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日暖,冰河解封,大地动脉般的黄河流经我们的村庄时,被拦河坝拦腰一挡,河水翻滚着涌入七星渠。待到清明一过,七星渠开闸放水,翻滚的激流如脱缰的野马群分头奔入毛细血管般的灌溉渠里。张开大口的田畴酣饮乳汁般甘美的河水,不几天,一垄垄吸足水分的田畴漫溢成一片海洋。
绿油油的麦子是一袭披在黄土地上的羽衣。初夏的清风吹过,麦浪翻滚如潮水,阵阵清香抱着团朝村庄里扑。河岸边的豌豆花开得正茂盛,同豌豆花一样繁多的蝴蝶在紫色的花海里翩跹,舞之忘情,舞到沉醉。同样飞舞在花海里的蜜蜂没有那么浪漫,它们是辛勤的劳动者,总是忙忙碌碌往返于花朵和蜂巢间。瞧那一只只工蜂,稳健地飞到花朵上,一头扎进花朵深处,直到花蜜装满自己蜜囊才肯抽身返巢。回到蜂巢后,这些可敬可爱的生灵把蜜汁吐出后一刻也舍不得休息,原路返回接着采蜜,采完一朵接一朵……田野里一片生机。孟夏里的麦子像发育期的少年,在土地的滋养和阳光的照拂下,使劲地蹿个儿。
河畔的青草已被羊群啃秃。老羊倌放下手中的鞭子,歇在树荫下吧嗒旱烟,羊群乘机摇摆到麦地旁的渠沿边啃噬水嫩的青草。老羊倌一转头看见了,一脸惊慌,四下张望,见麦地里没有人,便松了口气,睁只眼闭只眼由它们去吃。领头的公羊用长着胡子的大嘴揪了几撮稀疏的青草,不过瘾,便抬起头来贪婪地望着大片的麦子,迟疑一下,终于没能抵住诱惑,跳过小渠,进入麦地。原本安心吃草的羊群,一看头羊进了麦地,也放心大胆地进去了。这时,一个戴草帽的汉子扛把锹从田间小路走来,看见啃食麦子的羊群,张口大骂起来:“这是哪个缺德玩意儿,把羊放到地里糟蹋庄稼。”老羊倌听见了急急地赶过来,也破口大骂起来:“这些不知好歹的贪嘴畜生,庄稼也敢吃,瞎了你们的狗眼,看我回去把你们圈起来活活饿死。”说着,鞭子抽得山响,三五下把羊群赶出麦地。见老羊倌把羊骂得灰头土脸的,过路汉子倒又劝起老羊倌来:“消消气吧老兄,以后看紧点就行了,哪能跟牧畜一般见识。”说着,两人搭伴赶羊群回家。羊们挨了骂,低眉顺眼地走在田间小路上,心里还想着甜嫩可口的麦子,忍不住又扭过头看了两眼麦地。
母亲深谙土地,对土地上的细枝末节了如指掌。她每次从庄稼地里回来都是一脸意犹未尽的样子,似乎田野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希望和活力。母亲把庄稼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养。
初夏的麦苗最精神,出落得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清晨,母亲迎风站在田埂上,脸上写满自豪,她仿佛在对人们说:“瞧,这些麦子长得多俊!”麦田里没有闲人来观赏,母亲就喜滋滋地自己端详起来,一行一垄,这片那片,都是她起早贪黑锄了三遍的麦田,一棵杂草都别想逃过她的眼睛。她的目光像梳子一样把整个麦苗梳理一遍,发现靠近地头的一角,麦行宽窄不匀。她疑心是那长得跟麦苗很像的稗草滥竽充数占了麦行,于是沿田埂找过去。走近一看,哪里是什么稗草,是播种的时候播种机拐弯速度慢了,种子没撒均匀。母亲不禁有些懊恼,怨自己没把好春播关,心里暗暗记下这次失误,来年一定多加注意。
