲的历史背景,到角色的性格特点,知无不言。
看着热闹的演出,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唱戏得花不少钱,这些钱都是从哪儿来的呢?经过一番打听,我才知道,过去是挨家挨户按人口收麦子来筹备经费。记得有一年,村里筹钱唱戏,张大伯家虽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还是二话不说,扛了一袋麦子过来。现在主要靠庙上的油火钱和热心人的捐款。有个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老乡,为了表达对家乡戏曲的热爱,一下子就赞助了一场戏。村里的普通村民,也都量力而行,几百元、几十元,甚至几元,都是大家的一片心意。
更让人高兴的是,在戏场后台,我看到了几个年轻的身影。他们是戏曲社团的新演员,有的在认真整理道具,有的在精心布置场地,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对戏曲的热爱。清唱时,还有三个年轻戏迷勇敢地登上舞台,虽说一招一式还稍显稚嫩,但台下的观众都毫不吝啬地送上热烈的掌声。看着前排头发花白的老戏迷和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我仿佛看到了戏曲传承的希望。
一次戏散场的时候,我遇到了八十岁的二舅。他大老远骑着电动车赶来听戏。我心疼他年纪大,苦留他吃饭,二舅却笑着摆摆手说:“不了,你妗子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望着二舅离去的背影,我既敬佩他对戏曲的痴迷,也为他和妗子之间那份质朴而深厚的感情所打动。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曲里,有忠奸善恶的较量,有悲欢离合的故事;生活中,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有相聚别离的无奈。戏曲从生活中来,又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在悠悠的弦音和袅袅的唱腔中,我不仅看到了过去的回忆,更感受到了戏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它对生活的独特诠释。未来,我不仅要在戏韵中品味人生,更要为戏曲的传承出一份力,让这颗民族文化的明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