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正是农历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在此如痴如醉的时刻,我来到了杭州市拱墅区的拱宸桥畔。
这是一座东西向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之上的古石拱桥,始建于390多年前的明代崇祯年间,曾两度重建。三孔联拱,条石错缝,桥栏望柱,浮雕装饰,高大巍峨,气势雄伟。“拱宸”寓意着对帝王的敬意和欢迎。康熙皇帝五次来杭,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来到杭州时,他们都在拱宸桥下船,乘轿或者骑马进入杭城。如今,这座古桥每时每刻都恭敬地笑迎八方游客。桥下河水潺潺,轻拍着河岸,发出悦耳的声响,与桥上的行人脚步声交织成一首悠扬的乐曲。无论是春日的细雨绵绵,还是夏日的烈日炎炎,拱宸桥都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和城市的变迁。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让人们在走过时,不禁沉浸在它独特的韵味之中。
我站在拱宸桥上,向北凝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京杭大运河的悠悠流水,它像一条碧绿的绸带,飘舞在繁华的杭城里,轻轻地向北舒展,迢迢千里。河水波光粼粼,偶尔有船只缓缓驶过,激起层层涟漪,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与变迁。运河两岸,垂柳依依,随风轻舞,桃花笑映,花瓣飘落,与运河水相依相偎,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大运河以这里为起点,源源奔向遥远的北京。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当阳光洒落在大运河上,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光,宛如一条流动的黄金之河。远处,薄雾缭绕,宛如一层轻纱,为大运河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朦胧。这条古老的河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它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崛起与陨落,也滋养了这片繁华的土地。如今,它依然静静地流淌着,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那遥远而辉煌的历史。碧波涟涟,古韵悠悠,流淌数千年的大运河,如今正迎来新的历史与发展空间。
我站在拱宸桥上,向东眺望,眼前展现出的是一幅现代都市的壮丽画卷。远处,高楼林立,仿佛一座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天际,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这些高楼大厦,一座座拔地而起,错落有致,有的挺拔峻峭,直指云霄;有的则圆润柔和,宛如艺术品般点缀在城市的天际线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的玻璃幕墙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整座城市。高楼之间的街道和广场,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展现出城市的繁华与活力。于是我的心灵在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间自由地翱翔起来。近处,运河文化广场呈现在拱宸桥畔东侧。这里集文化、商贸、观赏旅游和休闲娱乐多功能于一体。广场内绿化植被丰富,四季常青,同时设有景观小品、座椅等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览环境。咖啡厅、茶室等,为游客提供了宜人的休闲环境,可以在此品茶、聊天,享受悠闲的时光。在广场近运河边,南侧立有一石碑,上书“京杭大运河南端”,标志着此处是京杭大运河南端起点。北侧建有一座八角重檐桥亭,亭中立有石碑,碑身八面刻字撰文,碑面刻有《拱宸桥修建记》,向游客诉说着拱宸桥的历史过往。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桥梁的建造历程,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为广场增添了历史文化底蕴。广场上最突出的景观是“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它记录了运河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是了解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我站在拱宸桥上,向西俯瞰,展现在眼前的是充满韵味与故事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这片街区沿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展开,是杭州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古老的运河在这里静静地流淌,见证了千年的沧桑与变迁。明清时期,这一带被称为“北关夜市”,因为运河便利的交通,当时的六行、六馆都在此沿河筑店,号称“小上海”,吸引着各种人群。如今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以传统风格为主,青砖黛瓦、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漫步在这片街区,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它们见证了杭州的繁荣与衰落,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除了古建筑,这里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店铺和小吃摊。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杭州小吃,如龙井茶、西湖醋鱼等,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美食文化。同时,这里的手工艺品店、茶馆等也是不容错过的景点,它们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杭州的历史与文化。这里还有由旧厂房改建的运河工业三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还有财神庙、张大仙庙、河畔的书店,为京杭大运河增添了人文气息。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这里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市井生活,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流连忘返。
漫步在拱宸桥畔,心随景动,情由境生。拱宸桥畔的每一处风景,都是一首无言的诗,令我心生向往,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