太阳无声无息地偏向西边,母亲仍没有回家的意思,尽管麦地里的杂草已经拔除得很干净了,她心里还是放不下,嚼了两块干粮下了地,在麦苗间仔细寻觅,唯恐放过一棵杂草,抢了她心爱的麦苗肥料。暮霭从西边沉沉洇过来,已经看不清地里的麦苗了,母亲轻叹一声,嘟哝着说:“天咋这么短,活儿还没做完呢。”她恋恋不舍地走上田埂,摸黑回家了。
端午过后,母亲早出晚归,天天下田,我每天醒来她都不在。我就纳闷,麦子自己不会生长么,难不成它们一天也离不开母亲,比我还缠磨?每回我一嚷嚷,母亲总有说辞:“锄完草还得追肥、打药,一点不能偷懒,把庄稼侍弄透了,它们才能欢实地生长。”我不管,我吃过早饭就挣脱奶奶的劝阻,寻了母亲去。我迎着湿湿甜甜的微风,跑到田野里,找到母亲,这才安下心来。我以母亲为圆心开启我活动的半径,她在麦田里薅草,我就蹲在小渠边捏泥人;她背着喷雾器给麦子打药,我就沿着田埂采野花;她在麦地一角的菜畦里择菜,我就折一片南瓜叶子扑蜻蜓。傍晚回家,奶奶端着鸡食盆在鸡栅前“咕咕咕咕”,边喂鸡边数落那几只打架的公鸡,母亲给奶奶笑着戏谑我:“一到田洼子里,这丫头比我还忙。”
而更多时候,我撵到田里,母亲并不忙碌,她时常久久地站在麦地一角的菜畦里,喜滋滋地端详着挂着灯笼的西红柿、扎辫子的豆角和老实巴交的南瓜,露水打湿鞋面也浑然不觉。后来,我懂得了农人,也懂得了母亲:不是庄稼离不开母亲,而是母亲离不开庄稼。母亲上瘾般依赖庄稼,一天不见就像丢了魂,心里发慌。
盛夏,母亲到河滩给麦子灌水,我跟过去到河边玩耍。河边芦苇葳蕤茂密,把河水遮得严严实实,营造出一个秘境,尤为适合做些秘密的事情。我坐在河沿上,左顾右盼,心里不安分起来,盘算着干点什么。这时,一只绿头棕胸母鸭扑棱着硬实的翅膀,蹿出苇丛,警觉地四下张望,像是先我一步要做什么秘事。我且沉住气,察看它。过了一会儿,“嘎嘎、嘎嘎”,母鸭身后跟出几只小鸭,怯生生地叫着。母鸭先是扬起脑袋敌视我,间或试探性地朝我“嘎嘎嘎”叫几声,看我很友好并没有袭击它们的意图,便放松下来,悠然地带着小鸭在苇丛凫水嬉戏。不多时,又一只绿头紫胸的公鸭觅食回来了,高声武气地叫着。母鸭梳理好羽毛,领着一群小鸭张开翅膀且飞且跳地围了过来……瞧这一大家子美满的生活,我显得突兀而多余,便起身向河堤走去。
天色向晚,站在堤坝向南望去,从河岸扯出的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井绳一样穿过茫茫绿野钻入村庄。我在母亲长一声短一声的呼唤中下了河堤,牵着母亲的衣襟回家了。
母亲是爱土地的人,她喜于收获,她把庄稼当作一项事业来干。
眨眼间,麦地变成了金色的原野。水渠边茁壮的小柳树依旧翠绿,像给高贵的金色原野做了别出心裁的点缀。收割麦子的通知传达下来,母亲兴奋得一夜没合眼,拂晓时分,手握镰刀,进入收割队列。母亲拢过一行行麦子,镰刀“咔咔咔”地下去,不大工夫,身边就躺平一排排齐整的麦子。麦收快得很,两天不到,田野里仅剩下精光的麦茬。
