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高邮随园菜馆的张建农,纯属偶然。若不是朋友陈志海,估计一时半会我也不会走进随园菜馆,更不会认识这个在高邮做地道高邮菜名气不小的张建农。岁数不大的他,凭就着智慧、辛勤的劳动和精湛的手艺,三十年来在当地声名鹊起,许多文人墨客大老远地冲着他,有的还不辞千里乃之境外,跑到高邮品尝随园菜馆的美味佳肴。可想而知,张建农在高邮乃至扬州他的烹饪手艺自不必说了。
高邮属扬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扬州我去过,高邮却没到访过。
知道高邮是通过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汪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写他家乡高邮的故事。去年,当我第一次踏入高邮后,我才如梦初醒。不来不知道来后让我吓一跳。不怪汪老头有言“秦少游第一,咸鸭蛋第二,我顶多算上个第三。”哩!
有着二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藴的高邮,龙虬庄遗址、盂城驿、秦邮亭、大运河、文游台、镇国寺……一个个景点一篇篇故事,都为高邮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厚厚的历史文化印记。
去年深秋,我初次去高邮,当参观过汪曾褀纪念馆,在纪念馆大门左侧的“汪迷部落”里认识了陈志海老师。我俩虽是初识,却聊得很投缘,有相识恨晚之感。握别时,我跟志海说,“高邮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我会再来的。"
今年春节,孙女在读完我从高邮给她带回的汪曾祺散文精选,迫不及待地要求我带她去高邮体验一下汪曾祺书中描述的生活故事。
这样,我便驾车带着老伴和孙女,在时隔三个月后再次踏入高邮这片热土。
陈志海在得知我拟去高邮的消息后无比高兴。恰逢春节假期,道路的拥堵不说,天气的变化也无常。出行时间几经调整,最后才得以确定启程。弄得志海为了尽地主之谊,宴请我们的时间不得不作了三次调整。搞得我怪不好意思的。志海是个有情有义有心之人。他知道我爷孙俩都爱好文学,也都是汪迷,非得要在我们临离开高邮之前请我们吃顿正宗高邮风味的美食。盛情难却,只能客随主便。第二天上午,他陪我们参观过高邮博物馆、王氏纪念馆后,便热情地领我们来到他事先预订好的随园菜馆。
随园菜馆不在繁华的闹市区,位于老城居民区的小巷子里。酒香不怕巷子深。三层楼的建筑,座西朝东。进入一楼大厅,墙壁上挂着不少剪裁后用镜框装着的名人文章和字画,夺人眼球,我不得不驻足观赏。谢冕的《随园八珍记》、叶橹的《随园菜馆》、王干的《觅食与觅诗》、汪曾祺的《家常酒菜》和洛夫自撰并书的“酒是黄昏时归乡的小路"书法⋯⋯除了汪先生的文章不是赞誉随园菜馆以外,其他的都是写随园菜馆的文章和字画,看后让我耳目一新。
志海领着我们上了二层楼的包厢随顺厅。这个包厢可能是随园菜馆最大的包厢吧,主位后面的墙壁上挂着著名作家、评论家、书法家王干的四尺横幅,镜框里的白宣纸上写着“随缘--1986--老味道,王干。”字小纸大。其字很有点董其昌的味道。
当志海举杯邀着开喝后,他一一介绍给我第一次谋面的他的老朋友我的新朋友。开席大概有一刻钟了,蓦然间,我发现主请左边的次位座位上餐具齐备却不见客人入席,便觉得诧异。酒过三巡,大家相互热闹起来。忽然有人说张总来了。原来那个位置是给张建农留着的。
当张建农端着酒杯来到我身边敬酒时,还没等他说话我便起身迎上去,喊了他的外号“张四绝!”他笑嘻嘻问我,“你怎么知道我的绰号呀?”我回应,是在洛夫的文章里看到的。他一仰脖子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哈哈大笑着说“过奖,过奖了。”
交流时我注意了他,满口地道的高邮话,中等个头,微胖身材,得体紫色点缀暗花衬衫,不长而往右边梳着的发型,眉宇间三颗对称的痣,鼻梁上架着一副度数不浅的黑圆框眼镜。那双炯炯有神小而聚光的眼睛笑时眯成了一条线,着实让人看着喜欢且上心。
他问我狮子头尝了吗?我说“味道独特。"他又问“红烧河鳗呢?"我笑答“入口即化。"他开心地笑着说,“远道来的贵客,看家菜都是我亲自下厨掌勺。”我俩正说着,服务员喊他有人找。他旋风似地下了楼。
志海老师告诉我,张建农可不简单哦!他原在政府接待宾馆工作,从学徒到厨师一步步做到宾馆的餐饮总监。体制内在当厨师那时做得菜,也没见显山露水。但他肯动脑筋、爱学习、讲义气、有人缘。九十年代初辞职下海,创办了随园菜馆。
说起随园菜馆的名字还有一段故事。张建农的上辈就是厨师,他传承了父亲。爱好文学喜欢阅读。清代文学家袁牧的《随园食单》一书,他爱不释手。当初在开店办理工商注册登记之前,好心人帮他起了不少好听的饭店名字,最终他还是爱上了“随园"二字。他向朋友们介绍随园的谐音就是随缘。生意人图的就是个吉利,有缘千里来相会。和气才能生财。
创业的艰辛,维系的哲学,尤其是近四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餐饮业普遍受到重创。但他却挺了过来。张建农这三十年来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可他没停下脚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挺胸一直往前走着。他不仅自己再就业,而且还解决了若干名失业人员再就业。我想,他的骨子里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他最好的人生财富!也是他的随园菜馆不愁回头客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随园菜馆在他的精心设计和打造下,三十年来,为高邮这座古运河边上的千年古城,增添了不少文化印迹与时代色彩。
随园菜馆张建农的拿手菜,贏得了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赞不绝口。国际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九十一岁的洛夫先生,生前曾多次光顾菜馆品尝他的拿手菜,每次都会在留言簿上写下赞誉。他称赞“吃来吃去,还是随园好!"并称随缘张建农有四绝“除了红烧鳗鱼,还有软兜鳝鱼、雪花豆腐和清炒虾仁。"他的绰号`张四绝’就是洛夫先生给他喊出了名。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诗人、作家,《诗探索》杂志主编,九十二岁的谢冕,也数次造访随园菜馆,赞誉“天下第一美味在随园。"并在文汇报上撰文《随园八珍记》……众多的文人雅士与张建农有的成了忘年之交,有的成了无话不说,过不多久就会杀个回马枪到随园菜馆品味美食佳肴的好朋友。
那天中午,我因为下午要驾车返程,没沾酒杯。当我起身告辞时,张建农已摆好文房四宝,非得让我留下笔墨,我信手写下“随园”二字,算是表达我对他的谢意。细心的陈志海老师送我上车时,往我车上放了一盒精装53%vol 200mlx5的“玫瑰老卤酒"云南·味道。他告诉我,这酒是汪曾祺先生在云南期间最爱的那口。昨天晚上我在和志海用手机视频时对他说,“我准备找个机会带上你送我的那盒美酒佳酿,到离我家距离近点的南京去找张建农开怀畅饮一番。到时候你一定得到场啊!”前两天,张建农在微信里告诉我,2022年他在南京又开了一家分店,店名叫“随园雅宴”。我想,凭借张建农多年的从业经验和高超烹饪手艺,再加上他的智商、情商和拼命三郎的精神,南京的这家分店生意一定不会差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