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对多彩人生的深情回眸──评叶葆菁散文集《往日时光》

  • 作者:崔国发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3-20 07:50:21
  • 阅读0
  •   散文是最贴近人生的一种文体。它可以让人回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寻找心中的花朝月夕,激活生命中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充满人生经验与人间真情的回忆,为我们这个时代呈现一份真情实感的记录、一段心灵返本归源的再现、一幅以文化人的掠影,也是一个作家用自己率性见情的文字,为人生的百花园添上锦绣美丽、斑斓多彩、熠熠闪光的一笔。

      当我读了叶葆菁的这本由三峡书局出版的散文集《往日时光》,立马感到内心纯净、人品高贵、奋发向上,并被他的多姿多彩、洞幽察微、情真意切的人生历程所感动。叶葆菁是艺术与人生的多面手,作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高材生,他是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城乡规划、建筑施工、建筑开发领域的专家,学识渊博,厚积薄发,不仅对铜陵市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较大,而且站在铜陵学院这所大学的三尺讲台上,培养的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这些丰富的人生经验为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葆菁老师一直是我尊敬的文学老前辈,作为铜陵市作协原副主席、名誉主席,先后发表了诗歌200多首,散文、随笔、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近百万字,有作品参加过美展,有音乐作品问世,担任过合唱团指挥,就连他的这本散文集《往日时光》在出版过程中的打字、排版、封面设计、书中插图、尾花中的水彩写生等美术作品皆出自他一人之手。我常常感叹,一个以建筑学为“主业”的老师,能够把文学艺术这个“副业”当作“专业”来做,并作为毕生的精神追求,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成果,他所经营的人生气象万千,风生水起,辉煌壮丽,殊为不易。更让我钦佩的是他的德艺双馨,几十年来对包括我在内的文学爱好者竭力提携与悉心“栽培”,看着一代一代的学生健康成长与持续进步,他感到非常高兴,这使我从内心深处,对他充满着无比感激。

      葆菁老师是一棵文学艺术的“常青树”。继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文学作品集《匆匆的一辈》之后,在八十八岁高龄之际又出版了这本文集《往日时光》。收入本书的作品,包括他“写过去”或“过去写的”68篇散文随笔,皆经过风雨淘洗,探幽抉微,凿璞见玉,爬剔梳理,给我们带来了情的陶冶、智的启迪和美的巡礼。漫步葆菁的散文“大观园”,可以看到这位老作家在人生园圃中厚植的花团锦簇,其主题思想之幽邃、精神向度之开阔、人文情怀之深厚、艺术技巧之精美,展现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生机盎然、姹紫嫣红的散文世界,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了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我以为,《往日时光》所表现的人生的艺术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触与欣赏:

      一是对往日时光的深切感悟。葆菁的散文,把我们带到了时间的深处,找回灵魂的安放之处,回溯或者探寻,历史的真实瞬间,仿佛就在眼前;生活的一路风景,一直珍摄心中。在他的笔下,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往日时光,匆匆流过。逝去的,已无影无踪;留下的,是那么稀少,却深藏心底”。执手铜陵六十年,他忘不了1962年秋天的那个早晨在铜官山有色公司,作为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携手当时也很年轻的铜陵市,一路风雨兼程,一路发展变化,一路成长进步。从满头青丝到苍苍白发,从当年的荒山秃岭到现时的绿水青山,这些经过时光涵养的文字,带有深远的岁月更迭嬗变的痕迹,虽然当年他所设计和施工过的建筑,至今已大多拆除,但他还是很高兴地拿起手中的笔,通过对铜陵长江路沿街公园美的景致、他和同事们共同设计的有色公司办公楼和工人医院门诊大楼的焕然一新、汛期的江南古镇大通风景、旧城区改造而成的长江新村的描写,折射出时代进程中城市面貌、人们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新变化。世事沧桑如梦,人生几度秋凉,后来重温往事,方觉岁月如风,我们从葆菁老师文字之中所讲述的人事代谢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人生故事,揭示了他和铜陵人铸造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奋斗精神。如他在《铜官山不会忘记》一文中采写的身患矽肺病的老矿工吴师傅和杨师傅,靠体力﹑技术和毅力支撑的架子工张师傅、“在铜山工地,几百个人睡在一个工棚里,人碰人铺贴铺。每逢暴雨,工棚里一片汪洋”的木瓦工老杨和老王……正是有了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有了铜陵今天的繁荣发展,对此,葆菁老师富有感情地写道:“在新中国诞生的最初年代,一大批翻身农民汇聚铜陵矿山,怀着对党的感恩,对新生活的憧憬,连同从旧社会带来的瘦弱身躯,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去。他们不辞辛苦,不知疲倦,不计报酬,在国家最需要铜的年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作为国家长子的中国矿工,担当起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重任,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有的也在高温﹑粉尘﹑硫烟等环境下,献出了健康乃至生命。一代矿山工人的献身精神和他们的付出,是铜陵精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艰苦奋斗精神就是一种斗争精神,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地战胜困难;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创业精神,在与艰难困苦作斗争时,奋发向上,锐意进取,辛勤工作;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献身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献身。“是的,老一辈建筑工人住着简陋的工棚,建起漂亮的房屋。建成之后又转向另一个工地,住进另一个工棚,在流离转徙中书写建筑人生。房屋上没有写着他们的姓名,只有烈日寒风在他们脸上刻下岁月的留痕。”这种精神特质的加持,铜官山不会忘记,这里的每一寸山河都记得,也使其散文成为一束束最为耀眼的亮光。葆菁老师在往日时光里,激发的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把“记忆”变成了一种“回忆”,正如文学评论家谢友顺指出的:“简单的记忆,记住的也许不过是材料和经验,它因为无法拥有真实的、个人的深度,必然走向遗忘。因此,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回忆有时比记忆更有价值,精神的真实比经验的真实更为重要。”哲学家克尔凯戈尔说:回忆就是提示“人类生活的永恒连续性”,这种永恒连续性,使艰苦奋斗精神薪火相传,永志不忘,经久不息。