大集体时,庄稼人对麦子一直不太在意,在庄稼人眼里麦子就是麦子,春绿夏黄,收割进场,碾压入仓,没有什么稀奇的。“单干”后,庄稼人对麦子像是一夜之间有了新的认识。庄稼人发现,这一家一家的麦子长势都不一样,有的旺,有的乏。就像各家生养的娃娃,有的俊,有的丑。对此,母亲早就发现了,她不但发现了麦子的长势不一样,还深谙其中的奥妙。她熟练应用促使麦苗成熟生长的技巧,心里自信得很,料定麦子能打出好斤数。果然,那堆成小山样的金黄色麦粒儿装入麻袋,过了秤,得出亩产一千斤的惊人数字,迅速震惊全大队,成为名副其实的“种麦能手”。
为此,闲置下来的大队院子又被队长放上一张木桌,摆出扩音器,布置成露天会场。不过这次扩音器前的位置不是留给曾对社员发号施令的队长,而是留给向社员介绍经验的“种麦能手”——我的母亲。只见母亲拢了拢黑亮的齐耳短发,拽了拽衣襟,神情庄严地坐在扩音器前,清了清嗓子讲道:“我种麦这些年,麦子长势喜人,连年丰收,主要是摸透了麦子的习性。种麦子和领娃娃一样,要操心它吃,操心它喝,要知它冷知它热,还要时时提防它不受病虫的祸害。心操了,苦下了,它自然长得旺,得一个好收成。”母亲用朴素的语言说这些时,很从容,就像作报告。庄稼给她带来的荣誉,让她感到自豪和骄傲。那时候,母亲在我眼里是个了不起的人,她对农事的那份投入,让我觉得她真的是在做一项伟大的事业。
后来,父亲所在工厂的“农转非”政策下来,母亲带领我们随父亲进了工厂。还记得父亲单位搬家的大卡车来的那天,母亲站在村口,久久地望着那片麦地不愿离去。在我们再三劝说下,母亲才上了车。出村的时候,母亲流泪了。车驶出很远,她还在频频回头。
后来母亲虽在工厂,心里却一直惦念家乡,惦念那片挥洒过汗水的土地。当有乡亲来到家里,她就会不停地打听家乡的情况,总是叹息不能和乡亲们一同耕种庄稼。
如今,乡村振兴的春风吹绿大地,耕种机在土地上隆隆作响,母亲又在感念那句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话:当个农民多好!
绿油油的麦子是一袭披在黄土地上的羽衣。初夏的清风吹过,麦浪翻滚如潮水,阵阵清香抱着团朝村庄里扑。河岸边的豌豆花开得正茂盛,同豌豆花一样繁多的蝴蝶在紫色的花海里翩跹,舞之忘情,舞到沉醉。同样飞舞在花海里的蜜蜂没有那么浪漫,它们是辛勤的劳动者,总是忙忙碌碌往返于花朵和蜂巢间。瞧那一只只工蜂,稳健地飞到花朵上,一头扎进花朵深处,直到花蜜装满自己蜜囊才肯抽身返巢。回到蜂巢后,这些可敬可爱的生灵把蜜汁吐出后一刻也舍不得休息,原路返回接着采蜜,采完一朵接一朵……田野里一片生机。孟夏里的麦子像发育期的少年,在土地的滋养和阳光的照拂下,使劲地蹿个儿。
河畔的青草已被羊群啃秃。老羊倌放下手中的鞭子,歇在树荫下吧嗒旱烟,羊群乘机摇摆到麦地旁的渠沿边啃噬水嫩的青草。老羊倌一转头看见了,一脸惊慌,四下张望,见麦地里没有人,便松了口气,睁只眼闭只眼由它们去吃。领头的公羊用长着胡子的大嘴揪了几撮稀疏的青草,不过瘾,便抬起头来贪婪地望着大片的麦子,迟疑一下,终于没能抵住诱惑,跳过小渠,进入麦地。原本安心吃草的羊群,一看头羊进了麦地,也放心大胆地进去了。这时,一个戴草帽的汉子扛把锹从田间小路走来,看见啃食麦子的羊群,张口大骂起来:“这是哪个缺德玩意儿,把羊放到地里糟蹋庄稼。”老羊倌听见了急急地赶过来,也破口大骂起来:“这些不知好歹的贪嘴畜生,庄稼也敢吃,瞎了你们的狗眼,看我回去把你们圈起来活活饿死。”说着,鞭子抽得山响,三五下把羊群赶出麦地。见老羊倌把羊骂得灰头土脸的,过路汉子倒又劝起老羊倌来:“消消气吧老兄,以后看紧点就行了,哪能跟牧畜一般见识。”说着,两人搭伴赶羊群回家。羊们挨了骂,低眉顺眼地走在田间小路上,心里还想着甜嫩可口的麦子,忍不住又扭过头看了两眼麦地。
