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高粱红了,谷子熟了(散文)

  • 作者:荷锄叟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10-09 21:41:53
  • 阅读0
  • 国庆节这一天,路过滹沱河无极段,一大片一大片的高粱红彤彤的,传递着秋天的讯息。

      十年以前,这里白沙茫茫,荒草蔓蔓,干涸的滹沱河,遍布周边居民挖沙采砂的大坑小坑;后来,石家庄人民开始治理“母亲河”,填平沙坑,栽花种草,造就一个个“万亩花海”;而今,花海变良田,观赏也实用,高粱熟了红满天,改造了环境,增加了收成。

      高粱浑身都是宝。红高粱是酿造白酒上好的原料,北京二锅头、衡水老白干和藁城浓香、宫酒都用红高粱酿制;高粱杆穿帘子,摆饺子的“排排儿”、盛馒头的“壳壳儿”,装针头线脑的“笸箩儿”,都是高粱杆儿做的;高粱叶、秫秸秆可以作饲料,还可以打成席子,铺在房顶椽子上,跟苇席一样隔热隔潮架泥土;高粱穗子脱粒后扎成笤帚、炊帚,扫地刷锅不沾土、不沾油,甩一甩就干净;就连高粱壳子酿完酒剩下的酒糟,都是上好的饲料,喂给年猪催肥膘。

      除了大片的红高粱,还有大片的大豆,大片的花生,大片的谷子,应该还有大片的白萝卜。滹沱河在这里留下了大片的沙土地,只要雨水充足,每年都是一派丰收景象。

      高粱红了,谷子熟了,大豆、花生和白萝卜还绿油油的。谷穗子沉甸甸的,深深弯下脖颈,垂向青青黄黄的叶子底下,谦逊得像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抱着爸爸妈妈的一条袖子,竭尽全力要躲到身子后面去。谷穗子很长,哪一个都超过了半尺,疙疙瘩瘩马缰绳一样粗,密密麻麻的谷粒子,少说也得几百粒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人一年的辛苦,终于要见到收成了。

      粟,就是谷子,脱了壳(谷糠)就是小米,是我国北方秋季主要粮食作物,小米也是北方人主要口粮。小米营养丰富,小米稀饭也一直占据着北方人家的餐桌,时至今日,早饭、晚饭必备一碗小米粥,北方人就叫这碗粥为“饭”,吃饭就是吃一碗小米粥。原来农村妇女坐月子,主要靠小米稠饭,就是把小米粥熬到粘粘的、浆浆的那种,熬出了小米的精魂,盛上一碗,撒上一把芝麻盐,就着四五个鸡蛋吃。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北方打过长江去,武器装备只是步枪,粮食供应只有小米,被称作“小米加步枪”,硬是打败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加大炮”,建立了新中国。

      谷子的栽培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原一带就已经广泛种植。黄河流域是封建政权统治最长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大都集中在北方,因而,当时官员的俸禄便以谷物为分配计量标准,被称作粟秩。于是,汉代“三千石”“两千石”的大官僚就出现了。我不知道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里的“米”是不是小米,反正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小序里,曾说过“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瓶无储粟”也就是说,盛粮食的器物里,没有储藏的粮食。这个“粟”就代表所有的粮食,是粮食的代名词。秦时李斯《谏逐客书》也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也是把“粟”当粮食的泛称了。由于谷粒子很小,也常常被用来比喻微小的事物,宋代苏轼《赤壁赋》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句,沧海一粟,以沧海的广大衬个人的渺小,一大一小,对比强烈。再有,谷子聚集起一堆,那可得不小的数目,因而又可代表众多,唐朝杜牧《阿房宫赋》里的句子“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等,就是这个意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孩子们从小接受爱惜粮食教育,大都从这首诗开始。但我要说这首诗还有一姊妹篇,估计知道的人就不一定能有多少了。唐代诗人李绅曾创作过两首五言古诗,题为“悯农”,我们熟知的“锄禾日当午”一篇是其中的第二首,我们可以从平白如话的诗句里,了解农人头顶烈日,汗珠子摔八瓣,辛勤耕作的劳苦。另外一首《悯农》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实,这首诗我们也应该熟悉,尤其是前两句,丰收在望的景象通过对比手法更加显而易见,人们大都可以从中品尝出春种秋收的辛苦与喜悦,也可以体验投入与产出的因果报应,但最能震撼人心的,应该是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以说,诗歌第一二句就已经预示着丰收了,谁知,第三句又进一步去铺垫,四海之内,荒地都变了良田,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几乎已在眼前了。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最后一句“农夫犹饿死”,振聋发聩,不仅一下子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重点问题凸显出来了。——勤劳的农人用他们辛劳的双手收获了丰收,而他们最终却落得个两手空空,惨遭饿死命运,这应该是怎样的一出人间悲剧呀!这样的结句,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寻找,去思索。

      秋天到了,高粱红了,谷子熟了,一派丰收的景象,快到滹沱河去看看吧。
    【审核人:站长】

        标题:高粱红了,谷子熟了(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chenggongzheli/21036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