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成长日记
文章内容页

我的老部队

  • 作者:傅晓棣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10 20:49:48
  • 阅读0
  •   我的家乡在江淮大地、皖中腹地。战争年代,属于皖东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淮南解放区。和平时期,先后属于滁县专区、滁县地区、巢湖地区、合肥市。

      我少年、青年时,曾在双山脚下、巢湖岸边、淮南铁路旁、津浦铁路线上的城乡学校读书学习,在家乡从事生产劳动和农村宣传文化工作。家乡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无比热爱我的家乡,为美丽的家乡而自豪!

      1969年12月,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的伟大号令下,我和肥东县、巢县、庐江县的3000多名新战士光荣入伍,从巢湖之滨来到了1500公里外的华北燕山深处,在北京军区24军70师服役。

      随着渐渐熟悉这支部队,我们有了越来越强烈的亲切感,惊奇地发现70师的许多师、团、营级干部,都来自于我们安徽家乡。师、团、营、连史中,在安徽的战斗历程波澜壮阔,进行的战役战斗很多。随着师史宣传、传统教育、英模报告,我们清楚地知道了70师部队就是在我们安徽家乡发展壮大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在淮南地区与日、伪、顽军进行殊死战斗,是创建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力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也较长时间在安徽作战,如淮南保卫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皖南追歼逃敌和剿匪。

      由安徽家乡参军入伍来到北方的部队,巧的是这支部队还是曾经在我们家乡发展壮大、浴血奋战了13年的家乡老部队,我们安徽籍新战士们都感到自豪与骄傲,非常热爱、很快融入这支家乡的老部队,迅速地投身于部队的战备、训练等各项工作。

      我们70师这支老部队的前身是鄂豫边区桐柏山红军游击队、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1938年1月,在周恩来副主席的关心和组织下,与大别山红28军合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我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为第4支队第8团。当时整个新四军部队编制4个支队,共9个团,我们70师前身部队是最早的9个团之一,人数也最多,历史上常称新四军老8团。

      1938年3月8日,我老8团率先东征抗日,进入皖中皖东地区,参与创建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4月,老8团挺进无为、庐江、桐城、舒城地区,就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汉奸、土匪武装,恢复敌后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4、5月,老8团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收缴了祸国殃民的庐江县独立大队吴可庄部的枪械,攻占了反动分子盘据的庐江县城,消灭了吴家园、郭家圩地区的反动地主武装。6月,老8团先后2次在舒城、桐城公路的大关、小关之间伏击日军,毙伤敌50余名,活捉日军1名,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这是新四军部队首俘日军之战,在新四军抗战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938年9月之后,日军大举进攻武汉,敌后空虚,新四军4支队一时又不能全部东进。党中央即令我老8团单独挺进皖东,开展敌后游击战,创立根据地。老8团坚决执行中央指示,于9月由合肥西穿越,沿合肥、六安公路西进,抢占日军的空隙进入寿县地区,一边休整,一边调查皖东地区的情况。在地方党组织的帮助下,很快地查明了淮南路上的敌情,随即穿越淮南路进到合肥东的梁园地区。在石塘桥与刘冲领导的东北流亡抗日挺进队(由东北军的一小部分抗日官兵为骨干组成)会合,接着又在巢县柘皋地区与张恺帆、冯文华领导的巢县抗日游击大队会合。

      老8团随即在肥东、巢县、含山、和县展开游击活动,打击日寇,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的各项政策,调查研究相关情况。经过1个多月的工作,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初步掌握了这一地区的情况。时已初冬,部队的棉衣尚无着落,为了解决部队一些问题,于1938年11月进到全椒县的大马厂、滁县的大柳树、施家集、曲亭店地区活动和休整。

      1938年12月初,老8团由全椒县、滁县转到肥东地区,以梁园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首战龙城镇土匪武装葛传江部、店埠汉奸武装刘蒙义部,全歼汉奸土匪武装7000余人,活捉匪首刘蒙义。接着在淮南路南段开展游击破袭战,先后袭击了夏阁、烔炀河、花家集、桥头集等地的日军据点。同时,在肥东、巢县、含山、和县地区做发动群众的工作。巢县国民党县长马忍言是一位进步人士,同情我党我军积极抗日,老8团帮助巢县恢复区乡政权,将冯文华领导的“巢抗”改为巢县县属武装。在含山、和县建立了游击队也归“巢抗”指挥,协同打击日寇,开展群众工作。