母亲深谙土地,对土地上的细枝末节了如指掌。她每次从庄稼地里回来都是一脸意犹未尽的样子,似乎田野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希望和活力。母亲把庄稼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养。
初夏的麦苗最精神,出落得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清晨,母亲迎风站在田埂上,脸上写满自豪,她仿佛在对人们说:“瞧,这些麦子长得多俊!”麦田里没有闲人来观赏,母亲就喜滋滋地自己端详起来,一行一垄,这片那片,都是她起早贪黑锄了三遍的麦田,一棵杂草都别想逃过她的眼睛。她的目光像梳子一样把整个麦苗梳理一遍,发现靠近地头的一角,麦行宽窄不匀。她疑心是那长得跟麦苗很像的稗草滥竽充数占了麦行,于是沿田埂找过去。走近一看,哪里是什么稗草,是播种的时候播种机拐弯速度慢了,种子没撒均匀。母亲不禁有些懊恼,怨自己没把好春播关,心里暗暗记下这次失误,来年一定多加注意。
太阳无声无息地偏向西边,母亲仍没有回家的意思,尽管麦地里的杂草已经拔除得很干净了,她心里还是放不下,嚼了两块干粮下了地,在麦苗间仔细寻觅,唯恐放过一棵杂草,抢了她心爱的麦苗肥料。暮霭从西边沉沉洇过来,已经看不清地里的麦苗了,母亲轻叹一声,嘟哝着说:“天咋这么短,活儿还没做完呢。”她恋恋不舍地走上田埂,摸黑回家了。
端午过后,母亲早出晚归,天天下田,我每天醒来她都不在。我就纳闷,麦子自己不会生长么,难不成它们一天也离不开母亲,比我还缠磨?每回我一嚷嚷,母亲总有说辞:“锄完草还得追肥、打药,一点不能偷懒,把庄稼侍弄透了,它们才能欢实地生长。”我不管,我吃过早饭就挣脱奶奶的劝阻,寻了母亲去。我迎着湿湿甜甜的微风,跑到田野里,找到母亲,这才安下心来。我以母亲为圆心开启我活动的半径,她在麦田里薅草,我就蹲在小渠边捏泥人;她背着喷雾器给麦子打药,我就沿着田埂采野花;她在麦地一角的菜畦里择菜,我就折一片南瓜叶子扑蜻蜓。傍晚回家,奶奶端着鸡食盆在鸡栅前“咕咕咕咕”,边喂鸡边数落那几只打架的公鸡,母亲给奶奶笑着戏谑我:“一到田洼子里,这丫头比我还忙。”
而更多时候,我撵到田里,母亲并不忙碌,她时常久久地站在麦地一角的菜畦里,喜滋滋地端详着挂着灯笼的西红柿、扎辫子的豆角和老实巴交的南瓜,露水打湿鞋面也浑然不觉。后来,我懂得了农人,也懂得了母亲:不是庄稼离不开母亲,而是母亲离不开庄稼。母亲上瘾般依赖庄稼,一天不见就像丢了魂,心里发慌。
盛夏,母亲到河滩给麦子灌水,我跟过去到河边玩耍。河边芦苇葳蕤茂密,把河水遮得严严实实,营造出一个秘境,尤为适合做些秘密的事情。我坐在河沿上,左顾右盼,心里不安分起来,盘算着干点什么。这时,一只绿头棕胸母鸭扑棱着硬实的翅膀,蹿出苇丛,警觉地四下张望,像是先我一步要做什么秘事。我且沉住气,察看它。过了一会儿,“嘎嘎、嘎嘎”,母鸭身后跟出几只小鸭,怯生生地叫着。母鸭先是扬起脑袋敌视我,间或试探性地朝我“嘎嘎嘎”叫几声,看我很友好并没有袭击它们的意图,便放松下来,悠然地带着小鸭在苇丛凫水嬉戏。不多时,又一只绿头紫胸的公鸭觅食回来了,高声武气地叫着。母鸭梳理好羽毛,领着一群小鸭张开翅膀且飞且跳地围了过来……瞧这一大家子美满的生活,我显得突兀而多余,便起身向河堤走去。