      二是对风雨故人的深情回眸。葆菁的散文,以信仰的力量将尘封在岁月中的往事故人写进他的人生史册。他文章中的人物谱系,大致有以下几类,一类是故乡的父母、二婶、三叔等亲人。作者的故乡在六安,位于他朝思暮想的母亲河──老淠河之畔。什么是故乡情?葆菁老师以为就是远在他乡的人们对故乡的深深地眷恋。著名作家孙犁晚年有两句诗:“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晓途念桑梓”,他还曾对家乡的亲友说过:“一个人对家乡的感情是毕生的。”是的,人的岁数越大,越是想念自己的家乡,不只是故乡的山水,还有他的衣食父母和亲人。葆菁老师也一样,家乡是他文学创作的根柢,他在《故乡往事絮语》中写道:“那些曾经有过又不会再来却挥之不去的家乡往事,总是在不经意中忽隐忽现地被一页页翻开,无论是辛酸或甜蜜,都是一样的珍贵。”他的父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曾于1956年春天约上高二的葆菁参观皖西烈士陵园,想让他“对故乡这块红土地,以及捍卫这块土地付出生命的壮士们有更多的了解,牢记在心,照亮我前行的路。”作者充满深情地说:“故乡,故土,似乎与我们有一种血缘关系。故乡的纯朴、自信和勇敢在我们的血管里流动,大别山的赤色基因将代代相传。”乡情是人生最宝贵的情愫,葆菁对往事故人的回眸只因为情深,真情难舍,炙手可热,《又见皋城,又见老淠河》中的乡情,《母亲的回忆》中的亲情,是从真的性情里写出的真文字,实在,诚朴。他的母亲姓石,人们称她“石先生”,教书十分认真,自然受到人们的尊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个个成才,“她把教书作为一生的职业,传授着她那并不算高深的学问,默默地工作着。母亲是个高度近视眼。由于长年熬夜,后来几乎双目失明。她去世的时候只有五十岁,没过上多少好日子。我想等我大学毕业后好好孝敬她,可她没等到这一天,就默默地走了。”可见他的文字见情见性,而情性文字,自出机杼,或是散文的要义,作者捉笔为文无不取自心灵,字里行间自然流淌出人间越来越稀有的真情真爱。第二类人物,写的是他过从甚密又对他影响深远的先贤,特别是他的《公之天下天下躬》一文,写的是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周恩来总理,这是作者收看41集电视剧《海棠依旧》时的热情讴歌,令人感天动地。葆菁在他的散文中还讲述了铜陵老一辈文化名人田清华、六安中学老校长吴季讷、铜陵老教育家章字民、他的中学老师、后任皖西学院化学系主任何荣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谢采筏等先贤的奋斗者、成功者的励志故事,见深情,见友情,也见性情,平实叙述中参透着人生哲理。还有一类是写英雄、普通劳动者或小人物的生活情状,《身后,有一座塔》,通过对英雄业绩的追怀,更进一步体会“不朽”这个词的含义。《不敢说热》中的卖雪糕者与卖瓜老人,《二婶,我真想给您磕个头》中的二婶,《致敬矿工》中有色公司井下矿工、全国劳动模范胡长树、高贵祥、程水根、王利胜等都是普通劳动者,作家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提炼美好的诗意,在表现人物精神世界时,注重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使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读这些寻常人物的寻常故事,于平凡中发掘出一口“深井”与不凡的意境,让我们能够与人世间的美好、正直、善良直面相逢,这些宝贵的品质在他的笔下尤见精彩。