      我老8团在皖东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严重威胁合肥、巢县和淮南铁路两侧的敌据点,成为日军的心腹之患。1939年2月19日(春节)拂晓,日军由合肥、巢县出动,分2路偷袭肥东梁园和巢县东山口附近的老人洼,企图一举消灭驻扎在这一地区的老8团。8团团长周骏鸣率驻守梁园的团直和警卫营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向东转移至东山口附近与1、2、3营靠拢。1、2、3营在赵启民参谋长指挥下,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战。敌我双方兵力相当,虽日军装备精良,但我全体指战员不畏强敌,特别是3营在李木生营长指挥下,以老式步枪、长矛、大刀、手榴弹为主要武器,顽强抗击,英勇善战,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反扑,一直坚持到下午。敌察觉我从侧后迂回出击,即向西溃退,我军乘机追击10多华里。这次战斗,毙伤日军150余人,缴获军用物资一批。

      老8团灵活机动地开展抗日游击战,迅速打开了皖东抗战局面,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1939年3月,以8团1营和特务连为基础,加上合肥的程明远、凤阳的曹慕颜2个游击大队,新编了挺进团,由8团统一指挥。6月,冯文华领导的“巢抗”编为8团1营。至此,整个部队人数达到3000多人。

      国民党滁县县长不但不抗日,还竟然逃离县境率县队为匪。老8团2营开赴滁县西山区接管国民党滁县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和部分武装参加了8团。挺进团北进到定远、凤阳、嘉山地区活动,打击津浦路蚌埠、明光段和淮南路北段的日军,开展群众工作。8团到定远县,以藕塘为中心,开辟定远、滁县、全椒地区的工作。

      1939年4月,我8团和挺进团先后向各自预定的地区进发。8团在北进途中歼灭了余圩子投靠日寇的地主武装,尔后进到定远县藕塘镇。2个团各营展开于定远、凤阳、嘉山、滁县、全椒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寇,发动、组织群众,为创建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打了基础。

      1939年5月,方毅等率老8团2营和团侦察连越过津浦路,到路东各县活动,了解情况,扩大抗日宣传,与地方抗日进步人士联系,为东进津浦路东做准备。之后派出一批干部到路东天长、扬州地区工作。

      老8团在淮南铁路东、津浦铁路西这一地区的活动,打击了日寇,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做了不少发动、组织群众的工作,为创建根据地打了基础,为继续东进津浦路东做了准备。部队也快速扩大,挺进团在定远、凤阳、嘉山地区活动2个多月的时间,就组建了第3营和地区游击队武装。

      我老8团在皖中、皖东开展抗日斗争的同时,我们70师前身部队中的另一支老部队——由闽南红3团整编的新四军2支队4团1营,从福建挺进皖南后担任新四军军部警卫营。1939年5月,该营随叶挺军长赴江北后,作为骨干编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为1大队,在和县、含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独立自主创造根据地,部队发展到600多人。1940年3月,1大队加上和县赵鹏程游击队、含山县关桐游击队,组成江北游击纵队新7团,在和县、含山地区活动,一面开展淮南路两侧工作,一面担任长江南北(江北新四军部队至皖南军部)的交通护送任务。还先后攻打了含山县城,攻克了和县县城,配合4支队于古河地区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犯。1940年6月,新7团改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2团。在2团团部及2、3营返回巢县、无为地区活动后,我1营直属江北游击纵队指挥,继续坚持和县、含山地区的斗争。皖南事变之后,2团1营和江北游击纵队特务营合编为6旅17团,在津浦路西、路东与日、伪、顽军进行了频繁的战斗。如在凤阳、定远等地粉碎日伪军7路大“扫荡”;收复被国民党顽军侵占的界牌集;攻打盘踞在定远县谢家圩的土顽恶霸武装;参加津浦路东天长—仪征—扬州破袭战;攻击定远城东青家岗的伪军据点等。1943年,6旅17团改为5旅15团,自此一直在我们70师前身部队的战斗序列里。

      1939年7月1日,为了适应东进的战略需要,加强扩大抗战力量,根据党中央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以老8团、新组建的挺进团和第3游击纵队为基础,在定远县藕塘附近的安子集成立了新四军第5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治委员,周骏鸣任副司令员,赵启民任参谋长,冯文华任副参谋长,方毅任政治部主任(后张劲夫),林恺任副主任(后龙潜)。支队下辖8团、10团、15团和1个教导大队、1个特务营。5支队是在新四军原来1、2、3、4四个支队之外,由中国共产党培育领导、皖东人民关心支持、在淮南地区抗日斗争烽火中独立自主创建的新的支队,从而壮大了淮南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

