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竹头红”番薯的甜蜜传奇

  • 作者:张小明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21 08:23:25
  • 阅读0
  •   在粤西丽岗镇的尖岗岭脚下,藏着一片被时光偏爱的红壤坡地——塘午垌。这里孕育着一种会“脱皮”的神奇番薯——竹头红。它红皮如霞、果肉淡黄,煮熟后轻轻一撕,整张薄皮便能滑落,甜沙化口的滋味,让老人小孩都爱不释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甜蜜身世”。

      塘午垌的红土,是尖岗岭送给人间的礼物。千百年前,岭上的花岗岩风化碎裂,化作松松软软的沙质土壤,抓一把能从指缝漏出细沙,像掺了糖霜的棉絮。番薯根须在这样的“弹簧床”里舒展生长,毫无阻碍。源自岭间岩缝的山泉水,带着矿物质一路流淌,成为番薯的“天然营养液”,让它们在成长中喝足了“山的精华”。白天,太阳把红壤晒得暖烘烘,番薯极力将阳光转化为淀粉;夜晚,山风裹着雾气从岭顶漫下来,清凉的水汽让淀粉慢慢“酿”成果糖。这样“白天晒太阳,夜里喝露水”的日子,让竹头红的甜格外醇厚,还未入口,便能从红皮的透亮中,窥见内里的金黄。

      农人们的种植智慧,从育苗时就已显现。每年秋天,他们从成千上百颗番薯中,挑出最饱满的做种,用竹片削成细针,在番薯头尾小心钻孔,再轻轻埋进腐叶土,盖上禾草保温,像极了给襁褓中的婴儿盖被子。待薯苗长出40厘米长,便截下藤蔓,以30至40厘米的间距扦插到地坜里,让每株薯苗都能尽情拥抱阳光,喝足山泉。地里看不到一袋化肥,有的只是岭上捡来的树叶、杂草,加上禾杆、家鸡牛粪,堆在一起腐熟大半年,变成黑褐色的有机肥。这些“岭上宝”铺在薯坜里,滋养出的番薯带着自然的草木香,甜得纯粹,毫无杂味。

      三月清明前,是掘番薯的黄金时节。农人用两齿铁勾锄顺着根须小心刨土,“咔嗒”一声,圆滚滚的番薯便带着红皮滚出沙壤,不伤分毫。新挖的番薯要在晒谷场摊开晒上一天,让阳光吻干表面水汽,再搬进老房子,打开房门晾三晚,让最后一丝潮气随风而散。这时的番薯,糖分浓缩,果肉绵沙,只等一场火候的淬炼,便释放出全部甜蜜。

      最令人称奇的,当属竹头红煮熟后的“脱皮魔法”。土灶前,阿妈往铁锅里舀一碗山泉水,摆好番薯,柴火灶烧得旺旺的。待水汽收干,锅底微焦,关火焖上几分钟,掀开锅盖,红皮微微发皱,却与果肉分得清清楚楚。趁热轻轻一剥,整张皮便如蝉翼般滑落,露出淡黄的薯肉,软乎乎的,用筷子尖一戳就是个浅坑,放嘴里不用咬,抿一抿就化作甜沙,带着山泉的清冽,从舌尖滑到喉头,连呼吸都染了甜。

      如今,这份藏在红壤里的甜蜜,早已从田间地头走上了更多人的餐桌。在镇里的“森大农庄”,竹头红成了当之无愧的“明星”。服务员端上刚煲好的番薯,现场演示“徒手剥薯”,红皮滑落的瞬间,总能赢来一片惊叹。有人偏爱整根握着吃,外皮带点柴火的焦香,内里甜沙化口,仿佛握着一团温暖的阳光;有人喜欢切成薯粒,拌上岭上晒干的橘红皮蒸制,清香扑鼻,成了老人小孩都爱的“土味甜点”。许多客人吃罢,当场扫码下单,让这份甜蜜跨越山海,抵达远方亲友的餐桌。

      塘午村的年轻人更把直播间搬到了晒谷场,镜头里,挖番薯、晒番薯、煲番薯的过程一一展现,让全国网友见识到“会脱皮的番薯”有多神奇。快递箱里,除了裹着红壤的番薯,还有一张手写卡片:“晒过一天太阳,吹过三晚山风”,冷链运输让这份新鲜与甜蜜,48小时内便能从红壤坡地抵达城市厨房。每买一斤番薯,都是对塘午村农人的温暖助力,让这片土地的甜蜜,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尖岗岭下的红土地,用山水的滋养孕育出独特的竹头红;塘午村的农人,用代代相传的老手艺守护着这份甜蜜。当你撕开那层薄皮,尝到第一口绵沙的甜,便会懂得:这不是普通的番薯,而是土地的馈赠、农人的心血,是藏在红壤里的乡愁。若你也想尝尝这“会脱皮的甜”,不妨带几斤回家,用山泉水煲上一锅,让全家人在甜蜜中感受大山深处的温暖。这甜里,有阳光的味道、山风的清凉,更有农人手心里的温度——是他们,让这片红土地的故事,永远带着暖暖的人间烟火气。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竹头红”番薯的甜蜜传奇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tianyuan/24125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