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消失的母校

  • 作者:清雨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3-23 07:42:56
  • 阅读0
  •   前几天家乡微信群中一老乡发微信:咱学校没了。并且还附上图片,图片上显示校牌放倒在拆除砖头堆上。以此证明学校正在拆除,学校将不复存在了。那曾经是我的母校,前年就听说已停办了,当时心里就一惊。随着城镇化大力推进,农民进城务工,优质私立学校竞争吸引力,不少农民子弟进城上学,或进入私立学校,村里学校取消是迟早的事,大势所趋。这种并点整合趋势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两会”讨论会时所说的“这也是好事”,说明农村人也有追求优质学校教育的愿望。

      虽然是形势所趋,但好似“打断骨头连着筋”一样,母校消失仍不免使我心里感到一丝丝的忧伤,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母校的往事历历涌上心头,仿佛像尘封的一盘电影胶片,回放当年的母校生活。

      一

      我的中小学时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老家学校度过。那时国家经济困难,农村学校是以大队为主,政府为辅的办学方式。大队负责建校舍、提供民办师资和办学经费,政府教育部门负责管理学校、配备极少公办师资。因而出现“一村一校”上学(高中除外)不出村的教育格局,虽然条件比较简陋,但就学方便能够满足农村子弟就学需求。

      我上学时,学校还没有固定统一集中的校园,属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游学模式。上小学一年级时,学校在村西500米外的丁字路口处,那是一个旧社会遗留下的“舜帝庙小院”,乡民朝供的地方。小院面积有三四亩地大,大门朝南路口,其它三面外西边是庄稼地,北边与东边是生产小队的菜地。大门形状是上方拱形顶,下方长方形,有1.5米左右宽。院后紧挨北墙边盖很大庙厦,约有三层楼高,蓝砖厚墙,黛瓦山脊形房顶,威风凛凛。解放后破“四旧”运动时,庙厦里神塑像被打碎清除。走进大厦里,往顶上看,人腰粗木梁,碗口粗椽子,黑黢黢的。空荡大厦里,阴森森的,单独一个人站在里面,浑身起鸡皮疙瘩。院子紧挨东墙中段盖有一间小房子,紧挨南墙在中间大门两边各盖一大间房子。院子有中一棵树,树上挂一铁片作为敲钟用。这就是我上一年级时的母校教学点,以低年级为主。学校距离村边不远,就近幽静环境,也是个比较适宜学习的场所。

      我上学时之前还没有学前班(后来才有育红班),直接是8岁春季入学。记得开学报到时,由于我家离学校较近,是自己一个人去学校报到。所幸我们教室安排不是那座大庙厦,就在靠大门东教室。教室窗户是用竹排子糊白纸,教室里只有土讲台土讲桌,没有配备学生课桌凳。班主任是女民师冯春香老师,年轻高挑大眼睛,肤白清秀。冯老师要求学生自带小凳子和长木板,长木板用泥垒砖蹲平放,作为小课板用,一块长木板可坐三四个小同学用。我家里当时没有长木板,就只有小凳子,看见别小同学带木板做课板,就主动凑过去占座位。结果老师不许可,要求得回家带木板才有座位用。可能是怕木板不够用,宽备窄用。于是放学回家,我就给母亲哭闹,说老师非要带木板不可,不然不给安排座位用。因为家里确实没有木板,最后得到冯老师谅解,等别的小同学带木板够用时,我才被安排趁别的同学木板用。

      印象中冯老师只教我们一年级,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回家不做民师了。尽管如此短暂,毕竟冯老师是我入门启蒙老师,师恩未敢忘记。退休后我喜欢写点文字,老家发小让我写写冯老师吧,我说,五十多年过去,印象素材太少,不好写。因而这次就只能简单写点印象。我刚上一年级时,心里特害怕老师,听课时聚精会神,丝毫不敢有小动作。有时快下课时,尿急也不敢打报告说,硬是坚持到下课,疾速往厕所里跑。一年级时老师都是语文和算术(数学)包班教学,具体讲得课文内容早已忘记。只记得语文要求写字作业,按照“米字格”用铅笔写楷书,这是入学写字基本规范要求。回家后每天晚上在小洋油灯下练写,小手冻冷了,就哈哈热气搓搓手,继续练写。后来长大后,才知道从小写好米字格字的重要作用。从小写不好字,长大后就难以写好字。记得算术数数时,要求制作小弓棒,弓绳上穿上10个小木棒,木棒是由高粱梢上细杆剪成大约2寸长,再有纳鞋底子绳穿起来,把弓绳拉直即成。数数时左手拿弓棒,右手指掰木棒,一根一根的数数。这是学记数最原始方法,我国古代人就有借绳记数实物记载。一年级算术最难的是整数读写问题,即把一个阿拉伯多位数写成文字表示,这还容易些。但把文字表示数再翻译成阿拉伯数字就难了。由于小学生对数位意义的认识还不能理解,特别是遇到中间有若干数位上数字为0时最容易出错。最后在冯老师的耐心讲解下,总算过了读写这一关。小学一年级知识是入门基础,小学生能否接受,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根据学生年龄智力水平特点,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很重要。在此,感谢冯老师的用心教授。