      我新四军5支队在创建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功勋卓著。之后,部队番号先后为:驰骋津浦路东路西、淮南淮北英勇抗战的新四军第2师第5旅;转战苏鲁皖、沪浙闽功绩辉煌的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第20师、第三野战军第25军第74师,在抗美援朝战场能攻善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第74师,坚守海防、护卫京津的66军第74师,1969年底之后为扎根燕山、热爱燕山、建设燕山、保卫燕山的24军70师。

      抗日战争时期,我70师前身部队转战淮南津浦路东、路西,开辟淮宝、淮北,在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摩擦斗争中,都发挥了主力作用。参加的主要战斗有:迎战东山口,火攻来安城,半塔保卫战,路西古城集反顽,扑灭路东反动武装暴乱,北渡三河,开辟淮宝,血战高良涧,收复金家集,张楼攻坚战,大桥镇反顽、何宅子阻击战、黑狼庙守备战,三岔高庄伏击战,攻克三棵树,山子头反击战,袭扰淮阴城,谢家集歼灭战,桂子山伏击战,五尖山守备战,奇袭定远城,攻克三河集,殷家涧伏击战,占鸡岗歼灭战,黄瞳庙反击战,刘府进攻战,界河伏击战等400多次,歼灭日、伪军25000多人。其中l943年的桂子山战斗,就歼灭日军600多人;1944年的占鸡岗战斗,全歼桂顽4个营,受到了陈毅同志的高度赞扬。

      解放战争时期,我70师前身部队转战华中、华东广大地区,参战280余次,解放了7座城市,歼俘敌人48000多人。其中,参加苏中七战七捷,歼敌5000多人;淮阴阻敌,保卫涟水,重创蒋军王牌74师,歼敌7000人;宿北战役,歼敌69师;会战莱芜,给国民党李仙洲集团以歼灭性打击,毙敌师长以下4000人;临蒙公路出击痛

      歼敌“天下第一团”;参加孟良崮战役,河阳镇英勇阻击敌2个师,保障友邻部队全歼敌整编74师;攻克莱阳、淄川,歼敌8600人;出击曲阜、攻克邹县、兖州,歼敌13000多人;参加淮海大战,突破敌人运河防线,英勇夺取万年闸,保障主力兵团直插陇海路对黄伯韬兵团形成合围以及促成国民党第三绥靖区20000人起义;血战大王庄,歼灭敌“英雄团”,猛攻尖古堆,全歼敌“威武团”,直捣黄维兵团司令部;参加渡江战役,勇猛突破江防,乘胜奋起直追,在湾址以少胜多,与友邻部队一起歼敌25000人;参加松沪战役,挥师东进战上海,吴淞口上出奇兵,歼俘敌9000余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抗美援朝时期,我70师前身部队参加了东海岸防御、坚守平康正面阵地、夏季反击作战、西线海岸防御等战斗80多次,歼俘敌12000多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70师前身部队于1955年10月,由朝鲜回国驻防天津市及沧州地区。1956年至1963年,两次参加华北地区抗洪抢险救灾,受到中央防汛指挥部的高度赞扬;1958年参加了北京十三陵水库建设,广大官兵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汗水洒在一起,被国防部荣记二等功;1964年在全军大比武中,涌现了闻名全军的“捕俘技术标兵连”和“徐国栋班”等7个标兵单位,毛主席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先后多次观看了他们的军事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1969年底,我70师移防河北省承德地区丰宁满族自治县,担负保卫华北、护卫首都的光荣任务。1976年,部队参加唐山抗震救灾,出席了中央召开的抗震救灾表彰大会;1979年参加北京军区军政文后管全面考核,取得了12个单项第一和全军区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人民日报》以“鲲鹏展翅”为题作了突出报道。

      战争年代,我们70师老部队涌现了一等功臣团、“渡江模范营”“开路先锋连”“英勇顽强连”等100多个英雄集体和30多名人民英雄,400多名战斗模范及特等、一等功臣。在70师老部队工作过的老前辈中就有省、军级以上干部160多名,其中军事家1名,开国中将、少将50多名。

      由于老部队长期在安徽作战,在这期间家乡人踊跃参军入伍,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军队,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牺牲和奉献,经过战争的锻炼和考验,许多安徽人成了我们老部队的著名英雄模范和杰出指挥员。

