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5年初春,一连下过几场小雨,室外的垂柳新芽初绽,然而寒气却仍然有些浸人肌肤。在毗河边的茶楼里坐着两个老男人——一个是我,一个是《赵家沟》一书的作者刘元兵老师,我们正聊着一段关于故乡有趣的文字。
那时,我与这个老男人之间,其实只隔着一张茶几,微绿的茶汤还冒着热气,在彼此面前萦绕。透过淡淡的雾气,我看见一张面色苍白、清瘦的脸。那张脸迎面而来,依旧一如既往地笑,笑的动作把那张老脸拉得有些变形,在深浅不一的沟壑之中,却让人看到岁月的沧桑和辛酸——谁知道里面藏着人生的什么意义呢。
“我的《赵家沟》一书已经写完,你帮我看看,提提意见吧。”他一面呷了一口茶,一面低头微笑,那样子极像羞怯的姑娘。
我在手机屏幕上点开了他的文稿,粗略地翻看了一阵,不禁大为惊诧:近400页,20余万字的一本大书,却仅仅用了一年时间,被这个清瘦的、疾病缠身的老男人一个字一个字地在电脑屏幕上敲完,可以想象,多少个孤独的白天黑夜,那些墨黑的线条,在闪着荧光的屏幕上跳出来;在一双渐缓而笨拙的手里跳出来;在一个充满文学与热爱生活的男人心里跳出来……
二
赵家沟,对我来说,是一个极熟悉又陌生的小山村,又是一个极普通又富于诗意的地方,那是一代又一代农人们的生活之地;是一代人梦想开始的地方;是一方田园山水,是人情,也是故乡……
倘若出蓉城东北,行不过百公里,便是连绵不断的小山丘——说山,那是对这方土地的抬举,它没有那么高耸与挺拔,也没有苍劲的树木和嶙峋的岩石,远远地看,只不过是一堆堆的土包,所以,赵家沟的农民称那些山包包为“梁子”。那些红土地铺展开去的田野、沟陇,以及沟陇尽头的水库,水库边蔓生的芦苇……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辛酸和期望,也留下了乡村孩子美好的记忆。
说它熟悉,是因为赵家沟与我的故乡风岭村,只隔着一匹梁子——赵家沟在东,风岭村在西。这本小说里所涉及的地名,于我而言再熟悉不过,很多地名留传下来的美好故事,在一代代赵家沟人和风岭村人的心里刻下了永久的印迹,——虽是不同的村庄,却拥有同样的故事,那么这些不同村庄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与小说的作者一样,骨子里都保存着相同的文化元素。不仅如此,关于这本小说里的人物,以及小说里的故事情节,我不但熟悉,而且大多亲身经历过,只是岁月的风,无情地从我经历过的人生道路上吹走,那些行走的脚印被风带来的沙粒掩埋了,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影子。
现在眼前的这一本书,一页一页地翻开去,倒成了一部关于故乡的老电影。书里的梁子、田野、竹林、庄稼;人们的劳动、打骂、人情风貌……以及生活的场景,一一在我眼前浮现,我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时候,我背着一个书包,赤着脚,穿过赵家沟村外的泥泞小路,老队长坐在堂屋外的门槛上,对着我大喊:“勇娃儿,要迟到了,还不跑快些!”
故乡是作家的创作源泉,也是文学的根,这是我与刘元兵老师共同的认识,然而他却把故乡装进自己的生命旅途之中,而我老在“故乡”这两个字的上面游走——我刻意地想把“故乡”二字雕刻成我想要的模样,而现实却是——我不能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它的任何东西,它的红土地里埋藏的生命元素,没有任何一个游子可以带走,所以对于赵家沟的情景,我又显得那样的陌生。
我以为,那些红土地不过是我生命里留下的一个印迹,如果没有眼前这部书,以及作者为故乡所保有的情怀,我几乎会把那些生命的过往从脑子里抹掉。我用极标准和充满所谓美的语言记录故乡,那些记录的每一段关于故乡的文字,于人而言似乎是赏心悦目的,但细细地品读下去,却找不到泥土的厚重和生活的实在感,故乡仅成了我写作的一个题材,却不是我生命的元素,所以我在远离故乡,而作者刘元兵却用生命倾听故乡的声音,用心记录故乡的人情。你不能说这仅仅只是爱,对于作者与赵家沟的关系,不是一两句乡愁或者乡土情怀能够说得明白的,他在记录赵家沟的前世今生时,却用一颗赤子般的心,不知不觉地向红土地靠近。
因此,在他的笔下,赵家沟是丰富的、诗意的、多情的。
三
作者写赵家沟故事的时候,大都像我们今天一样,坐在茶楼里,临着毗河,与我一起回忆,聊起那些过去和现在的事,以及赵家沟未来的方向。所以这部小说,可以用“昨天、今天、明天”来划分它发展的时间段。
“昨天”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小说里主要叙述了改革开放前的赵家沟模样。我没有经历过那些艰苦的岁月,刘元兵先生比我大了近二十岁,当他背着行囊离开赵家沟,踏上求学之路的时候,我才刚刚出生,他与我父辈是同一代人,他对过去的事,印象比我深刻,更比我有疼痛感,所以当他讲述起那些故事来,就远比我想象的更为生动。
翻开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迎面而来的,都是贫穷和苦难的气息,以及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生活在赵家沟里的农民们苦苦挣扎的生活场景,这不仅仅是一个赵家沟那么简单,它更是中国那时代农村景象的一个缩影。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你很难想象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是怎样的景象?小说主人公远斌为什么会那么努力地想逃离故乡那片土地?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又苦涩的故事,在那些故事当中,我们除了看到旧时农村的景象,还能从小说里看到农村的变迁,以及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所表现出来的勤劳、坚韧、质朴、乐观的品质——这是那一片土地给予人们固有的精神,是中国大多数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所共有的精神。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告诉我们: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没有断代的根源——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曾离开过土地。
小说里有许多故事感人至深:
比如乡村中学修缮学校,父亲东祥与远斌抬木材的故事,那种为了多挣一两角钱的纠结和付出的汗水,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可以想象,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民为了多获得一点生活的资源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要比当下时期高出几十倍或者几百倍,更何况,就算这样的艰辛劳作,还得被人算计,你不能埋怨算计者的别有用心——为了生活,谁不是绞尽脑汁呢!
