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时间的列车把我们知青这代人载入老年。俗话说:“多大年龄唠多大嗑,什么年龄想什么事儿。”颇有道理,老年人考虑养老事宜,自然法则,关注网络、电视、报纸上报道养老内容,是理所当然。
乍看相关养老方面报道,真的从心里往外欢喜:养老院洁净舒适,服务员和蔼可亲,视老人为亲人,每日三餐顿顿令老人满意,一旦偶有小疾医生紧随。居家养老社区把关,社区老年餐厅食品种类花样繁多,物美价廉;医院看病挂号老年人优先;火车站老年人优先检票;如果遭遇自然灾害,优先照顾老年人……云云所言悦耳动听。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养老院市场经济金钱挂帅,高档养老院条件优越医护人员服务周到,普通工薪阶层老年人退休金每个月三四千块钱,无法享受,普通养老院条件欠佳,出于盈利为出发点,与媒体报道所言大相径庭,老年人养老条件优劣,基本上钱上找齐;所谓居家养老社区把关,现实生活当中根本不存在,社区食堂连个影子都看不见,小区附近一座空闲小楼门前两侧,挂上养老服务中心牌子三四年了,没有任何工作迹象,拍摄几张照片,应付上头相关部门检查罢了;至于去医院看病,老年人挂号优先、车站乘坐火车老年人优先检票,别人是否享受到,我不知道,反正我没有享受到过;自然灾害我没遇到过,但是,疫情期间优先照顾老年人,空话连篇,举个微小的例子,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交费,买菜使用现金,对方都冷眼相看。最可笑的是老年人遇到房屋维修相关事宜,找到社区业主委员会,对方直言不讳:自己解决吧,个人梦个人圆,业主委员会就是应付上头主管部门检查的摆设,委员记住自己是管哪摊儿就行,万一上头来检查,别说错了就万事大吉。
一次出门去外城市,我乘坐地铁,没有人工售票,只能机器操作,别说70岁的老人,我亲眼目睹一位40岁女人不会操作,求身边年轻人购买车票。我所在小区一位80岁退休老人,热衷于阅读报纸,智能手机电脑知识,一窍不通,伴随社会变化,纸质报纸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报摊黄铺,无奈之下,老人去邮局订阅报纸,刚开始,邮递员送到四楼,后来嫌麻烦,像说相声似的,大褂改小褂,送达一楼,再后来,小褂改坎肩,一楼也不送了。理由很简单:经济效益划不上。老头儿就这么点儿爱好,也难以享受。
综上所述:退休人员调整工资,70岁以上老人每个月工资增加20元钱,65岁以上老年公交卡本市公交车使用,是真的,其余吗?用东北土话讲:几乎全是扯犊子。
说得太多做得太少,甚至于根本就不做。
当然,这仅仅是个人耳濡目染,一孔之见,不排除有的城市、某个小区对老年人关爱有加,体贴入微服务周到。对此,羡慕不已的同时,也祝他们幸福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