      在70师战争年代的著名英雄模范中,安徽籍的就有:全国战斗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孤胆英雄”周建华(安徽枞阳人);全国战斗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爆破大王”韩安才(安徽无为人);“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特等战斗英雄”章永华(安徽庐江人);“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王顺全(安徽定远人);“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武广臣(安徽淮南市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郑东明(安徽凤阳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窦祖银(安徽来安人);“工作模范”吴亮(安徽舒城人)等。

      经过战争年代枪林弹雨的考验,后来成为我们70师的优秀指挥员的安徽籍人员有:

      政治部主任张劲夫(安徽肥东人),后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长,国务委员;秘书长张恺帆(安徽无为人),后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政协主席;副政委黄岩(安徽六安人),后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安徽省省长;办事处处长汪道涵(安徽嘉山人),后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市长;参谋长冯文华(安徽巢县人),后任国家体委航海司司长;民运科长江靖宇(安徽怀宁人),后任南京市副市长;宣传科长余纪一(安徽黟县人),后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团长傅以明(安徽六安人),后任安徽省兵役局局长;团政治处副主任马齐彬(安徽巢县人),后任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

      团政委夏云飞(安徽金寨人),后任海军航空兵副参谋长(正大军区待遇);团长兼政委李世安(安徽六安人),后任中国民航总局政委;团政委陈祥(安徽金寨人),后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连长邬兰亭(安徽金寨人),后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团政委顾鸿(安徽庐江人),后任南京工程兵学校校长;连队指导员周衣冰(安徽巢县人),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团政治处主任罗晴涛(安徽六安人),后任浙江省军区政委;副科长庄正(安徽凤阳人),后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团长巴华(安徽桐城人),后任第二炮兵学院副院长;副团长张斌(安徽枞阳人),后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医务所长张云武(安徽无为人),后任国防科委第三研究院副政委;团卫生队队长李清海(安徽金寨人),后任浙江省军区后勤部部长(副军待遇);团政委疏宏(安徽桐城人),后任安徽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军待遇);组织科长汪登科(安徽霍山人),后任安庆军分区政委;营教导员康慨(安徽巢县人),后任铁道兵青藏线第一指挥部政委;团医务员吴涛泉,(祖籍安徽肥东,出生于安徽巢县),后任全军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办、全国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办主任(副军待遇)。

      旅长宋文(安徽金寨人),后任安徽省军区、江苏省军区政委;副旅长詹化雨(安徽金寨人),后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师长肖选进(安徽金寨人),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师长刘光甫(安徽合肥人),后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师长董光继(安徽寿县人),后任69军军长;团参谋长姚保钱(安徽定远人),后任24军军长;师长周建华(安徽桐城人),后任24军副军长;师长郑东明(安徽凤阳人),后任69军副军长;团长章永华(安徽庐江人),后任69军副军长;师长朱志德(安徽人),后任24军副参谋长;副师长薛克杨(安徽来安人),后任24军副参谋长;副师长姚德胜(安徽人);副师长王云安(安徽人)。

      师政委段曙光(安徽潜山人),后任新疆军区副政委(副兵团级);团政委蔡别文(安徽太湖人),后任24军政委、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师政委吴中瑞(安徽枞阳人),后任天津警备区副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汪曙东(安徽桐城人),后任天津警备区副政委;师副政委郭祥(安徽来安人),后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师副政委田克华(安徽人);师副政委朱更生(安徽人;师副政委翟贵旺(安徽人)等。

      光荣的老5旅,英雄的70师,是我服役了几十年的老部队。回顾老部队在我们安徽家乡发展壮大、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回顾老部队的前辈们为了建立、建设、保卫新中国,前赴后继、驰骋疆场、开拓进取的丰功伟绩,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70师老部队的豪迈师歌《劲旅雄风代代传》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响起:“老五旅的战旗迎风飘扬,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桐柏星火映红了战旗,驰骋淮南百炼成钢,英勇转战苏鲁皖,血战淮海大王庄,渡江歼敌创奇迹,入朝作战美名扬,千百次战斗英雄辈出,千万里征程功绩辉煌,英雄辈出功绩辉煌。老五旅的新一代斗志昂扬,光荣传统牢记心上,保卫祖国扎根在燕山,全军比武名列头榜,鱼水情深爱人民,全面建设强中强,国庆阅兵军威壮,首都执勤美名扬,为人民服务继往开来,听党的指挥奔向前方,继往开来奔向前方。”

      此时此刻,我要向英雄的老部队致敬!向老前辈们致敬!向安徽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致敬!

    【审核人:雨祺】

        标题:我的老部队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chengchangwenzhang/24031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多余温情多余温情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5
      • 获得积分:108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70.*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