有很多次,我在茶楼听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分明地看到他的眼角是湿润的。所以,只有经历过,你才会更有发言权,也只有经历过,你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地坚强和自信。
如果读者能明白这一点,便会明白小说里主人公远斌为什么要努力地踏上求学路的原由:说得更直白些,那时代的乡下读书人,并没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努力走出像赵家沟一样的山村,——那时候,读书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谋生的手段。
所以到改革开放初期,当第一代打工人走出赵家沟,走出风岭村,走出千千万万个村子的时候,他们的目的,与远斌求学的目的差不到哪里去。
现在我不得不讲到我的故乡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它还有一个别称:“中国打工仔第一镇”。今天的竹篙镇,与过去三四十年的那个偏远的乡镇完全不一样了:高速公路从镇中心穿过,每一个村庄都修了宽阔的乡村公路,每一个村庄都有错落有致的白墙青瓦小院落,每一个村口都停着大大小小的汽车……这不仅仅是某位官员的功劳,这是一代打工人创造的奇迹,同样这也形成了故乡特有的一道风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故乡第一代打工人最光辉,也是最辛酸的时期。小说里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王立君,是第一代打工人的典型,刘元兵老师借助我二弟的形象,加以艺术加工与作者的亲身经历,叙述了第一代打工人如何从初中毕业,走向社会,以及深处飞速发展的沿海城市里所经历的爱恨情仇、酸甜苦辣,期间的磨难,也许只有他们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
但是,正是这一代人,创造了一个世界工厂般的中国,一个新的家园。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需要那些高端的科技人才,更多的时候,需要这些卑微的、任劳任怨的底层劳动者,我们今天谈论改革的丰功伟绩,谈论一个强大的中国,但我们更要记住——这一代人所付出的努力,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我们今天歌颂强大,赞叹科技,难道就不应该大声地歌颂那些从青春年少走出山村,为了自己美好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人么?
所以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现身说法,以远斌的眼神所看到的不仅仅是赵家沟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多的是他看到了一代人的宿命和精神。这种精神和宿命,正是通过作者文字中所表达出来的敬意和人生命运的思考。
如今外出打工的第一代人已经年过半百,中国经济从沿海逐渐向内地转移,乡村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再落后与闭塞,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越来越趋于空心化,未来的赵家沟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
作者用“老去的赵家沟”来表达自己对乡村未来的担忧,那坦诚的文字里,不仅仅记录一个乡村农民的老去,也记录了一代农民即将消失的命运,我们可以从文字里看出作者的留恋和不舍。但是,人老了,土地并没有老,看当今美丽的乡村建设,正说明了一个个新型的赵家沟正在中国的大地上崛起——中国的未来,不可能远离这片红土地,也不可能远离农民,中化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已经证明:他们是一组永不会消失的文化元素。
四
这本小说,与其说它是乡土文学,宁如说它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作者在文字的叙述中,借主人公远斌的身份,客观真实,夹叙夹议地沿着明晰的时间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乡村的变迁。或者它不可以看作一本具有很高文学艺术的作品,但小说里所记录的内容,却是生动的、具体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也许很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或者是故乡的后辈们,再谈起故乡的过去时,能从书里找到他们祖辈为改造故乡所付出的努力,也许他们会为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而感到自豪。
小说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它的语言。语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研究一个地方文化的时候,如果绕开它的语言特色,可以说这种研究是不彻底的,至少说明研究者还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那个地方的核心文化元素。
而本小说里的语言特点,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的“湖广填四川”。研究当代四川文化的人都不能绕开这段历史,正因为这段历史,形成了四川乡村丰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语言有湖南话、广东话、湖北话、广西话等等,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语言与四川本土语言相融合,就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
作者在小说里,大量运用了地方方言,如“扁挑亲”、“半罐水”、“么果”、“掰掰脚”等等,数不胜数,这些方言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增强了小说的研究价值。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极为严重,那种逻辑性强、个性化不高的文学作品,也极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赵家沟》一书,正是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和充满地域性的俗语和俚语,使本小说充满了难以替代的独特性,也正如此,当我们读这一本小说的时候,就更显得真实可信。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一本关于乡土故事的记载,它更多的承载了一个游子对故乡那种撕扯心肺的疼痛,也更体现了一个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
希望若干年后,人们还能记住这样的乡村;记住泥土;记住我们的灵魂之源。
王勇2025年2月28日于保利时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