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也叫姥姥,还称家家。
在岁月的长河里,称呼如同一串串音符,跳跃在生活的旋律中,编织着亲情的乐章。我,一个生长在皖南的游子,心中时常冒出三个特别的称呼:外婆、姥姥和家家。它们如同一扇扇窗,让我窥见不同地域文化的韵味,也感受到亲情那细腻而深沉的触感。
外婆,是我童年寒暑假记忆里那一抹温柔色彩。在皖南屯溪一个叫隆阜的古镇里,炊烟袅袅升起,外婆的身影总在厨房忙碌。她用小砂锅熬制的火腿冬瓜汤真的很香,不等在外做事的舅舅回来,外婆会先给我舀上一小碗,还轻轻地说一声不要嫌少。外婆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少吃多滋味,多吃不养人”。现在想想,以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想多吃也不可能啊。外婆住的房屋很古老,晚上我会依偎在外婆身旁,听她讲那些我似懂非懂的“古老话”。后来才知道,外婆从前住的房子名为“七房厅”,据说现在已被黄山市政府作为古建筑保护起来了。
时光荏苒,我因工作踏上了太原的土地。在这里,我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迎来了生命的新篇章。女儿的到来,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按照当地的语言习惯,女儿把妈妈的妈妈唤作姥姥。姥姥,这个称呼,带着北方的粗犷与豪放,却也不失温情。每当周末,姥姥总会变着花样给小外孙女做好吃的,那份宠溺与疼爱,溢于言表。姥姥,是我女儿那一段成长路上的守护者,也是我心中的一份感激与敬意。去年老人过世,女儿毅然放下不满一岁和不满三岁的一对儿女,坚决要求与我们同往太原,送姥姥最后一程。
二十二年前,我因工作变动,来到了武汉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这里,我的女儿也人妻为人母,她把自己早已习惯了的“姥姥”这个称呼,传给了一对儿女。其实武汉这个地方,把妈妈的妈妈称为家家,家家这个称呼,听起来也是那么亲切,那么温馨。女儿的妈妈成了家家,家家义无反顾地参与到照看两个小外孙的事务中,照顾他们生活、带着他们嬉戏、陪伴他们成长。只要见到家家,两个小家伙总是那么欢欣雀跃,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家家,是他们心中的一份依靠,也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陪护人。看着这一幕,我不禁感慨万分,原来,亲情的力量,可以跨越地域,跨越时间,永远流淌在血脉之中。
外婆、姥姥和家家,这三个称呼,虽然各不相同,却都承载着浓浓的亲情与爱意。它们如同三条河流,虽然源自不同地方,却最终汇聚成一片汪洋大海,那就是家的温暖与关怀。外婆的温柔与慈爱,姥姥的宠溺与疼爱,家家的亲切与呵护,都是亲情的不同表达方式。
最近一首用方言演唱的歌曲“汉阳门花园”,风靡武汉,歌里唱到:“十年冇回家,天天都想家家,家家也每天都等着我,那一天能回家,铫子煨的藕汤,总是留到我一大碗,吃了饭就在花园里头等她的外孙伢”。这首歌令许多人泪目,歌唱演员韩红在演唱会上唱到动情处,也是哽咽得无法自持。我听到这首歌,也会想起外婆煨的火腿冬瓜汤,心里默念:“少吃少滋味,多吃不养人”。其实就我目前这腰围,想多吃也不允许了。
岁月悠悠,称呼会变,但亲情不变。无论是外婆、姥姥还是家家,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她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后代撑起一片天空,让他们在这片天空下自由翱翔。外婆、姥姥和家家,这三个称呼,将永远镌刻在后辈人的心中,成为大家生命里最宝贵的记忆。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份对家的眷恋与思念,将永远伴随着我们,直到永远。因为,家,是永远的港湾;亲情,是永恒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