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文中所说的村,不是现在行政区划的村,这是习惯性的叫法,如果以行政区划来划分,大致就是现在的枇杷社区田坝组这个范围。名之为“谱”,无实质性含义,想到哪写到哪,杂记而已。
我们村庄多姓氏杂居。甘余陈汪,冯胡许杨,罗王钟雷,蒲彭骆黄。目前共计一十六姓,其中陈姓人最多。全村庄大约八十户四百多人。
我们村庄的小地名大体有这些:大坟坝,青杠湾,杨家湾子,学校堡堡,独槽,田坝,池塘沟,油房大田,杵把田,观音树,灯庵堡,社房头,院院头,竹林头,龙洞,新房子,沟头,苦竹林,酸草树,高榜,半边堰,甘家湾子,生期坟,烤烟土,黄二坡,柏香林,梨树,大湾子,小岩,水洞,徐家沟洞,二层岩,四方土,岩口,大坪子。
村庄里有一条公路,从接观音树经油房大田、独槽、池塘沟、竹林头。一路蜿蜒,到新房子,约二公里。这是一九九八年,全组人投工投劳修建的。后来,政府实施四在农家改造,把这条毛路硬化了,现在通往家家户户。
村庄里一条河沟,从大坪子下面岩口处发源,一直顺着往下延伸,经过冒水洞、沟头、龙洞、池塘沟、独槽、油房大田、观音树、沙坝、河坎上、关田坝,汇入邻村关田村。
村庄的责任田分布大部分在大坟坝、青杠湾、沙坝、灯庵堡一带。这一片田的灌溉水主要来自于龙洞。这一片的田土质较好,多数用来做冬水田和秧地。少量的田在半边堰、许家檐沟、高榜一带。这一片的灌溉水主要来自于岩口、水洞。这一片田土质较差,不积水,所以没有拿来做秧地和冬水田。
干土的分布,大都在甘家湾子、半边堰、梨树、柏香林、黄二坡、小岩、竹林头、酸草树。这些地方都在山坡,地形特征决定了只能用来种植玉米、高粱、油菜、烤烟等耐旱农作物。
农村的农事,一年四季都有内容,都是顺应自然规律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般在农历正月就开始挖土犁地。我们这里有句农谚:庄稼老二怕过年。这里的老二就是指农民,但是为啥怕过年呢?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过年要花钱买年货,因为没钱,所以怕。二是过年之后,就要上山下地干活劳身费神了,所以怕。所以,一年忙到头,就在正月间才能够放下天地里的杂活儿,痛痛快快地耍几天,或者拜年走亲戚。二月开始又开始上山下地了。山上就渐渐地多了人,多了牛,多了锄头背篼,也就多了笑声和龙门阵。
随着时间推移,就进行后面的农活儿:背粪,铲土坎,种包谷,育秧苗,收油菜,犁田,栽秧。这些程序下来,就到五月端午时候了。接下来的个把月,开始轻松了一些,就管管田里的水,给山坡的玉米施施肥,栽烤烟的就要准备烘烤烟了。
夏天的风,吹着田里的秧苗,站在家门口看下去,最远可以看到两公里处的关田坝,这一片都是绿油油的秧苗,随风连绵起伏,清香扑鼻。夏天的太阳炙热多情,晒跑了天空的云朵,天地一片澄明,走在路上,感觉人都也变得透明了。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天气,也是因为丰收在望,人的心情最闲适的季节。八月,秋高气爽,收割的季节到了。山上的苞谷,田里的水稻,先先后后的被背到家中,每天在阳光下翻晒。这个时候,也是麻雀最高兴的季节,它们每天都叽叽喳喳成群结队地光临每家每户的院坝里,偷偷地啄着晒着的谷子,儿时的我们,这时候就有了一项新的任务:赶麻雀。赶麻雀有一种工具:响杆。响杆做法是用竹子做原材料,用刀剖成几片,但是尾部不剖,这样,虽然竹身子破了,还是一个整体。麻雀来了,就拿起响杆使劲用手拍,或者往地上打,就会啪啪直响,麻雀便会在这声音中一飞而散。
接下来的九十月,冬腊月,都没有很急的活路需要做,就是晒晒谷草(这是牛的冬粮)、栽种油菜。山坡的地,就用来种洋芋。也有少数人家种麦子、荞麦。此时,大家都放慢了节奏,走到路上碰见,可以把背篼放下来,坐在田坎边摆半天龙门阵。
腊月,开始办年货,虽然说庄稼老二怕过年,但是,这还是要有所准备得的。磕汤粑,蒸米粑,推豆花,杀年猪,煍腊肉。又忙碌起来了,但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欢乐享受。到处都是笑声,磕碓声,猪叫唤声。家家房顶上,都冒着煍肉时柴火发出的青烟,一缕一缕的,把后面的大山缠绕。
张灯结彩迎春到,打鼓敲锣接福来。接下来,就是:过年啦!
我们的村庄,就在这样的日子中,周而复始地活着。村里的人,也就在这样的日子中,长大,变老,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