      我上小学二三年级学习教室分别在村里打游击进行。可能我们班是年级单班,其它年级都是双班,教室不够用,就把我们班“甩”到校外借教室上课。二年级上学期是在第5小队的一个家中借民房用教室进行。语文算数仍是包班一个老师教学,是男民师张振益老师。张老师大眼睛,身材匀称,英俊帅气。他讲课说话总是拉长音,语速慢,面带笑容。学生不感到拘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他喜欢唱歌唱戏,课间同学都围着张老师听唱,教室课间时充满着欢歌笑语。按照现在说法张老师就是学生崇拜的男神。遗憾的是后来听说张老师被招工走了,感觉有点不舍。二年级包班教学又换成男民师韩黑渣老师。韩老师个头不太高,教学神态比较严肃,学生课堂纪律秩序比较安静,教学效果也不错。但韩老师比较喜欢打篮球,在篮球场能够看到他球技风采,运球自如,左右穿梭,动作敏捷。韩老师的球艺受到同学们佩服。

      二

      小学三年级时又借用老大队部的二楼上一间屋子教学,包班教学是女民师刘蕴珍老师。刘老师是我同在一个生产队里肖家媳妇,在她那年代中属于比较少有文化的妇女。她年龄小我母亲二三岁。我和刘老师彼此相处近邻,师生关系情同母子,十分融洽受到关照。刘老师个头不高,戴一副近视眼镜,讲课语速慢有力度。刘老师爱生如子,和蔼可亲。三年级时开始学作文,刘老师是我作文的启蒙老师。记得刚开始学生都不知道怎样写作文,刘老师就告诉同学们:在家妈妈让你做了一件什么事,你把做如何事的过程写出来就可以。这样写作文入手思路就打开了,此思路让我受益匪浅。三年级下学期时,由于我们班有同学因涉及留级或有转学,生源人数不够班额标准,学校决定将班级分流解散,一部分留级,一部分学习好的跳级并入四年级。我被安排跳级,觉得新班生疏,哭着不愿跳级,是刘老师以母亲般的劝慰,并亲自把我送到跳入新班里就读学习。从此我安心学习,不辜负刘老师的殷殷教诲与信任。

      我跳入四年级学习的地方是在村东出口两叉沟东崖边下,这是母校四五年级另外一个教学点。这校院三面围崖,南北方向。南边有两排东西方向共四个教室,西北角是朝西大门,门两边各有一间教师办公室。到四五年级时,每级各有两个班,且语文与数学分两个老师教学。教语文是男公办段永安老师,同时兼我们班主任。段老师是我上学接触的首位公办老师,那时公办老师极少,他应该也是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段老师四五十岁左右,1.7米多高,长脸大眼睛,短灰白发头。段老师教语文不独照课文教,有时讲报纸小文章,学习好词句,引导同学们学作文并丰富语言词汇。四年级以上开设毛笔大楷字课,段老师的楷书毛笔字可与字帖相媲美,令同学极其佩服。他用大楷本给同学们写一页楷书毛笔大字,然后让同学垫底下描写,等有基本功后再临模练习。跟着段老师在语文方面提高很快。教数学是男民师许德云老师。许老师教学严肃,在大孩子处于顽皮的年龄阶段,能够稳控课堂秩序。

      在上四五年级时,同学们开始坐高桌凳学习。学校要求两人结合自带,一人带长桌子,另一人带长板凳。我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好到我二舅家借一条板凳,与另一个人带桌子结合用。那时虽然没有升学要求,但晚上也要上晚自习。教室没有电灯照明,同学就自制小油灯。晚上去学校时当路灯,到教室学习时放在桌子照明。晚自习教室里每个同学桌子头上放盏小油灯,一盏盏小油灯光线合束共聚,把教室照得亮堂堂的,把同学脸面照得红噗噗的,把鼻孔也熏成两个黑圈,描绘了一幅我们那代学生在艰苦条件下的学习画像。

      就在我上四年级时,因两个教学点教室不够用,加上教学活动场地面积不足等原因,大队决定在村西边耕地里划拨一片土地新建学校,在我上初中时开始搬入新校园里。新校园有六七亩大,呈东西长方形,大门朝东临村大路。靠西、靠北共建三排教室含教师办公室。后又在西南处专建一排教师办公室,校园东南块建两个标准化篮球场,配置两副篮球架,校园里从此有了体育运动活泼景象。新学校配备课桌凳,有简易实验室,这在当时标准应该是比较完善的学校。我在新校园读初二(初一在营防口学校合点初中就读),初中二年制毕业又适逢准许大队学校附设办高中班,我又继续读二年高中。在升高中推荐条件等社会因素限制下,本无上高中希望的我才得以有了上高中机会,并为我考上大学奠定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初二至高中段三年是母校发展最快时期,其有关教学情况我曾在其它文章里都分别详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1997年母校又经集资30万元改扩建教学楼,增加教学设施,绿化校园,办学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然而当办学条件愈来愈好时,母校却随之而来消失了,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到叹息呢?

      60年栉风沐雨,筚路蓝缕一路走来;60年耕耘播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母校经历60余年办学实践,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新农村建设和发家致富实用人才,有170余人继续深造成为大学毕业生,其中有近40人获得硕博士毕业,成为高学历层次人才,他(她)们成为国家建设栋梁之才。教学相长。母校教师中也涌现出以特级语文张吉祥老师为代表近10名县区级以上优秀教师,为偃师区教育发展做出时代贡献。

      饮水思源,食果望树。我以为,人生无论发展什么阶段,都应该有两个基本的根不能忘记:一是养育生长的家根,另一个就是受教育的母校根。谨以此文向消失的母校致以崇高的敬意!

      2025.3.15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消失的母校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shenghuoganwu/23877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风中诺言风中诺言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29
      • 获得积分:567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223.*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