天色向晚,站在堤坝向南望去,从河岸扯出的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井绳一样穿过茫茫绿野钻入村庄。我在母亲长一声短一声的呼唤中下了河堤,牵着母亲的衣襟回家了。
母亲是爱土地的人,她喜于收获,她把庄稼当作一项事业来干。
眨眼间,麦地变成了金色的原野。水渠边茁壮的小柳树依旧翠绿,像给高贵的金色原野做了别出心裁的点缀。收割麦子的通知传达下来,母亲兴奋得一夜没合眼,拂晓时分,手握镰刀,进入收割队列。母亲拢过一行行麦子,镰刀“咔咔咔”地下去,不大工夫,身边就躺平一排排齐整的麦子。麦收快得很,两天不到,田野里仅剩下精光的麦茬。
大集体时,庄稼人对麦子一直不太在意,在庄稼人眼里麦子就是麦子,春绿夏黄,收割进场,碾压入仓,没有什么稀奇的。“单干”后,庄稼人对麦子像是一夜之间有了新的认识。庄稼人发现,这一家一家的麦子长势都不一样,有的旺,有的乏。就像各家生养的娃娃,有的俊,有的丑。对此,母亲早就发现了,她不但发现了麦子的长势不一样,还深谙其中的奥妙。她熟练应用促使麦苗成熟生长的技巧,心里自信得很,料定麦子能打出好斤数。果然,那堆成小山样的金黄色麦粒儿装入麻袋,过了秤,得出亩产一千斤的惊人数字,迅速震惊全大队,成为名副其实的“种麦能手”。
为此,闲置下来的大队院子又被队长放上一张木桌,摆出扩音器,布置成露天会场。不过这次扩音器前的位置不是留给曾对社员发号施令的队长,而是留给向社员介绍经验的“种麦能手”——我的母亲。只见母亲拢了拢黑亮的齐耳短发,拽了拽衣襟,神情庄严地坐在扩音器前,清了清嗓子讲道:“我种麦这些年,麦子长势喜人,连年丰收,主要是摸透了麦子的习性。种麦子和领娃娃一样,要操心它吃,操心它喝,要知它冷知它热,还要时时提防它不受病虫的祸害。心操了,苦下了,它自然长得旺,得一个好收成。”母亲用朴素的语言说这些时,很从容,就像作报告。庄稼给她带来的荣誉,让她感到自豪和骄傲。那时候,母亲在我眼里是个了不起的人,她对农事的那份投入,让我觉得她真的是在做一项伟大的事业。
后来,父亲所在工厂的“农转非”政策下来,母亲带领我们随父亲进了工厂。还记得父亲单位搬家的大卡车来的那天,母亲站在村口,久久地望着那片麦地不愿离去。在我们再三劝说下,母亲才上了车。出村的时候,母亲流泪了。车驶出很远,她还在频频回头。
后来母亲虽在工厂,心里却一直惦念家乡,惦念那片挥洒过汗水的土地。当有乡亲来到家里,她就会不停地打听家乡的情况,总是叹息不能和乡亲们一同耕种庄稼。
如今,乡村振兴的春风吹绿大地,耕种机在土地上隆隆作响,母亲又在感念那句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话:当个农民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