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走进岳麓书院

  • 作者:未达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4-11-22 00:04:54
  • 阅读0
  •   湛蓝天空下,云熙风微;漫山遍野里,叠翠流金。深秋时节,我们自驾欢乐游一行四人,悠哉悠哉,一路北上,2024年10月22日下午到达长沙。

      次日上午,刘光明老战友带领我们,来到岳麓书院游览。

      在青山滴翠的岳麓山脚下,位于湖南大学校园内的岳麓书院,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另外三所分别是: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的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的应天书院‌)。

      当我们来到岳麓书院前门,门楣上方“千年学府”四个字赫赫入目,门楣下方两侧悬挂着一副楹联,上联为“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下联为“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我们四个人疾步上前,纷纷拍照留念。

      走进书院,刘光明特意请来一名导游。导游让我们每个人戴上耳机,然后为我们一处一处的讲解。

      书院入口处的右侧,是一个高高的戏台,名为赫曦台。我数了一下,上下戏台的台阶一共有九级。戏台的左右壁上,分别有“福”“寿”二字,字高丈余。一个团队的游客挤满了戏台,我们只得站在台前的场地听着导游介绍。原来,赫曦台为南宋时期朱熹讲学之地,后因朱熹曾在此处观看日出时,激动地惊呼“赫曦,赫曦!”而得名。清朝时,此地被用于戏台,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那天,参观岳麓书院的游客、学生络绎不绝,尤以旅游团队为甚。一支支队伍你来我往,一面面小旗随风飘扬。好在这里的导游都让游客配戴耳机听讲,没有一浪盖过一浪的喧哗,没有东西南北腔的互扰,在静谧和谐的氛围里,湖湘文化益发震聋发聩,沁人心脾。

      据导游介绍,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至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它不仅是全国修复最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书院,也是全国唯一一所培养博士、硕士生的书院,为古代四大书院之首,被誉为“千年学府”。

      来到书院中门,门上方悬挂着“嶽麓書院”匾额,门两侧悬挂着一副千古名联——“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我们一边驻足欣赏,一边倾听介绍。导游告知我们,门上方的匾额为宋真宗御赐。其笔力遒劲,令人叹为观止。名联为清嘉庆时岳麓书院山长袁岘冈为书院门扉所写,意思是楚地有人才,这里人才最盛,表达了岳麓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卓越成就,意味着楚地虽然人才辈出,但岳麓书院尤为盛产英才。我想,这副对联无疑是对书院辉煌历史的完美展示,充分肯定了书院对教育和文化的巨大贡献。‌

      岳麓书院,古韵悠悠,汇聚着时光的沉淀与文化的辉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湖南大地之上。放眼望去,青砖黛瓦,古木参天。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文化瑰宝魅力绽放。

      山上松涛阵阵,山下书声琅琅。来到书院的中心位置,是大气端方的讲堂。这里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区位。

      讲堂的大厅中央,悬挂有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

      讲堂墙壁上,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由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

      这里的每一块匾额、每一幅楹联、每一块碑刻,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湖湘精神。

      我们跟随着导游,轻盈地移动脚步,或驻足于楹联碑文前聆听跨越千年的经典故事,或徘徊于讲堂学斋里感受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倾听着导游一一道来,虽然难以彻悟,毕竟略知一二,可谓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岳麓书院不仅是一座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学府,也是可以让思想自由碰撞的场所。在讲堂前面,有一张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实事求是”匾额,以此作为校训,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2020年9月17日,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望着檐上“实事求是”匾额,总书记久久凝思,作出了“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和有重要影响的地方”的科学论断和全新定位。

      位于书院中轴线最后的一座建筑物是御书楼,现在是湖南大学的古籍图书馆,藏书超过6万册。我们不得而入,只好拍照佐证我曾到此一游。

      江山代有才人出,岳麓书院大摇篮。从岳麓书院走出的名人‌,不胜枚举。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范源濂‌、‌‌范旭东‌、王阳明、陈寅恪……一个个震古烁今、彪炳千古。

      一代伟人毛泽东,虽非岳麓书院的学生,但与岳麓书院的渊源颇深,青年时期深受倡导经世致用学风的湖湘文化影响。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革命活动炽热兴起之地,青年毛泽东登山麓、洗冷浴、游湘江,锻炼出强健的体魄,淬炼出不屈的精神,而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校训对他的思想更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书院大门至讲堂的中轴线,两侧为长长的斋舍,右侧为教学斋,左侧名半学斋。“半学”意为半教半学、教学相长。“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的门联,为半学斋镀上了闪亮的光环。

      半学斋里,有一间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纪念室。站在纪念室门口,目睹着室内简单的陈设,聆听着导游的热情介绍: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及毕业后的1916年至1919年期间,曾多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先后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进行各种革命宣传活动。

      书院后面的山岭间有个爱晚亭,毛泽东和一大批革命志士,曾经在这里交流新思想、传递新理论、探索新道路。

      岳麓天下山,书院天下名。伴随着清风明月,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听到过太平盛世的朗朗书声,也见到过兵荒马乱的铮铮铁骨。

      鉴往知未来,汲古为润今。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征途上,相信并期盼岳麓书院,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铸就更加辉煌的未来。

    【审核人:雨祺】
        下一篇:磨 面

        标题:走进岳麓书院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jieriduanxin/22386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未达未达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10
      • 获得积分:256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65.*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