      三是对文化心灵的抽绎钩沉。葆菁不只是一个在往事里走动的人,而他从来就不曾一味地沉湎于对过去的记忆,而是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传承文化的薪火,让我们在他的文字里感知历史的温度。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哲学笔记《文化与价值》中说:“我相信,如果一个人喜爱一个作家,那他一定也会喜爱作家所属于的文化。”将一位作家的文化与价值联系得如此密不可分,可见文化元素在散文中的旨归是何等的重要。叶葆菁是一个文化人,从童年开始,一路走来,陆续拥有或兼有学生、学者、诗人、作家、教授等多重文化身份。打开岁月珍藏的宝箧,无论是对校园往事的追溯,还是对诗文创作的回顾,抑或是对建筑文化的阐扬,无不诉诸心灵,寄寓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对此,我曾经这样认为,只有心灵与文化的合一,才能在人类文明及人文精神层面的揭示上,获取尤为值得珍视的历史意义与内在支撑。心灵的融入与文化的追寻,蕴涵着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与洞幽烛微的精神超越,它能把作家对于生存意义之心理与文化期待,置于哲理与审美的维度,从而赢得灵魂的飞升。葆菁的散文,往往表现出对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著地追问“上学何为”“写诗何为”“建筑何为”“教书何为”等与人文密切相关的问题,他是一个有心志、有情怀、有智慧的人,一个认清了生活真相、文化品格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敬畏文化的人。他的《往日时光》中的散文书写,情牵意萦着校园往事,他在书里这样写道:“校园,一个梦中常去的地方。一个无忧无虑,可以在老师面前撒娇的地方;一个无牵无挂,思绪自由放飞的地方。一个梦中的天堂。”他说母校就是母亲,无论是六安中学还是西安建筑工程学院,都有着一种割不断的亲情,一种永恒的思念。当他站在六安中学熟悉的老教学楼前,或坐在自己坐过的教室座位上,“翻开珍藏在心中的记忆。跨过四十个春秋,又回到了青春时代。顷刻间所有的人骤然年轻起来。”(《永远的年轻》),那一个个故事里都流露着同学真挚的友情,老师的仁爱之貌、母校的哺饲之恩。他说不尽黉门往事,道不完杏坛真情,文字里述说着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与拼搏,谈文议歌时的痴迷与执著。他喜欢谢采筏儿歌里的天真烂漫、生动活泼;或霜鬓织锦,趼指生辉,或寄情热土,眷顾岁月,或引导有色诗群开采、五松诗社放歌,或让青年心声与时代交响同奏、创作独幕诗剧大胆探索,或走进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感悟建筑业的文化真谛,可以说,葆菁的这本散文集,与其说是一部回顾之书,还不如说是一首青春之歌,一本成长之书,一阕人生之词,一册与读者诚挚交流的回忆地图。从这里,我们能够寻到深藏于心灵深处的震撼,也能够找回久违温暖于心的梦想,于往日时光中走进心灵与文化,让文化给散文以无尽的滋润,让散文触动读者最渊博、最温暖、最敏感的神经,且将岁月开成花,人间处处皆芳华。

      说到底,散文是对过往的一种记录,书写历史中的人生和人生中的历史,这历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史、精神史、奋斗史。叶葆菁的散文集《往日时光》,书写的也是他的心灵,他的精神,他的奋斗的史诗,书写的是他的生命中始终充盈的人文气息和昂扬奋进的精气神。正如葆菁老师在他的诗歌《匆匆的一辈》中唱道:“为了前辈的宽慰/为了后辈的明媚/你默默地承受/默默地耗费/用自己的血肉/弥合一幅传世佳作/半边是前天的雄伟/半边是今天的壮美/那中间的一线啊/便是你心灵之碑。”他的《往日时光》,就是他在文学人生上矗立起来的一座心灵之碑。作为他的一名爱好文学的学生,我愿借此文写作之际,向叶葆菁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

      2025年3月11日,写于铜陵寓所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对多彩人生的深情回眸──评叶葆菁散文集《往日时光》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aiqingzheli/23856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